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掌控經濟命脈,但是馬政府頒布了多套馬來族至上以及歧視華人的法案,導致大馬華人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其實嚴格上來說,馬來人並不是原住民,他們只是比華人更早入主馬來半島而已。
自馬來亞成立以來,排斥/壓制華人 並不是一個政治傳統。
早期的首相東姑主導下的國政與當時的華人社會沒並沒有太大的沖突。
至少沒有像現在的全面性的壓制華人的發展。
事情的轉折在於 禁忌的事件 (五一三)。
當時第一任首相被政治陷害,被同樣來自巫統的政敵以當時投票敗選為由而煽動的排華事件 (五一三)迫其辭職下臺。
自此事件開始,執政黨國政開始了逐步的限制華人發展。
而到了馬哈迪時代,馬來西亞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華人收到迫害的開端。
當年對著華文教育下著最狠的一刀,就是華文中學改制,就是當年是教育部長的馬哈迪所倡議的。
強迫增加不諳中文的教師進入華文小學高層,削減華小的中文課時間,獨中的被迫成立都是當時馬來當權者對華人的「根」,教育,所做的毀滅舉措。
很幸運的,當時的華人社會挺過來了。因為眾多的教育先賢,我們馬來西亞華人得以保住自己的「根」。(題外話,這邊的馬來西亞華人為了誓死捍衛中文教育,而那頭的新加坡李光耀卻親自下令關閉了新馬兩地華人用血汗建立起來的南洋大學,所以部分馬來西亞人很不齒李光耀的忘祖行為)
直到現在,每年理應由國家出資的華文小學,基本上都是在靠華人社會的資助來維持運作。
而獨中更不用說,運作資金全靠華人社會支撐起來。
直到今天為止,華人社會的軟肋就在教育這一塊。
但,能讓華社統一發聲的,也是教育。
經濟方面。
固打制,稅收方面的多處刻意刁難都不能磨滅我們華人基因里深刻著的經商能力。
在馬哈迪時代以前,華人掌控著國家的經濟命脈。
銀行業,服務業,製造業等任何能賺錢的行業都有華人的身影。
可,這一現象到了馬哈迪執政時代就完全不存在了。
他創造了一個名詞,叫做 「朋黨」。
任何跟國家有關的承包工程,都私底下被其朋黨承包了。
各種朋黨看中的行業,都被政治手段給吞食。(著名的有,各大銀行,umw,honda malaysia)
政治上華人的最高職位,財政部長,也被馬哈迪以1997年的金融風暴投資失敗為由而撤消了。
到今天,華人對於國家經濟掌控上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
政治方面。
這里要說的是,代表著馬來西亞華人的兩大政黨。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 簡稱 馬華。
民主行動黨, 又稱 火箭黨。
身為國政黨里的三大黨之一,華人在執政黨里唯一的依靠/代表。
代表的是馬來西亞華人里的 banana(就是黃色皮,白人心)。
一群連中文都說不流利的香蕉人,一群為了自身利益而出賣整個華人社會的偽善者。
每年大選期間就各種派糖果,例如說如何幫華社爭取更多資源云云。
可一旦大選以後,國政拿華社開刀以鞏固其掌控力的時候就翻臉不認人,甚至還有落進下石的。
看到這里,我想你們應該可以明白為何普遍馬來西亞華人不願被稱為「馬華」。
至於民主行動黨,在國政常年的鎮壓之下,不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