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會成為大統一的國家,而歐洲卻是分裂成許多小國。

@ 2016-11-18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大統一的國家,而歐洲卻是分裂成許多小國。

每一次看世界地圖,我都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都會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中國是一個有著國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的「大統一」的國家,而歐洲分成零零碎碎幾十個國家?這幾十個的國家好像星星點點的貝殼,散落在地中海的周邊。對於這個問題,我曾聽過許多仁人智者的解說,但我都不甚滿意,後來我從圖書館借了一些「大部頭」回家挑燈夜讀,終於得到一些領悟,現在把它寫出來,以饗網友。

01

解決以上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和歐洲的地理現狀差異入手。我現在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兩個地區不同的地理生態環境決定人不同的文化心理,從而決定兩個地區的不同歷史發展進程。

許多人可能不解,怎麼地理環境會影響人的心理需求,從而影響國家的歷史發展呢?下面聽我慢慢道來。

我先看看中國的歷史。華夏民族的原始人類從樹林裡來到了廣闊的平地上來生活(由於地震、山火或其他天然災害),他們逐漸適應平地上行走,也習慣了在平地上耕種和飼養野生動物,學會製造簡單工具,也學會有簡單的語言進行交流,他們逐漸聚居在一起,互相協作農業生產,互相交換勞動成果,共同對付外敵侵犯。

農業的勞動,不但促進原始人類的大腦發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創造出比以前打獵更多的食物(糧食),養活了更多的人口,這時,華夏族人口得到第一次迅速膨脹,在黃河流域中部(現河南大部分地區,這裡有大片的鬆軟的沙土平原,最適合耕種),就形成許多個原始部落。

l此時,中國大概正處於新、舊石器的兩個時期,史稱「夏朝」。夏朝各原始部落各占據一地,各自善於生產各種農產品,如:甲部落適宜生產小麥,乙部落善於種植水果,丙部落能製作草繩,丁部落能生產大量蔬菜等等。部落之間關係有點像前蘇聯的聯邦制,各部落平等相處,互相通商通婚,並且他們協商產生一個有能力的部落聯盟酋長,處理各部之間的矛盾。這個聯盟酋長必須是身先士卒,英武雄壯,智勇雙全,他必須得到各部落首領的認可。這樣更換領導人的方式叫「褝讓制」。

堯、舜、禹都做過聯盟酋長,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特別是禹,為了治理黃河泛濫,為了各部落百姓能安居樂業,他三過家而入,任勞任怨,克已奉公,經長期的艱苦努力,終於治理好洪水。此時,華夏族的農業生產進一步擴大,農作品日益豐富,人口數量進一步增長,河南地區就形成大大小小城鎮。

禹的兒子啟由於私慾膨脹,廢除禪讓制,殺掉繼承人,獨占整個河南平原的經濟利益,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用武力統治各部落,實行「家天下」的世襲制。其實此時,夏朝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國家,夏啟就是夏朝第一個的大王,皇城就在河南省內。

夏朝的建立,使華夏民族第一次在潛意識裡有了「各部落是一個大家庭」的概念,每個人認為了自己正處於世界的中心。這種潛意識就像華夏民族的血液,流蕩於歷朝歷代的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身體里,代代相傳,源源不斷。不論以後的朝代如何分裂和混亂,當亂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有眾多英雄豪傑湧現,去實現國家的統一,去實現祖先的共同願望。

就算到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爭霸時期、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和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等黑暗的歲月里,那些亂世英雄都有一個願望,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去統一全中國,偏安一地終究是自認為窩囊。

中國夏朝,為後世樹立一個典範、一個理念,就是四海即一家,分裂了就不完整,就有遺憾,會不甘心。經過數千年的歷史征程,中國人已經形成國家「大一統」的民族心理。

現在,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岀現:是什麼原因使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產生這個「大一統」的理念的呢?是中國特有的地理面貌——有大量的江河的沖積平原,如成都平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源等。

因為中國有大量的平原,華夏民族就能在上面耕種,生產大量的糧食產品,漢族人口得迅速的增長。土地資源和人口資源可是大寶貝呀!哪個帝王不喜歡,哪個梟雄會任意拋棄呢?

所以,上到帝王,下到平常百姓,都視土地資源為珍寶,那麼國家的「統一」,就成了民族的共同的願望,就成了國家穩定和繁榮的標誌。

02

現在,我們來看看歐洲情況。歐洲的地理面貌特徵是丘陵和山區為主,很少有大平原,加上歐洲處於北回歸線以上位置,冬天經常冰封,異常寒冷。這種的地理面貌和氣候條件,就決定了歐洲不適宜大面積的農業耕種,不能生產大量的農作物,從而決定了歐洲的必然是地廣人稀的狀況。古歐洲人沒有大平原來耕種,主要靠遊牧和山區種植為生,他們主要吃的是肉類和奶製品,民族性格也比較強悍,喜歡逞強鬥狠。

早期的歐洲,城與城之間的戰爭,戰爭勝利者大多數都是把戰敗方實施屠城,不但把國王和王室趕盡殺絕,普通民眾也不放過,整座城沒有一個活口,就是一座死城。

為什麼歐洲有這種情況?中國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歐洲勝利者只限強盜思維,他們只要一次性搶奪財寶,從來沒有想過要統治敗國的民眾。況且敗國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大量的糧食,所以百姓就沒有被活下去的理由。

這裡就不得不提歐洲那眾多消失的、曾創造出燦爛文眀的古國,如古巴比倫等。那些古國從此從地球上銷聲匿跡,其創造的文化也隨之滅絕,就算現在發掘出這些古國的文字,人們已無從破譯。為什麼?因為古國的傳承人一個不留下,統統被侵略者屠殺了,又怎麼可能不出現文化斷層呢?

在古歐洲大陸上,亂世英雄就像一群土匪,打敗一個城,就搶一城的寶物,就殺一城的百姓,在這些強盜的意識里認為:這些城,這些國我不要,我們要的是財寶,不是城池和百姓。他們燒殺搶掠之後常常就溜之大吉,根本不會留下來經營國家,也不會去治理異族百姓。

歐洲人的這種文化心理,歸根到底是由歐洲的地理面貌特別所決定的。因為歐洲沒有大平原,就沒有大量的糧食儲存,就沒有大量的人口創造更多的財寶,戰爭勝利者只要財寶和糧食,而百姓沒有大量的糧食可搶,那就只有屠城了。

中國的人口為什麼是世界最多?為什麼歐洲人口那麼少,也不願意生育?為什麼眾多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沒有出現文化斷層,而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古巴比倫等國都出現文化斷層?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從中國特有的地理面貌去解答。

現在,有些人認為因為中國文字具有很好傳承性,才使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沒有被外族滅絕,我是不認同的,他們沒有從中國的客觀地理現狀去分析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所以有失偏差。

03

最後,有人會提出一些反駁:歐洲分裂成多個國家是因為有不斷有外族侵略,才會分裂成多個國家,而中國有長城的保護,會倖免於難。

其實,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也曾有多次被外族侵略的歷史,甚至漢人王朝被推翻後,王室被擄掠。東西晉時期,五胡亂華,外族就占領過中周的半壁江山。到了南北宋時期,整個宋朝被遼、金等少數民族所追逃了大半個中國,最後被蒙古族統一了中原,建立元朝。還有清朝,就是滿族人所建立。

外族上台後並沒有極力屠殺漢人,一來漢族人口實在太多了,數十倍於外族,二來漢人都占有中國的大平原。他們大力提倡民族融合,實施道德教化,他們看中就是中國人擁有的大量平原,以及每個平原上產的的大量糧食作物。糧食就是生命線,就是寶貝呀,他們若是殺了漢人,誰來替外來統治者生產糧食呢?不能殺漢人,只能實行安撫,只能實施懷柔政策。當漢人生產更多糧食時,國家就會有更多的財富,社會就更加穩定繁榮了。

對於中國是大統一的國家,而歐洲是分裂成許多國家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總的來說有兩個:其一、中國歷史上最早王朝——夏朝曾給華夏民族子孫後代烙上了「四海即一家」的文化傳承。其二、中國的眾多遼闊的大平原就決定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和百姓都渴望國家統一和穩定,渴望國強民富。

唯物主義哲學認為:客觀決定主觀,經濟決定政治,這就是其中一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