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7日訊)中國駐馬大使黃惠康博士向本地中小企業大派定心丸,強調中企來馬投資是提供互補性合作、重視技術轉讓及本地性,只要在本地能生產及能聘請本地員工,中企都在本地解決。
他強調,這可實實在在為大馬帶來就業機會及高收入崗位。
黃惠康接受媒體聯訪時說,具有社會責任感是中企的明顯特徵,他們在中國政府政策指導下運行,絕不會唯利是圖。
他也道出數個可讓國內中小企業「安心」的中企原則,包括(1)中企來馬是提供互補性合作、(2)中企非常注重合作夥伴,不為單打獨鬥而來、(3)中企重視技術轉讓及本地化等。
「中企會秉承平等互利共贏方針,中國企業,包括央企、國企及民企,來馬旨在投向大馬有需求而本地能力不足的行業、產業或項目,它不存在中企與大馬中小企業競爭。
「例如維修大水壩、建築核電站、超高建築、維修大型燃氣發電站等,(雙方)沒有競爭。」
「馬中一家親絕不傷害」
黃惠康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指這不是中國獨倡,而是沿線國家合倡,這並非尋求中國單贏,而是共贏:「若只為中國利益而來,有這麼多國家會積極響應配合嗎?」
他說,中企會與大馬人合作,他們在我國擁有在大中小企業上可靠的合作夥伴,馬中企業的大馬城合作就是一例。
「與大馬合作上,中國的技術轉讓沒有禁區,會全方位真誠合作,把最佳技術帶來並留在大馬。以(馬中合作建設的)東南亞鐵路來說,其未來技術運營及管理就由大馬主導。」
黃惠康指中企也很注重企業文化及本地化,去年中廣核收購Edra能源資產並重組後,中方仍留用所有當地雇員及管理層,並保留原有企業文化。
「中方也將投資巨資,在大馬打造新發電廠。我們沒有把一分利益帶走,也沒開除原企業員工,並保留企業原有文化,這就是本地化。」
他提到另一成功例子是中國中車在霹靂設立火車生產與維修中心。
「有些國家幫忙修鐵路,再把所有售後保養都留在本國,其口號是『前期不賺錢,後期賺大錢』,就如通訊商般免費送你手機,但你要每月支付加倍通訊費。中方則是把裝備製造及維修保養全部帶入大馬。
「只有中企文化會這樣做,也只有在中國『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下,中企才這樣做。」
黃惠康說,中企來馬引發本地中小業者擔憂,屬正常兼合理。
隨著市場經濟是在法治基礎上的競爭性經濟,來馬中企都會嚴格遵守大馬法律。
「適當競爭會有,但別擔心中國會來壟斷大馬經濟或擊垮中小企業…中馬一家親,親人不做傷害親人的事。」
他認為大馬中小企業面對轉型升級,與中企合作提升品質及競爭力,是有效途徑之一。
相關新聞:
黃惠康:中國友好鄰邦大馬優先獲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