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會好好吃飯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如何引導的父母!!(快來讓孩子乖乖愛上吃飯吧)

@ 2016-11-20

哪有孩子不會做的事情,只有他們沒有機會去做的事情。哪有不會好好吃飯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行為習慣的父母。

滿媽從來都認為,吃飯是一個孩子的本能,同時也是他必備的技能。本能決定這個孩子肯定生來會吃飯,就跟一出生就會吃奶一樣。技能決定他必須自己親手習得,不能假手他人。同時也意味著,他學會這項作為人的基本技能是生存的必備之義,沒什麼好值得大驚小怪的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來引導孩子們自主進食,讓他們都成為愛吃飯、會吃飯的天使寶寶呢?

口味清淡,形式多樣

也就是說,首先你得成為一名懂科學的巧廚娘

寶寶一歲以內的飲食須遵循無鹽、少油、無調料的原則。一歲以後適量添加鹽,儘量少添加醬油、味精等重口味的調味料。只有養成清淡的口味,才能給寶寶打下愛吃飯的生理基礎。試想想,一個從小就習慣重口味的寶寶自然會不喜歡吃新鮮、清淡、原味的食物的,這對於養成「肚納萬物」的習慣是大大不利的

在此基礎上,還得經常變換食材的烹飪方式,隨時給寶寶眼前一亮的驚喜。滿媽身邊不乏聽到有小孩小時候吃什麼吃到膩,長大之後對該食物避之不及的例子。其實這倒也不是難事,只是難在「用心」而已。比如雞蛋,就有很多種吃法。白煮、水蒸、香煎、荷包蛋、蛋炒飯、雞蛋面等等

讓寶寶養成清淡的口味,同時對多變的食物始終保持期待,這是寶寶愛吃飯的基礎

大膽放手

這是很關鍵也很難做到的一點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其實從幾個月的嬰兒時期開始,就對自己吃飯產生了興趣。比如王小滿,大概從九、十個月開始就已經會搶奪大人手裡的勺子了。等到過了一歲,就基本上能像模像樣地自己吃起來了。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的,也就只是順水推舟,將吃飯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即可

很多父母或者老人會覺得,這麼一點大的小孩哪裡會吃飯,就算讓他們自己吃,也必定吃不了多少,還弄得滿桌子滿地都是。處女座的父母更是超抓狂(我能說不僅處女座,天蠍座的滿爸也是炒雞接受不了麼)

我想說,孩子多大算是能自己吃飯了?兩歲、三歲、還是四五六歲?相信你一定見過五六歲的小孩一到飯點就跟大人上演貓捉老鼠的遊戲,拎著耳朵喊吃飯也不搭理你,滿屋子溜著大人玩兒,不亦樂乎。你能說這麼大的小孩還沒有自主吃飯的能力嗎?

所以說,孩子自主吃飯很多時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習慣養成的問題。當孩子對吃飯產生興趣的時候,我們需要鼓勵他們、幫助他們,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練習這項技能。或許孩子一學就會,也或許兩三個月也沒有明顯進步,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沒有剝奪孩子學習這項技能的能力。怕就怕我們一邊不給孩子學習的機會,到了該自主吃飯的年紀,又一邊抱怨孩子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吃飯

當然,如果你還是擔心孩子吃不飽,你大可給孩子一把勺子,自己留一把勺子。孩子一邊吃你一邊喂,兩不耽誤

尊重孩子的意願

這說的就是不要強迫孩子進食

孩子和大人一樣,是知道饑飽的,同時胃口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每天都吃的一樣多。比如不舒服了、活動量少了、上一頓吃多了、天氣炎熱了等等,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食慾。因此孩子某一頓吃得不如以前多不必過分擔心,這種時候也絕不要使盡招數勸孩子吃飯

經常見到有家長使勁渾身解數坑蒙拐騙,就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旁觀的人都覺得累,孩子會覺得愉快嗎?總是被逼著進食,孩子會對吃飯產生美好的期待嗎?

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學會自己表達吃與不吃的意願。比如想吃就說吃,或者用手指著食物。不吃就搖手或者推碗表示不吃。孩子都非常聰明,重複幾次就能學會。學會表達自己的意願後,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的表達

不過,孩子,尤其是大小孩,遇到自己愛吃的飯菜時偶爾會特別貪吃,不顧自己是否已經吃飽了。這種時候家長需要稍微干預一下,以免引起積食

太髒怎麼辦?

這幾乎是家長放手讓寶寶吃飯的頭號攔路虎

首先要樹立一個意識,沒有吃飯不弄髒的孩子,也沒有一個孩子不經歷滿地狼藉這個階段就自動晉升為愛吃飯的天使寶寶的

那麼具體怎麼處理呢?

你可以給孩子穿上一款夠大又易清洗易晾乾的吃飯衣,不用弄髒衣服。你也可以在地上鋪一層舊報紙,吃完立馬收起扔掉。不必孩子邊吃邊收拾,因為等你收拾完人家熊孩子那邊又忙活上了。吃完再收拾,就只用收一次。儘量使用毛巾擦嘴,可反覆使用,不然一頓飯用的紙巾會非常可觀的,還扔得到處都是

自由與規則並行

尊重孩子吃飯意願的同時,也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自由與規則並行

根據孩子的年齡合理制定好一日幾餐的規律,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到了飯點就上桌吃飯,吃飽下桌後就不能反反覆復再來吃。決不能吃吃玩玩或者邊吃邊玩。如果因為貪玩等原因吃得太少或者乾脆誤了飯點,就只能等到下一頓飯點時才能吃。中途餓了,孩子想起來要吃飯了,也不能妥協。孩子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在這一點上全家上下要統一戰線,不能這邊父母糾正著孩子的習慣,那邊爺爺奶奶就偷偷給塞零食吃。聰明的孩子是最會利這種不等關係的。當然,孩子是親生的,真要餓著,咱比誰都心疼。適當的在兩餐間多讓孩子吃水果、酸奶什麼的健康食品,孩子也就不至於餓得太過,但也不會太飽,這樣到了下一頓,一定會吃得特別香

創造愉悅安靜的用餐環境

保證用餐環境總體安靜。不開電視,不開電動玩具,最最重要的是,父母老人不要在旁邊跟海底撈服務員一樣殷勤侍候,嘴上一直不停地予以讚美、引誘、恐嚇、或者指導

大概是我本身性格的原因,我喜歡在一旁安靜地看著滿滿吃飯,或者我和孩子一起各吃各的,微笑地看著她,不講多餘的廢話。碰到孩子有什麼問題,比如把飯舀到餐椅上,或者把飯從一個碗搗騰到另一個碗,再或者用筷子去挑稀飯,我要麼不會過問,要麼會直接行動干預,溫柔而堅定地糾正她的行為。我不會在一旁大驚小怪地大喊「滿滿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滿滿你怎麼這樣啊」,「滿滿乖乖吃啊,吃完帶你玩兒去」,「哎呀我們滿滿吃得真好,真棒」,「滿滿喂媽媽一口唄」。想想,好好的一頓飯,耳邊充斥著這些雜音,還能不能讓人家安靜地做一個吃貨了

我還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案例,發現原來有很多父母喜歡在飯桌上邊吃飯邊數落孩子的不是,導致孩子不愛吃飯,每到飯點總會想方設法逃避或者跟父母對抗。若是每天吃飯 就意味著被批評被數落,哪還有孩子樂意好好吃飯呢。和家人一起共進餐飯本該是一天中最愉快的相處,被我們搞得既尷尬又冰冷又有何益呢。

堅持原則 不拘小節

這一點講的是態度問題,同時也是為廣大父母減壓

育兒的事情,細枝末節太多,沒有人能完成得一絲不苟。比如儘量讓孩子飲食清淡,但我們還是時不時夾一口大人吃的菜喂給孩子;比如大人孩子儘量餐具分離、不共食,但我們還是會時常親嘗一下溫度再給孩子吃

再比如老人帶孩子。老人給孩子喂飯的過程常常都會挑戰到我們所謂的「科學育兒觀」,但我們是否又要為了捍衛「科學」而跟老人較真到底呢?任何一種科學育兒法最終都必須落實於家庭,而挑起家庭矛盾、影響家庭和諧絕不是科學育兒的應有之義

因此還是那句話,我們的孩子沒有那麼脆弱,只要大的原則不出錯,偶爾跳脫一下沒有大礙,我們的孩子也不會因為幾頓飯都要別人喂而終生都學不會吃飯。相反,家長放鬆心情,放過自己的同時也向孩子傳遞了一種輕鬆自在的家庭氛圍,更能間接地助推孩子習得一些基本的技能或優良的品質

寫在最後:培養孩子好好吃飯的習慣可以有很多技巧,而且可能各家都不盡相同,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方式,至少有一個原則,即孩子是吃飯的主導,父母幫助孩子習得這個能力之後就應該放手,不必也不應該將這樣一個餐桌服務員的角色扮演到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