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團了 ( ⊙ _ ⊙ )
本文為我團的第 166 篇地球觀察,今天我們觀察什葉派與遜尼派
當我第一次走上伊拉克—巴斯拉的街頭時,就被街上插滿了紅白藍綠黑的旗子吸引住了,跟阿聯截然不同的景象。開始我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還以為巴斯拉一直都是這樣的呢,後來發現旗子越來越多,插遍了大街小巷,我問我們的翻譯 Jamal,這些旗子是什麼意思,他說,這些是都是紀念伊瑪目海珊的啊。
伊拉克——巴斯拉
初到這裡來的人大都跟我一樣一臉懵逼根本不知道伊瑪目海珊是誰,然而在什葉派看來伊瑪目侯塞因幾乎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究其原因,要從伊斯蘭教的歷史說起。
公元 7 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宣揚 " 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 ",此後用了不到 10 年的時間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然而僅僅半年之後,穆罕默德病逝。
公元 632 年穆罕默德去世後,他的岳父艾卜 · 伯克爾被推舉為新一任領導人,稱哈里發,意為安拉使者的繼承人。這個稱呼一直延續到 1924 年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國廢除哈里發。在阿布 · 伯克爾的領導下,叛教的部落重返信徒行列,阿拉伯人也開始了對外征服之戰。阿布 · 伯克爾在與波斯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的戰爭中均取得了勝利。
中東地區各主要板塊——阿拉伯半島
勉強找到的一張第一任哈里發照騙
在他去世後,另一岳父歐麥爾 · 本 · 赫塔卜,女婿鄂圖曼 · 伊本 · 阿凡及另一女婿阿里 · 本 · 阿比 · 塔利卜相繼繼承了哈里發的職責。他們繼承了前任的基本政策,宣揚伊斯蘭教並對外擴張,到阿里時,阿拉伯騎兵已經占領了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前拜占庭帝國的地盤,滅亡了波斯的薩珊王朝,還攻占了賽普勒斯和部分高加索地區,阿里遷都庫法。這段時期是後人一直懷念的阿拉伯黃金時期。
654 年,正統哈里發國鼎盛時期(深綠),包括附庸國(淺綠)。
四大哈里發後期的分歧已經非常明顯,656 年,第三任哈里發鄂圖曼被害,阿里繼任哈里發,得到大多數人的承認,但包括當時敘利亞總督倭馬亞家族的穆阿維葉在內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認阿里的哈里發地位,並以為鄂圖曼報仇為由,對阿里興師問罪。於是,雙方發生隋芬之戰。
隋芬之戰又被稱為駱駝之戰
657 年,在隋芬之戰中,勝利明顯地屬於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對方以《古蘭經》裁決的和談要求,阿里隊伍中約有 12000 人堅決反對,從而脫離了阿里的領導,形成哈瓦利吉派。(意為出走者)
661 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殺。在倭馬亞王朝時期,該派曾舉行過 35 次武裝起義,866 年還領導了巴斯拉鹽場奴隸武裝起義,反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這場武裝起義先後持續達 14 年之久,最後失敗告終。
如今的哈瓦利吉派僅殘存一個小教派艾巴德派,圖為遜尼派、什葉派及艾巴德派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淺藍色為艾巴德派。
在早期的鬥爭中,有些人不願參與派別之間的爭鬥,在巴斯拉產生了穆太奇賴派(統一公正派),著重發展伊斯蘭教的哲學意涵,9 世紀曾在阿拔斯王朝盛極一時,但最終在與遜尼派的鬥爭中幾乎消失。
阿里遇刺後,哈桑曾接受伊拉克庫法地區穆斯林的擁戴就任第五任哈里發,但不久就在鄂圖曼的堂弟、敘利亞總督、僭稱哈里發的穆阿惟葉一世的威逼利誘下放棄哈里發稱號,引退麥地那,但被什葉派尊為繼阿里之後第二任伊瑪目(領拜人),數年後被毒死,由其弟海珊 · 本 · 阿里 · 本 · 阿比 · 塔利卜繼承伊瑪目之位。而穆阿惟葉創建了倭馬亞王朝,中國史書稱白衣大食。
倭馬亞王朝版圖
公元 680 年葉齊德世襲穆阿維葉的哈里發,從此哈里發成為世襲的皇帝,海珊拒絕效忠,避居麥加。在前往庫法的途中在卡爾巴拉遭帝國軍隊包圍,200 餘人全部戰死,從此什葉派和遜尼派正式分裂,這一天是伊斯蘭教曆的 1 月 10 日,便成為什葉派的阿舒拉節(意為 10 日)。
緬懷阿舒拉日的穆斯林民眾
甚至有些更極端的類型 .....
卡爾巴拉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在什葉派思想影響下的暴動,規模最大者為 685~687 年在庫法爆發的穆赫塔爾起義。此後什葉派的起義和暴動一直伴隨著伊斯蘭教的歷史,什葉派認為阿里是唯一正統的哈里發,阿里及其後代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血脈,奉他們為伊瑪目,拒不承認其他的僭位的哈里發,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什葉派的伊瑪目又出現差別,於是什葉派又分出一些支派,
庫法所在地
如今的庫法大清真寺
例如:
740 年,海珊的孫子栽德 · 本 · 阿里在庫法發動起義並戰死,所部後來形成栽德派。
750 年,阿拔斯人藉助什葉派的力量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中國史書稱黑衣大食。但仍奉遜尼派,又懾於什葉派影響的擴大,對其採取了各種壓制、瓦解措施,引起內部進一步分化。
公元 800 年,哈倫 . 拉希德時期的阿拔斯王朝極盛時的領土疆域
765 年賈法爾 · 薩迪格死後,少數人則擁護其長子伊斯瑪儀之子穆罕默德 · 本 · 伊斯瑪儀為伊瑪目,形成伊斯瑪儀派,亦稱七伊瑪目派。多數人擁護其次子穆薩 · 卡孜姆為伊瑪目,後形成十二伊瑪目派。
9 世紀末和 10 世紀初,什葉派的武裝起義極為頻繁,伊斯瑪儀派、栽德派、十二伊瑪目派及伊斯瑪儀派的尼扎爾派、努賽爾派和德魯茲派等,均在武裝起義中得到發展;其中尤以伊斯瑪儀派為最,其教義主張傳播遠至印度次大陸,成為什葉派中最有影響的力量。
伊斯瑪儀派
909 年,什葉派的首領賽義德 · 伊本 · 海珊在突尼西亞以法蒂瑪和阿里的後裔自居,自稱哈里發,建都馬赫迪亞,征服摩洛哥,並進而占領整個馬格里布。973 年遷都開羅。故稱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稱綠衣大食。
法蒂瑪王朝奉什葉派伊斯瑪儀派為國教,到第六任哈里發哈基姆(Hakim,996 年– 1021 年),放棄了前任的宗教寬容政策,殘酷迫害猶太教徒和基督徒,自稱真主化身,一個新教派奉之,即為德魯茲派,並於 1010 年拆毀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直接導致了十字軍東征。
10-11 世紀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白衣大食(後倭馬亞王朝)
十字軍東征
奪取耶路撒冷標誌著首次十字軍東征的勝利
與十字軍的戰爭大大消耗了國力,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大部分屬地先後被塞爾柱王朝和十字軍占領。十字軍入侵埃及後,西亞贊吉王朝蘇丹努爾丁應法蒂瑪王朝末代哈里發阿迪德之請,派部將希爾庫及其侄子薩拉丁率軍往援。公元 1171 年庫爾德人薩拉丁推翻法蒂瑪王朝,自立為蘇丹,建立阿尤布王朝,從此在埃及恢復了伊斯蘭教遜尼派地位。
之後什葉派的影響長期低迷,除栽德派和十二伊瑪目派尚保持一定力量外,伊斯瑪儀派及其尼扎爾派均大大削弱。
兩大天國的對決?
薩拉丁
強盛時期的阿尤布王朝
由上可見,什葉派就是在與哈里發的不斷鬥爭中形成的,什葉派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只承認阿里為合法的哈里發,而遜尼派認為眾人擁戴即可成為哈里發,包括阿里之前的三任和之後的哈里發。除此之外,什葉派在長期的鬥爭中強化了自身認同,發展出一些基本特徵:
一、什葉派尊阿里及其後代(聖裔)為伊瑪目,雖然根據追隨的人不同分為五伊瑪目派(栽德派)、七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十二伊瑪目派、阿拉維派(崇拜神話阿里)等,但都將伊瑪目作為幾乎與穆罕默德同等的聖人來崇拜,一樣能顯神跡,特別是阿里,侯塞因和賈法爾,在巴斯拉,每個伊瑪目的生辰和忌辰都要放假,一年幾乎一半的時間放假。但是對於遜尼派來說,先知穆罕默德是反對偶像崇拜的,什葉派就是異端。
納傑夫
伊瑪目阿里聖陵
(今屬伊拉克)
二、內學。認為《古蘭經》不僅有表面的意思,還有內涵的隱義,只有伊瑪目能知曉,於是伊瑪目事實上掌握了經文釋義的權利,而遜尼就是遵從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的意思,就是先知說什麼就是什麼了。伊瑪目 " 隱遁 " 後,教義解釋和教令教法頒布就掌握在大阿亞圖拉手裡,例如現在伊朗伊拉克有十幾個大阿亞圖拉,有時發布的教法甚至互相衝突。
伊斯蘭革命領袖大阿亞圖拉哈梅內伊(練繞口令的好時機)
三、隱遁伊瑪目。儘管各派的伊瑪目數量不同,但都認為最後一個伊瑪目並未死去,而是 " 隱遁 " 了,在有需要的時候以 " 馬赫迪 "(救世主)的身份再現人間,除暴安良。如十二伊瑪目派的最後一個伊瑪目 穆罕默德 · 本 · 哈桑 · 本 · 阿里 就被認為在公元 872 年 " 隱遁 " 了。於是歷史上多次出現自稱 " 馬赫迪 " 的人,最有名的莫過於蘇丹 1881 年 -1898 年的馬赫迪大起義。
恩圖曼戰役圖,戰後蘇丹成為英埃共管地
四、聖墓崇拜和悲情情結。由於什葉派的長期抗爭史(據什葉派文獻,十二伊瑪目幾乎全部戰死或被暗殺)什葉派除了伊斯蘭教的三大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外,還崇拜歷代伊瑪目的聖墓所在地,在每年的阿舒拉節,什葉派都會插上伊瑪目海珊的旗幟,年復一年的演出海珊遇難的情景,在海珊戰死和安葬的聖城卡爾巴拉,這樣的演出和紀念會一直持續 40 天,各地的什葉派穆斯林徒步前往卡爾巴拉參加紀念,即使遠至伊朗阿富汗,不用擔心山高路遠,一路上都會互相接應,路邊的帳篷可以進去歇息,渴了可以進去喝水,餓了,也可以去免費用餐。
阿舒拉節用於再現侯塞因遇難表演的駝隊
路邊供朝聖者休息飲食的帳篷
路上絡繹不絕的朝聖者
而什葉派穆斯林死後,都會很快送到納傑夫,進入伊瑪目阿里清真寺(內有阿里的金棺),然後被安葬在這座聖城,納傑夫已經成為一半住宅一半墳墓的 " 和平谷 "。
阿里的金棺
五、塔基亞原則。什葉派在長期受壓制的情況下,允許該派穆斯林在遇到難以抗拒的壓力時,可以隱瞞自己的信仰,而且應在外表上承認流行的宗教,以免遭受迫害而作無謂的犧牲。在薩達姆時期就曾長期壓制什葉派,禁止他們前往卡爾巴拉和納傑夫朝聖,但是與以前一樣,在高壓階段結束後,什葉派又繼續他們的信仰和習慣。
上圖出自《侶行》
7 世紀末,起源於庫法和巴斯拉的蘇菲派到 8 世紀後期由禁慾主義發展為神秘主義,主要思想是安拉無處不在無所不能,通過修行冥想達到 " 無我 ",人與安拉合二為一(感覺像佛教禪宗)。蘇菲派以導師為核心,12 世紀後,在道堂的基礎上各地形成了教團組織,先後傳到葉門,土耳其,阿富汗及中亞地區,我國西北的穆斯林大都屬於蘇菲派的依禪派。後來成為伊斯蘭教世俗化的重要力量。
蘇丹的一位精心裝扮的蘇菲表演者
1502 年,波斯建立薩法維帝國,為與奉遜尼派的鄂圖曼帝國抗衡,開國君主伊斯瑪儀一世宣布定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大力推行。1925 年,伊朗近衛軍團哥薩克旅旅長禮薩汗 · 巴列維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建立巴列維王朝,大力推行西化政策,廢除阿拉伯文字,伊斯蘭教曆和伊斯蘭教法,除教士外一律改穿西裝,改革激起了伊斯蘭宗教勢力的不滿,1979 年,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建立伊斯蘭共和國至今。在現在的伊朗宗教勢力掌握國家的思想文化,經濟命脈,和革命衛隊,成為國家命運的決定性力量。
德黑蘭的大規模示威。
同一時間主要阿拉伯國家幾乎都在西方支持下推行世俗化政策,在土耳其爆發了凱末爾革命,1923 年終結了 600 多年歷史的鄂圖曼帝國。此前在 1916 年,在反對鄂圖曼帝國的起義中,在英國的支持下," 聖裔 " 哈希姆家族第 38 代族長、麥加大謝里夫海珊 · 伊本 · 阿里於 1916 年 6 月 10 日宣布獨立,建立漢志王國,並自稱哈里發。之後在 1921 年將二子和三子送往約旦和伊拉克 & 敘利亞稱王。
一名穿戴特殊頭飾的伊斯蘭學者,在 1925 年頭飾法案之後就無法穿戴這種頭飾了
在以色列成立後相繼爆發了三次中東戰爭,促進了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覺醒,20 世紀 5/60 年代,埃及和利比亞先後由納賽爾和卡扎菲領導了 " 自由軍官組織 " 政變,建立共和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取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政權,這些軍事強人都推行阿拉伯民族主義政策,一方面聯合各阿拉伯國家共同對抗以色列,另一方面在國內強力推行世俗化政策,嚴防民族和宗教勢力綁架國家政策。
阿拉伯起義的旗幟,也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重要象徵,目前阿拉伯國家的國旗多以此旗為基礎
瓦哈比派最先在阿拉伯半島創立時主要是用來反對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主張嚴格信奉安拉,回到《古蘭經》和聖訓中去,反對蘇菲派和什葉派的各種隱秘解釋,嚴禁菸酒,音樂等一切不符合聖訓的 " 腐化墮落 " 的生活方式,嚴格著裝必須符合聖訓要求(白袍黑袍),直到建立包括所有穆斯林的哈里發王國。
瓦哈比派創始人伊本 · 沙特(左二)與瓦哈卜(右二)
18 世紀瓦哈比派與沙特家族達成政治宗教聯盟,逐漸在阿拉伯半島站穩腳跟,1924 年吞併漢志王國,1932 年成立沙烏地阿拉伯,立瓦哈比派為國教,建立政教合一的王國。現在瓦哈比派已成為海灣六國(沙特,阿聯,卡達,科威特,巴林,阿曼)的國教。
沙特王室長期資助各國的瓦哈比派發展,同時由於伊斯蘭教兩大聖地(麥加,麥地那)位於沙特,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前來朝聖,也就讓原教旨主義思想傳遍全世界,包括塔利班,基地組織,新疆的原教旨主義者,正因為如此,2015 年土耳其安塔利亞峰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公然指責有 G20 成員國支持 ISIS 恐怖分子。
海灣六國
進入新世紀後,曾長期執政中東各國的阿拉伯軍事強人一個個倒下,包括伊拉克的薩達姆,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扎菲,葉門的薩利赫,敘利亞的阿薩德仍在苦苦支撐,在各國的政治格局中,代表宗教勢力的穆斯林兄弟會再次崛起。
穆斯林兄弟會於 1928 年在埃及建立,曾長期得到沙特的支持。主張所有穆斯林皆兄弟,讓《古蘭經》和聖訓成為家庭和國家的核心價值,實施伊斯蘭教法,該組織在敘利亞、蘇丹等多國建立分支機構,成員遍布各階層,有強大的影響力。該組織曾刺殺了埃及總理、總統薩達特,2012 年成員穆爾西當選埃及總統,但次年被軍方政變趕下台。
穆斯林兄弟會會徽。啊有殺氣!
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由於什葉派勢眾(伊拉克什葉派約占總人口 54%,庫爾德人約占 21%,遜尼派阿拉伯人約占 20%,有少量基督徒,拜火教徒等),事實上由什葉派掌權,再加上東邊的伊朗,西邊的敘利亞執政的阿薩德家族屬於什葉派阿拉維派,以及黎巴嫩真主黨,在地緣戰略中處於重要地位,被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稱為什葉派新月。
什葉派新月
正是在這樣錯綜複雜的環境下,極端分子選擇了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建立 " 伊斯蘭國 ",許多證據顯示,伊朗革命衛隊,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黎巴嫩真主黨和敘利亞政府軍一起在戰場上並肩作戰,如果他們能夠取得勝利,又將大大鞏固什葉派新月的力量。
現在什葉派僅占穆斯林人口的 10% 左右,但都處於現在的政治熱點地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