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最重要的環節是什麼?

@ 2016-11-16

幼兒教育重在什麼? 教育專家研究的結果表明,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中,以嬰幼兒時期的教育最為重要,此階段的教育很可能影響個人一生的思想與行為。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一定注意要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要遵從孩子的天性,順應兒童的心理,切忌一廂情願、拔苗助長。

一、讓孩子快快樂樂地玩,在玩中學習、玩中成長

經濟學家于光遠曾說:「人之初,性本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對小孩子不僅要有人道主義精神,更要有童道主義精神,小孩子不玩是長不大的。只有讓他們玩,才能健康成長。幼兒園裡首要的任務就是看護好孩子、讓孩子痛痛快快地玩,玩得越開心越好,創造條件也要讓孩子玩好,讓孩子在玩中學習、玩中成長。蒙台梭利發現,0--6歲學前階段的兒童在其心理發展和學習過程中存在著敏感期。敏感期是指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表現出對於某種事物或活動特別敏感、特別有興趣,這時的學習特別容易而迅速,是教育者施教的最好時機。孩子在敏感期時產生的特別的興趣愛好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必然,是天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二、讓孩子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培養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

獨生子女在家中無法建立夥伴關係,一家老老少少眾星捧月,使孩子容易產生自私、不愛惜東西、不關心他人等不良習慣,容易產生孤獨感,從而養成孤僻、膽怯、內向的性格。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切實際地給孩子加壓,在教育上有意無意的向智力方面傾斜,在生活上包辦代替,過分照顧、過分保護,剝奪孩子鍛鍊意志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這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將來孩子能否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他小時候形成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幼兒園給孩子們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機會。交往是幼兒情願上的需要,他們有共同的樂趣、相互最容易心領神會的語言,他們很自然地會在一起玩耍。

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一定的行為能力

良好習慣是健康人生之基。俗語說,多高的牆多深的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搞建築是如此,做人更是如此,行為能力可包括:①遇到問題能主動提問,並知道用什麼方式提問。②遇到困難時一定要先試著獨立解決,而不是立刻就請求幫助。③知道在公共場所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④學會完成任務。即會按別人的要求去做一件事。⑤能耐心地聽別人說話。⑥會勇敢地說出自己的願望。⑦會用禮貌的話與別人交談。⑧學會幫助別人和請求別人幫助。⑨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

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都要從小抓起,從第一時間、第一印象抓起。心理學研究,一種習慣的形成,大約需要重複21次。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是父母的作品,要想孩子有良好的習慣,家長首先要有。當家長和老師的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教育規律,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培養。

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幼兒園階段,要千方百計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是比讓他學到多少更重要的 事情。有的家長相反,不但埋怨幼兒園的老師不教孩子文化知識,而且每天把孩子從幼兒園裡接回來,就逼他坐下來讀書識字彈鋼琴。這樣,不但使他往後見到學習就頭疼,註定到學校里早晚是個落後生,而且會損壞他的健康。人保持健康的靈丹妙藥是快樂。如果長期不快樂,不論身體還是心理都不會健康。你就是在善意地扼殺我們民族和你家庭的優秀接班人。

總之,幼兒園裡該教給孩子什麼?主要是養成孩子良好的基本行為習慣、培養他的合作意識,養成其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