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作為一種較為快捷娩出胎兒的方式,隨著它的安全性提高,越來越容易為產婦所接受。
有些孕媽認為自然產道分娩後的女性,容易患陰 道炎、子宮糜爛等婦科疾病,於是乾脆生寶寶的時候「挨一刀」算了。
有些孕媽則是怕痛。人們常說如果被螞蟻咬是一級疼痛,而生孩子則是十二級疼痛,最高級的那種。剖腹產打了麻醉沒有痛楚,很多孕媽因為害怕自己生產的時候痛到熬不下去,到時候再轉為剖腹產就更麻煩了。
所以現在很多孕媽選擇剖腹產,擇個良成吉日去醫院把寶寶生下來。
在選擇自然分娩和剖腹產上選擇好了剖腹產,這個時候又來了一個選擇,是橫切好還是豎切好呢?
橫切
橫切的傷口高度約在恥骨聯合上方3、4公分,傷口長度大約10-15公分。皮膚、皮下組織、筋膜都是橫切,但是到了腹直肌則在中線處縱剖而進入腹腔內。
橫切傷口約10公分,破水後再娩出胎兒,然後以二層縫合法縫合子宮肌肉層,第三層再將腹膜縫回。橫切的優點是減少腹膜炎或腹腔黏連的機會、此處肌肉層較薄,出血較少、切口不是位於子宮分娩強有力的收縮範圍內,因此傷口破裂的機會少。
橫切法所留下的傷口會比較美觀,且位置在下腹部,大約是恥毛齊平的位置,這個位置並不明顯,媽咪產後照樣可以穿露肚裝。
豎切
豎切傷口介於肚臍與恥骨聯合之間的正中線,傷口長度大約15厘米。
最符合人體解剖結構,腹壁肌肉是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等組成。併發症更少,腹壁疝氣是由於腹壁肌肉薄弱造成或者手術破壞腹壁肌肉造成,腹壁肌肉纖維走形呈縱型,縱行幾乎不損傷肌肉術中只需撐開一個縱行縫即可進入腹腔。
但是豎切法會在肚子上留下明顯疤痕,有些孕媽為了美觀就放棄了豎切法。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豎切法能夠更快捷地娩出胎兒。為了胎兒的健康著想,媽媽們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橫切或者豎切。
如果是自然分娩的話,有時候還是需要「挨上一刀」的,那就是會陰側切。
儘管 陰 道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利於胎兒順利娩出,但實際上,當直徑約10厘米的胎兒頭娩出時,如果沒有助產醫生的幫助,保護會陰部,那麼肯定會有很多的產婦的會陰發生不同程度撕裂傷。
所以醫生會根據產婦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施行會陰切開術,在產婦的陰 道口上割一刀,醫療剪刀迅速的瞬間切開,切開的長度也僅僅是2-5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