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割走遼東半島 有三個西方列強卻強迫日本歸還中國遼東半島

@ 2017-03-21

三國干涉還遼,發生於甲午戰爭後。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在簽署《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予日本。六日後,俄國、德國與法國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中國。日本為此深感屈辱,三國干涉還遼也是日俄戰爭的原因。

三國的外交勝利,激起了世界各大強國在華實現帝國主義的野心。

1896年,俄國以迫日還遼有功,同清政府簽署中俄密約。後來,密約泄露,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出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1898年,俄國租下旅順與大連兩港口。德國則強占膠州灣。三國在事件中各懷鬼胎,反映了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緊張的歐洲國際關係。同時,事件也開列強企圖瓜分中國之端。

日本是剛剛崛起的新帝國,卻遭到如此的外交屈辱。因此,日本一直懷恨在心,謀求「臥薪嘗膽」,大力鼓吹髮展軍事工業,期待報仇之機。1904年,日本重整旗鼓,偷襲俄國在旅順的海軍,引起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日本趁機派兵侵占膠州灣。其實,與三國集團相比,日本也未嘗不是帝國主義的國家。三國干預僅僅是帝國主義引起的典型紛爭。

清政府雖然代表中國簽署和約,卻在上述事件中毫無發言權,默默讓馬關條約之條款剝削中國。事件激起中國知識分子對國情的反思,開啟百日維新之先聲。

1895年4月23日,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國割占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占領遼東半島。」三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並限定在十五日之內答覆;三國甚至準備派出海軍艦隊前往東北。

不過由於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的醞釀,清政府在力圖減少戰敗損失的同時,部分官員萌生了「毀約再戰」的意圖,並通過種種途徑,向西方列強謀求支持。但是,清政府嚴重誤判列強幹涉的真實意圖,非但未能得到支持,而且內部也對重新開戰的風險持有顧慮,因而最終不得不接受《馬關條約》,並進一步陷入列強瓜分的重重危機中。

儘管清政府未能達到藉助三國之力完全廢除《馬關條約》的目的,但日本畢竟已經被迫將落入口中的果實吐了出來,從而減少了領土損失,因此清政府部分高級官員對俄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希望能與之結成同盟,共同防範日本未來的軍事打擊。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1896年《中俄密約》,正是在這種嚴重誤判的外交思想主導下結出的苦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