文|楊天石
1923年,蔣介石被孫中山派到莫斯科,頭銜是「孫逸仙軍事代表團團長」。孫中山為了提高蔣介石的身價,特別給列寧寫了一封信,說蔣介石是我的代表,我的好朋友,希望列寧能夠很好地接待。因列寧病重,兩人沒能見面,但蔣介石見到了蘇聯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蔣介石向托洛茨基要求,蘇聯方面同意在蒙古的庫倫(今烏蘭巴托)建立國民黨的軍事基地。開辦一座軍官學堂,訓練一支軍隊,然後從蒙古出發,進攻當時北洋軍閥的首都——北京,曹錕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孫中山的革命根據地是廣州,但廣州旁邊的香港當時是英國殖民地。國民黨的軍隊從廣州北伐,英國隨時可以在廣州搗亂,令「後院失火」。從廣州北伐要經過廣東、湖南、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六個省,要跨過長江、黃河,帝國主義的軍艦可以從上海一直開到武昌的江面,把北伐軍攔腰斬成兩段,因此孫中山和蔣介石都不認為廣州是一個理想的根據地。庫倫離北京很近,出了蒙古就是張家口,到了張家口就等於到了北京,中間沒有高山峻岭,沒有大江大河,因此孫中山和蔣介石把軍事基地選擇在蒙古庫倫。
當時蒙古還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紅軍就駐紮在庫倫。蘇聯方面一直把蒙古看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當蔣介石向托洛茨基提出這個要求時,托洛茨基說,國民黨的腳不可以踏上蒙古的土地,你們要進攻北京,只能從蒙古的邊境上起兵。蔣介石的要求遭到拒絕以後,他在日記中寫道:「求人不如求己」,有的人別看口頭講得很好,是同志、是盟友,但是考慮問題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也就是在1923年,蔣介石看出了蘇聯領導人有民族利己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這是蔣介石後來反蘇的原因之一。
1968年,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原來蔣介石撤退到台灣以後,做夢都想反攻大陸,不甘心失敗。但台灣地方小、軍隊少,所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蔣介石把反攻大陸的希望寄托在美國人身上。蔣介石希望美國人出錢、出先進武器來幫助國民黨反攻大陸。久而久之,蔣介石發現美國人沒有這個意圖。給美國總統寫信說明他需要美國人的支持,都沒有下文。蔣介石由此悟出一個道理:美國人並不想幫助國民黨反攻,美國人是想把國民黨當成一條看門狗,幫助美國看守西太平洋。
就在蔣介石對美國援助失望的時候,中共和蘇共吵起來了,中共批判蘇共是修正主義,是社會帝國主義,兩國關係隨之壞到了極點。恰好這個時候,蘇聯派了一個名叫維克多·路易斯的人,其公開身份是英國《倫敦晚報》的記者,真實身份卻是蘇聯特務,有論者認為此人受蘇共中央國際部領導。路易斯於1968年從日本到了台灣,並找到蔣經國說:你們不是想反攻大陸嗎?要是缺錢的話,蘇聯可以給錢。缺武器呢?開張清單來,你們想不想利用蘇聯在中國邊境的那些基地呀?儘管提出來。蘇聯這是要用錢、用武器、用基地提供給國民黨,幫助國民黨實現反攻大陸的願望。
雙方開始在台灣商談,後來一直談到歐洲的維也納。蔣介石最初很高興,覺得美國人不幫自己,現在有蘇聯的幫助了。但到了1969年,蔣介石想來想去,覺得蘇聯的援助不能要。他在日記里說,蘇聯援助國民黨,一定是想乘機侵略中國,可要記住吳三桂和洪承疇的教訓,不能夠重蹈他們的覆轍。當年清兵入關,吳三桂、洪承疇起了作用,蔣介石表示自己不能夠當吳三桂、洪承疇,不能夠把蘇聯人引進中國來。
1969年下半年,蘇聯在中國北方邊界屯兵百萬,毛澤東提出來「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要準備跟蘇聯打仗,蘇聯隨時有可能從北方進攻中國。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又在日記里寫了一段話:我決不在這個時候反攻大陸。我在這個時候反攻大陸,蘇聯就可能趁機侵略華北。
以上不難看出,儘管蔣介石和中共勢不兩立,做夢也想反攻大陸,但是他仍有鮮明的民族立場,不願意給蘇聯人提供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