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這場戰爭被很多人視為現代化信息化戰爭的第一場戰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以絕對的制空權及劃時代意義的信息戰實力,給全世界的軍隊都上了一門現代化戰爭課。
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馬島戰爭才是第一場現代化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稱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架上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整個群島包括索萊達島、大馬爾維納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
福克蘭群島的發現及其後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歷史均存在爭議。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英國於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統治,但阿根廷仍宣稱擁有島上主權。
總之就是馬島離阿根廷很近,就在其東海岸不遠的地方,可是離英國卻是十萬八千里。
挑起這場戰爭對阿根廷來說是「本土作戰」,但是對英軍來說卻是勞師遠征,這也是阿根廷膽敢挑起戰爭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阿根廷軍政府欲通過一場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
當時的阿根廷被加爾鐵里施行獨裁統治,經濟經過短暫復甦後,很快就迎來了大麻煩。1981年的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到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達到19.2%;國內得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加爾鐵里在面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上,選擇經由通過自認為一場乾淨利落的馬島戰役,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眾的焦點。
隨後阿根廷方面發起了挑釁,在經第三方調停失敗後,戰爭爆發。
其實在戰爭正式爆發前,阿根廷政府及軍隊方面都認為,他們能很輕鬆的奪取馬島,因為當時的英國已經不再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國家戰略開始收縮,大型航母全部淘汰,勞師遠徵到大西洋的南端,和近在幾尺的阿根廷開戰,他們也沒必勝之把握。
但是呢英國首相有鐵娘子之稱的柴契爾夫人卻為了帝國之榮譽,毅然勸服了所有「和解派」,出動了幾乎英國全部的海空軍力量,開赴馬島向阿根廷宣戰。
戰爭開打後,大英帝國的沒落就顯露無疑,因缺乏絕對的制空權,英軍作戰一開始非常不順利,一艘英軍最先進的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被擊沉,另有一艘被擊沉了重傷(格拉摩爾根號驅逐艦)。而這都是阿根廷從法國進口的飛魚飛彈所造成的,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格拉摩爾根號驅逐艦上也裝備有法國的飛魚飛彈。
可是阿根廷進口的飛魚飛彈並不多,很快就打完了,就在阿根廷向法國提出繼續大量購買飛彈的要求後,二戰後和英國結成了利益聯盟的法國拒絕了阿根廷的要求,不僅如此法國人還將超級軍旗式飛機(阿根廷就是用這款飛機發射飛彈,擊中英軍驅逐艦的)和飛魚飛彈的賣出數量以及性能參數告訴給了英國佬,這可把阿根廷坑得不要不要的。
最終英國取得了慘勝,告訴了阿根廷雖然大英帝國已經衰弱,卻也不是你這個二流國家能蹬鼻子上臉的,而法國在國際軍品市場上人品完敗,因為人家買法國人的武器,都得想一想會不會再次被它出賣(貌似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防空體系也是法國人設計的,然後你懂的)。
也就是說,如果阿根廷能獲得足夠的武器,堂堂大英帝國還得被阿根廷這個二流國家打臉,因為即便如此,英國贏得已經非常憋屈,絕對的慘勝了。而通過這次戰爭也讓人明白了,沒有軍事工業的獨立自主,在戰爭中就只能受制於人。
世間萬物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大西洋南部爆發的馬島戰爭竟然影響到了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和西方國家關係友好,所以西方國家願意出口先進武器給中國。
就在馬島戰爭爆發前,中國正和英國商談引進其42型驅逐艦,但是在馬島戰爭中,42型驅逐艦表現實在是差強人意,讓中國意識到這驅逐艦買來實戰性嚴重不足,於是放棄了購買計劃,為當時還不富裕的中國,省下了不少銀子。
還有就是在英阿開戰前,中國支持阿根廷的主權申請,迫使英國外交大臣訪華,帶來柴契爾密件。交換條件是中國保持中立,英國願就香港未來與中國談判!
所以這場戰爭,阿根廷是絕對的輸家,英國不算贏家,畢竟曾經世界無敵的大英帝國,這次戰爭便將其的遮羞布給掀開了,讓大家認識到英國已經虛弱至此,法國也因過河拆橋而失了信譽,倒是中國成為了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