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Nicolas Lannuzel CC BY SA 2.0
縱觀東南亞情勢,當各國紛紛靠攏中國,唯有新加坡「不動聲色」,近期還因《環球時報》評論事件和中國短暫交手。究竟新加坡在東南亞扮演何種角色?在周圍國家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方向、談判籌碼和優勢是什麼?新加坡對南海爭議抱持什麼看法?
為此我們採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荊柏鈞 ,請他對此提出解答,以下將以第一人稱方式陳述。
關於新加波在東南亞扮演的角色,得先從經濟談起。經濟上,東協國家近十年在吸引外資上的表現特別突出,而緬甸、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國,都很希望能吸引發達國家新加坡前去投資。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經濟領頭羊,人均GDP排名全球前十,雄厚的經濟基礎助其在東協區域經濟發展上扮演領導且積極的角色。而「積極」有其必要性,新加坡的貿易自由化雖領先好幾個地方,可是今年的出口表現並不好,景氣低迷。政府在此壓力下,除了運用成長的東協市場,也要和美國、中國大陸、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國強化經貿關係。在此經濟環境的挑戰下,李顯龍這幾個月都在積極出訪,8月訪美,9月訪日,上個月才剛赴澳洲,希望進一步拓展經貿合作。
另外新加坡也希望東協更穩定,並在新加坡資金和技術領先下,繼續投資區域內其他國家以帶動良性循環。越南在1986革新開放後,在越南外資來源排名第一的是台灣,直到1995年被新加坡取代,另外挾著地理和資金優勢,緬甸、馬來西亞、印尼都有新加坡廠商的足跡,且布局已久。
今年6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往緬甸進行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目的是紀念兩國50年來的外交關係,並預備未來在商務和教育的合作。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從建國總理李光耀到現任總理李顯龍,都了解身為一個小國的利益在哪,治國原則就是努力和各國維持友善關係,但也並未是誰的正式盟友。另外新加坡相信精英政治,政府官員為確保國家持續成長繁榮,戰略思考會較謹慎與長遠,加上有經濟和戰略上籌碼,會把國家利益放首位。
和美國與中國等大國思維不同,新加坡需要在大國政治競逐環境下求生存,任何事都要以符合新加坡利益為主,既要身處在大國間保持友好,扮演區域穩定的角色,又能和各國維持緊密合作關係,還要把界限抓得剛好。另外,新加坡軍事戰略和經濟的策略是分開的,軍事上依靠美國的引響力、經濟上與中國積極交往,這也符合身處在東南亞的性質,要靈活地在中國和美國間取得平衡。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就是星國在發展國際關係上的籌碼,也是長期以來能勇敢地跟中國表達意見的主因。不像馬來西亞,乃至寮國、柬埔寨較偏向中國,新加坡卻可在台海議題上提出不同意見,2004年李顯龍還曾經訪問台灣,那時陳水扁剛連任,兩岸關係緊張,準備接任總理的李顯龍擔心台海局勢發展不利新加坡,在北京極力反對的壓力下,李顯龍仍親訪台北,與陳水扁、連戰、馬英九等朝野政要會面。
近期馬來西亞首相納吉赴中國,或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向中國靠攏,主要是想從中國獲得經濟好處,而對新加坡而言,其實也並不反對中國的「一帶一路」,甚至還大力歡迎,因為這能加強東協跟中國大陸的經貿連結,對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注入能量。從新加坡的角度,她不會去拒絕中國在東南亞有更多投資,幫助發展基礎建設,例如新加坡是亞投行17個創始成員國之一,顯示新加坡不反對中國強化與東南亞的經貿連結。
但中國和新加坡仍不時有齟齬,尤其是中國常以「華人國家」定位新加坡,認為華人理當支持華人,這樣的角度時常反映在中國對新加坡的政策,當然無法與新加坡「交心」。中國大陸應該要認知到,新加坡有自己的主權,自己的思維,而且是個包含馬來裔與印度裔的多種族國家。一篇10月刊登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文章,由新加坡無任所大使許通美所寫的〈中國大陸對新加坡的四項誤解〉,準確地反映出新加坡如何看待北京的態度。
位於新加坡的萊佛士像。
Photo Credit: corbisimages/達志影像
東南亞華人已經在地發展數個世紀,文化上仍保持中華文化的特質,但政治認同上早已在地化。民主開放社會的台灣,除了保有完整的中華文化,並且鼓勵多元文化發展,吸引很多星馬人前往台灣。因爲中華文化、語言、美食的連結,他們多數享受台灣的氣氛,喜歡那種環境。
至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關係是很密切的,也有很多大馬移民前往新加坡。大馬最近因IMDB事件影響名聲,不過似乎未影響星馬關係,而新馬高鐵計劃也將開始執行,但目前仍有要採用中國還是日本系統的外交政治角力,和日後的建設程序問題。新加坡這邊較沒問題,效率與品質可以期待,但馬來西亞那端似乎問題較大,還要考慮貪污因素。此外,就是兩國要如何合作對抗恐怖主義?新加坡這塊做的較完善,反恐資訊掌握完整。
對於恐怖攻擊陰影,新加坡對此的命題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假設發生了要怎麼辦?社會要如何協助?要如何把傷害降到最低?」因此星國政府在大眾教育上花了許多時間,畢竟東協國家之間相互免簽,人員往來進出複雜,要百分之百防範非常不容易,政府除需透過情報與警察系統加強國內安全,更要跨國合作掌握情資,例如今年8月,新加坡才與印尼合力逮捕在印尼巴淡島意圖發射飛彈攻擊新加坡濱海灣的嫌犯。新加坡這麼開放,面對恐攻威脅得有些必要措失。
9月6日至8日於寮國舉辦的東協高峰會(ASEAN Summit),除東協十國成員外,與會的各國領袖還包括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中國、南韓、澳洲、紐西蘭和印度,針對經貿、南海、打擊恐怖主義等議題進行討論。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至於南海主權爭議,李顯龍在今年國慶群眾大會演講上,表示支持強而有力的國際法,因為新加坡是小國,所以會期望透過法律來維持秩序,希望各國可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他們反對「強權即公理」(Might is Right),認為這樣的思維不利於小國。
第二,新加坡希望東協在南海爭議上能團結,談判上可維護符合區域的利益,但這對大陸來說是不樂見的,大陸希望能透過國與國雙邊關係來談,而不是和整個東協區域來談。
第三個重點是海空的航行自由,因為新加坡位處馬六甲海峽、南海的航道,是靠著此地理位置而致富,如果暢通就能符合他們的經貿與戰略利益,但一旦九段線威脅到他們的航行自由,或者中國在南海軍事力量更大,就會對新加坡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