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和日本製造,德國製造,真正差距在哪兒?

@ 2017-05-02

過去20年,中國一直以製造大國自居,而且安詳地活在自己的夢中,我們驕傲於生產出了全宇宙最優秀的手機,也為生產了全球70%的聖誕老人玩偶而感到自豪,甚至在國外看到產自溫州的廉價皮鞋,我們都會感覺倍兒有面子…這種感覺有點像晚清時候,大臣們紛紛以「天朝上國」自居,也有一個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美夢,但鴉片戰爭的炮彈粉碎了晚清大臣們的美夢,隨之將其拋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不斷上漲的人力、材料成本、以及越來越離譜的員工管理難度,正吞噬著中國製造業的美夢,倘若再無法完成升級,中國製造或許也會變得水深火熱,事實上,2015年春節前後的倒閉潮,也預示著中國製造該如夢方醒了。

環顧世界上最主要的幾個國家,美國崇尚創新,且向全球範圍內輸出了微軟、谷歌、臉譜等優秀的品牌,並不斷將製造任務外包給其他國家,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中國、日本、德國承擔了大部分的製造任務,而且都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搶到了一些訂單,這些國家在努力程度方面全都值得點贊,但在通向未來的進程中,顯然,中國製造慢了半拍。

中國製造,沒有上帝?

如前文所述,中國製造的日子因成本問題和員工管理難度而變得越來越糟糕,一些沿海代工廠乾脆倒閉,東莞老闆自殺未遂的事跡以及那封挺有文采的絕筆信都成為當日製造業的頭條,更尷尬的是,製造業面對這種不利局面,能想出來的辦法實在太少,否則,不會連勝華科技這樣的業界翹楚也轟然倒地。

拋開經濟大環境不講,筆者覺得中國製造的核心問題,還是基本的品質意識有問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把消費者不當上帝,甚至直接當成弱勢群體,而在面對自己的員工時,就更不會有上帝的感覺了。

海爾的張瑞敏曾經用鐵錘砸毀了70台有瑕疵的冰箱,在他掄錘之前,依舊有人建議:冰箱有點瑕疵,便宜點賣給中國人吧!這個故事有非常強的審美性,也喚醒了海爾人的品質意識,對這個企業有著深遠的影響,但顯然,張瑞敏的錘子沒能砸醒更多的製造企業,20年來,我們製造的產品依舊有著「湊合用」的老毛病,拿智慧型手機為例,蘋果的iPhone4在使用了4年之後,依舊能通過翻新的方式來二次售賣;而很多國產手機壓根撐不過自己的保修期,在硬體細節、品質標準上更是無法同日而語,事實上,縱觀整個製造行業,我們也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工業化產品,更糟糕的是,有關部門也遲遲不能出台相關產品的品質標準,他們的理由是要維護社會穩定,一旦監管太嚴格,會讓大多數企業倒閉。

長此以往,中國製造行業勢必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而隨之而來的就是連續不斷的價格戰,營銷競爭,拼數量、拼規模、拼市場份額,但質量就是上不去。

中國製造把消費者當弱勢群體,於是,產品質量總是不過關,即便過關,也是那種要求極低的標準;同時,中國製造業也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員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把員工看作是機器人,用一種叫做UPH的東西去設定其每個小時的完成量。

如果說UPH這種東西是迫於效率壓力而不得已而為之,那麼,製造業普遍缺乏的向心力則需要製造企業,特別是中小型製造企業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事實上,好的企業應該給員工發三份工資,一份是人民幣,用來養家餬口;一份是情感,有尊重在裡頭,還有就是提供給員工的成長平台,大概效果就是讓員工感覺自己在這裡干,特別有希望,並幫助他們不斷適應新環境、增長新技能。現在,我們又有多少製造企業能做到這三分工資呢?能把第一份痛痛快快發了,就已經很不錯了。

產品質量差,導致利潤率下降,從而無暇顧及員工收入,更無法投入成本去照顧感情,員工歸屬感下降,拉動離職率走高,目前國內現貨投資火熱,有興趣卻無從下手或者已經在接觸卻並不理想的朋友,關注分析師老四論財手威信:jdd8668 獲取每日投資獲利資訊,行情走勢分析,交易策略指導!新進員工又因技術生疏而生產出不良品……有很多的中國製造企業都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直到倒閉。面對產品質量和員工管理問題,筆者倒是建議中國製造可以虛心向德國、日本企業學習。

日本馬桶,沖走了誰的尊嚴?

談到產品製造流程的嚴謹性,我們不得不給鄰國日本點個贊,事實上,在製造業流傳的很多故事都來源於日本的製造業,比如豐田、松下的品質零缺陷標準,多數的日本製造企業中沒有不良率的概念,他們甚至一度因過於嚴謹而錯失了創新的改革。現在,日系電子企業雖然集體陷入虧損、索尼、夏普、松下等全球知名企業日子都不好過,但相關的製造技術卻依舊補給著整個世界,據統計iPhone有30%的零件來自日本製造,夏普依舊是蘋果最重要的顯示器供應商之一,另外,波音公司也從日本採購了大量零件,有人甚至調侃,這家公司有50%的血統都是屬於日本的。

日本製造出來的產品,讓本國人民放心,同時,也引發了中國人的搶購。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馬桶圈」的故事。中國人為什麼去日本搶購馬桶圈?,這甚至成為了兩會議題,在「抵制日貨」的呼聲尚繞樑三日之時,這種搶購熱真有點讓中國製造臉上掛不住。

其實,筆者無意崇洋媚外,只是單從客戶體驗上來看,不得不承認,日本的馬桶圈比之國內商品更有競爭力:日本馬桶圈勝在細節,他們的工程師會充分地研究男人、女人臀部的差異,從而細分產品設計,而且在水流噴射力度、角度、烘乾的溫度、時間設定以及沖水時的防濺等功能,也有非常細緻入微的標準要求;對比之下,中國的馬桶能順利把黃白之物順利衝下去就謝天謝天地,至於,那些沖腚、熱風吹乾等高級功能就不要太指望了,急出一頭汗之後,還是要用手紙來搞定。

關於日本馬桶圈,還有一個需要澄清的就是「made in China」,沒錯,中國遊客搶回來的日本馬桶圈,確實產自杭州下沙經濟開發區內,但可以肯定的是,相關質量標準,或者生產流程,日本企業都有著非常大的參與度,之於產品質量有著決定作用,正如iPhone6的組裝基地在鄭州,但這與中國手機無關。

日本馬桶沖走了中國製造的尊嚴,是時候,檢討我們的產品標準、生產流程了,也是時候,從數量經濟向質量經濟轉化了,當然,最重要的是,生產者要堅持生產好的產品,而消費者同樣具有用「好產品」的意識。或許,多年之後,中國製造業產品真得會因消費者嚴苛要求,而大幅度提升品質,那時候,中國製造也應該要給消費者記上一功。

專注簡單,德國製造的育人之道

除了產品標準之外,中國製造業正面對著越來越多的管理問題,掌舵者、中層和基層,幾乎每個level都有著自己的焦慮和迷茫:

中國製造業一旦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就會不由自主地進行多元化投資,比如做空調的人,去做手機;做手機的,又去做電商;過去十年,房地產大熱之時,又有大量企業轉型房地產開發商,這種做法本無可厚非,但企業如果只是以短期利益為目標,是很難擁有核心技術的,而這又恰恰是企業在經濟環境惡化之時,最重要的護身符;相比之下,德國製造業的掌舵者就顯得「迂腐」很多,他們能始終堅持自己的產品方向,持續沉澱核心工業技術,堅信製造企業能存活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決消費者的生活、工作、娛樂的問題,而不是靠虛擬經濟或著金融手段來美化財報。

另外,德國製造業面對員工的態度也需要國內企業進行反思,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討厭進工廠、討厭製造業,多是因看不到前途,收入低的同時,又沒有技能上的增長;相比之下,德國製造的雇員數量幾年來保持著1.4%的增長率,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高出美國66%,更重要的是,德國企業能對勞動者持續培訓,增加了員工技能的同時,又降低了企業管理者的難度,對於產品品質更是有著巨大的改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