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後遺症:為何川普反對者和支持者都在"攻擊"華裔?(組圖)

@ 2016-11-15

當地時間11月9日,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Hilary Clinton)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喧囂多日的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不過,本次大選在全美激盪起的種族仇恨、偏執情緒卻並沒有因此沉寂下去,包括華裔在內的少數族群更因此受到波及。

奧克蘭市第50任市長 Libby Schaaf 在推特上發文,呼籲「反特朗普」者能停止針對奧特蘭市中心以及唐人街的暴力行為。(圖片來自推特截圖)

大選結束後,美國多地爆發「反特朗普」遊行示威,包括紐約、芝加哥、波士頓、奧斯汀、費城、波特蘭、西雅圖、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等在內的數十個地區,都有不同規模的示威人群,部分遊行還演變成了騷亂。縱火、打砸、槍擊事件屢見不鮮,部分抗議者甚至把憤怒的焦點放到華人身上,奧特蘭等地的唐人街上有多棟建築物遭到噴漆和打砸!

有分析認為,這種針對華人的暴力活動的出現原因是:在一些特朗普的反對者看來,是華人的選票將特朗普送上總統寶座的。

喬治亞州媒體報道,本次美國大選中,華裔選民熱情空前高漲,不少華人群體都選擇支持特朗普,成立特朗普助選團,買廣告位、遊行集會、捐款、拉票,用各種方式支持他,大選當天投票的華人是上一次選舉的3倍。10月15日至11月8日期間,特朗普的華裔支持者還租了小型飛機,在全美數十個城市上空拉宣傳橫幅:「華裔支持特朗普」。

然而,在美華人近日遭遇到的暴力言行不僅來自「反特朗普」者,還來自「挺特朗普」一方。

CNN 華裔記者 Wilfred Chan 9日發文,公開大選結束後短短十幾個小時,所收到的各種族裔歧視貼文。(@wilfredchan 推特頁面截圖)

CNN華裔記者 Wilfred Chan 11月9日推特發文,公布了選後12小時內,他收到的許多族裔攻擊的貼文。其中包括「這不是你們的國家,是白人創造的國家,美國本來就應該是白人的」、「把非白人全部遣送出境」等充滿族裔歧視字眼的文字,Wilfred Chan 在推特上寫到,「想了解特朗普選民嗎?對於泡沫的另一邊懷著擔憂嗎?這裡讓你小小體會一下我過去12小時嘗到的味道」。

除 Wilfred Chan 外,德克薩斯、伊利諾州、明尼蘇達州、紐約等地的亞裔青年與學生,也都紛紛陳述了在大選後因族裔膚色遭到的惡意攻擊,「中國佬滾出去」(Get out Chink)、「中國佬你滾回自己的國家」(Go back to your country you Chink)等等。

(圖片來自 @Todd 推特頁面截圖)

@TheRealYG17 11月9日講述了自己在德州的亞裔朋友的遭遇,不僅被罵「中國佬」,還被一群頭戴 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特朗普競選團隊的宣傳口號)帽子的人追趕,只因「特朗普是總統」。

(圖片來自 @sannahkim 推特頁面截圖)

@Sannahkim 10日在推特發文說,她住在紐約的表親經過紐約特朗普支持者集會活動地點時,被無緣無故辱罵「中國佬滾回自己國家」。

(圖片來自 @kymby Instagram 頁面截圖)

@kymby 將一張自己頭頂碎蛋殼、眼角含淚的照片傳上了 Instagram,「早上我正在遛狗的時候,一輛車在我身邊停下來,裡面的人對我大喊大叫,說『斜眼中國婊子快帶著你的中國狗滾回中國』,說完歡呼著『特朗普城、特朗普城』,並向我的頭上扔雞蛋」。@kymby 說,讓我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我就來自美國啊。

除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外,其他少數族群也遭受了不同程度上的傷害,其中不乏一些少不更事的孩子。

(圖片來自 @SabahHamamou 推特頁面截圖)

賓夕法尼亞州約克的一些有色人種的孩子甚至不得不提前離開學校,只因校園裡出現了太多對他們的威脅和暴力。學校里充斥著納粹符號,針對 LGBTQ 的仇恨言辭,墨西哥裔孩子的書包上甚至被貼上「滾回墨西哥」,並被咒罵是「狗」……

隨著上述種族仇恨似有越演越烈趨勢,《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社論10日公開籲請特朗普「譴責仇恨」,尤其希望特朗普能夠立即否認所有「掛上」他名字的攻擊,文中強調,雖然不是所有的族裔攻擊案例都可驗證真假,但所形成的恐懼氣氛已無庸置疑,「或許特朗普沒辦法靠一己之力停止,但他應該要儘可能阻止這樣的情況發生」。

發生在美國當前的一系列問題,甚至引發了聯合國的嚴重關切。聯合國微信公眾號11月14日推送題為「觀其行,聯合國密切監測美國人權」的頭條文章。包括聯合國人權高專辦發言人沙姆達薩尼在內的聯合國官員以及其它機構紛紛表示,將繼續密切監測美國的人權狀況,包括大選後所出現的抗議形勢,並希望美國新政府將繼續與聯合國在諸多重要領域一道努力工作。

(圖片來自 keepcalm-o-matic.co.uk)

題圖來自Daily Ski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