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幣吃了「瀉藥」,再也回不去了?

@ 2016-11-17

我依稀記得馬幣曾在幾年前,一度升至每3令吉可兌換1美元,但沒料到今年的馬幣似乎吃了「瀉藥」,貶值的幅度令許多國人都驚訝和不知所措。

最近,社交網絡流傳一張網民「揶揄」的合成圖(P圖),內容比較了10令吉在不同年代的價值,引起許多網民分享。

這張圖中,80年代的10令吉紙鈔可以購買到好幾樣物品;但邁入90年代、千禧年甚至是今天,10令吉紙鈔能購買的物品越來越少。

當然,有網民歸咎是馬幣貶值及通貨膨脹,才會導致10令吉紙鈔的價值比不上過去;不過,也有網民護說國人的收入也大幅提升,物價跟隨調漲,論經濟角度,是非常合理的。

我記得大馬在1997年面臨金融風暴時,時任首相敦馬哈迪為防貨幣阻擊及令吉不斷貶值,令吉匯率與美元掛鉤,將固定匯率定在每1美元兌換3.8令吉。

這項政策實施至2005年,才改為浮動匯率機制,讓令吉與美元脫鉤,馬幣匯率能在市場上自由浮動。

我依稀記得馬幣曾在幾年前,一度升至每3令吉可兌換1美元,但沒料到今年的馬幣似乎吃了「瀉藥」,貶值的幅度令許多國人都驚訝和不知所措。

最近,更令人擔心的是有消息傳出令吉,可能跌至每4.8令吉才能兌換到1美元,比過去金融風暴面對的情況更糟。

或許有很多學者說,馬幣貶值有助於提高本地出口商的競爭力,尤其以馬幣兌換外國匯率後,本地貨物就會相對便宜,吸引外國商家購買。

不過,相對的,馬幣貶值也會造成進口商和人民巨大損失。

一名熱愛旅行的友人,平時省吃儉用就是為了儲錢去旅行,最近剛好要出國旅行,看到馬幣不斷在貶值,不僅感嘆說:「馬幣跌成如此,我省吃儉用也是徒勞無功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