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最近的數據,亞洲最強悍的那一隻小龍現在進入重症監護室了。新加坡官方卻表示,2017年也不指望GDP增長。新加坡不是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奇蹟嗎?這次的崩盤是偶然還是有更深的隱情?
一: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有多好?
將新加坡的經濟的成功歸於地理位置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新加坡坐落於馬六甲海峽東端,世界上1/4的貿易和能源從這裡經過,是「東方十字路口」。就憑這個,資源貧乏的新加坡成了東南亞的經濟中心。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港口貨物年吞吐量1億噸以上,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五位。
2、投資和金融中心:新加坡的跨國公司超過25000個。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3、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日均煉油能力133萬桶,成品油出口額居世界第二位。今年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發展尖端技術。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新加坡通過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動,吸引大量遊客,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
二:李光耀是如何帶新加坡發家致富的?
李光耀執政的31年,把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曾在1960-1984年間創造過年均GDP增長9%的經濟神話,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也沒有受到太大打擊,不管用那種算法,新加坡的人均GDP都比美國還高。
這樣的高速發展是以李光耀的「柔性獨裁主義」為基礎的。媒體不敢隨意批評政府,「裙帶政治」與李光耀相關的少數人占用新加坡的大多數權力。高效率、低成本的「專制」下,李光耀在經濟上創造了「新加坡模式」。
1、吸引外資:從1965年建國,李光耀政府就遵循一個方針——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塊吸引國際投資者的樂土。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2015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中,新加坡名列全球第二。
2、發展金融:李光耀將區域金融中心作為目標,政府提供稅收、管理上的優惠,並開放金融市場,吸引跨國金融機構。早在1968年便建立了亞洲美元市場,開始走上金融國際化道路。堅持對金融行業採取嚴格的監管,以贏得國外銀行家的信任。90年代,放寬監管、鼓勵新的金融產品。
3、淡馬錫模式:1974年,新加坡建立淡馬錫公司,資產全部屬於新加坡財政部,專門經營和管理原國家投入到各類政聯企業資本的國家資產。淡馬錫對於政聯企業的監管促進了這些公司快速發展,國有資產增值後的利潤豐富了政府財政收入,用於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營造了親商環境。
4、中央公積金制度:創建於殖民地時代的1955年為雇員提供退休保障,後來由李光耀發揚光大,最終演變為保障計劃,包括養老、住房和醫療。中央公積金制度是強制儲蓄與投資,帳戶上的錢是可以繼承的,因此該制度本質上是強制每個人為自己(及直系親屬)負責。
三:新加坡的華麗轉身
我們分析一下新加坡的經濟增長模式:
由上述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新加坡的經濟增長模式基本上與發達經濟體相同。2013年,新加坡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9802億新元,幾乎達到了GDP的2-3倍,新加坡的經濟可以說是高度依賴美國、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就這樣,新加坡完成了從島國到最富裕國家的變身。
四:新加坡為什麼這次會陷入衰退?
似乎是一個象徵,去年3月,國父李光耀逝世了。新加坡也開始進入了淒風苦雨的時代。看完新加坡的崛起史,我們知道:貿易立國的新加坡,對外國依賴很深。但由於體量太小,就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國際貿易上出現一點風吹草動新加坡就要抖一抖。
由於全球經濟貿易持續低迷,過去六年新加坡的經濟增速急速下滑,並最終在今年三季度陷入負增長,
1、服務業占新加坡經濟比重高達2/3,現在全球貿易不景氣,能源價格走低,對新加坡油氣服務業造成衝擊。
2、製造業在新加坡經濟中占1/5,因受到運輸工程、生物醫藥和一般製造業拖累,第三季度新加坡整體製造業產值環比大幅減少17.4%。另外,今年新政府持續的冷卻房地產市場、遏制外籍勞動力流入的政策,也削弱了一些關鍵行業的利潤。
五:現在的經濟形勢對新加坡國內的影響又如何呢?
許多日常必需品,比如食物、教育等漲價,今年上半年就有將近四萬多家企業關門大吉,而2015年全年不到5萬家。萬寶盛華調查了646個僱主,其中有73%的僱主表示沒有增加雇員的計劃。
目前的新加坡第一貿易夥伴國是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又與美國是盟友。上海、深圳等港口也在競爭新加坡「超級物流中心」的地位。2010年, 新加坡的貨櫃吞吐量被上海超越,退居世界第二,2015年,新加坡港貨櫃吞吐量為3092.23萬箱,同比下跌8.7%。同一年,上海港貨櫃吞吐量為3653.7萬箱,同比增加3.55%。新加坡與上海的差距在2015年驟然擴大,僅為上海港的八成左右。
新加坡經濟的光環似乎隨著李光耀的逝世褪去了,如果李顯龍的時代不能另闢佳徑,那麼新加坡的經濟迷局恐怕會越來越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