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世界最強空軍前三甲:中國空軍全面進入20時代

@ 2016-11-14

摘要: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經過了六十七年的風雨歷程,人民空軍逐漸發展壯大,特別是進入2010年代之後,空軍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隨著一系列編號為20的現代化機型裝備服役,人民空軍全面進入了20時代。

圖1:隨著大批新型戰機的服役,中國空軍大步跨入20時代

躋身四代機俱樂部的殲-20

2011年1月11日,1架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DSI鼓包式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鴨式氣動布局的新型戰機在1架殲-10S殲擊教練機的陪伴下進行了首次試飛,雖然試飛時間僅僅只有短短的18分鐘,但卻標誌著人民空軍戰鬥機全新時代的揭幕。

這就是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殲-20戰機,按照有關戰鬥機劃代的標準,是和美國的F-22、F-35同屬第四代戰機,具備隱形、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和超視距攻擊的4S特性,目前全世界戰鬥機最先進的技術水準。

而殲-20首飛的當天,正是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茲訪問中國的時候,儘管中國方面表示這只是預定的研製進度安排而已,但是這種巧合中人們幾乎都能感受到實力的展示自信的炫耀——就是這位蓋茲先生在2009年還曾斷言,中國在2020年前不可能擁有隱形戰鬥機。

圖2:殲-20首飛的當天正好是美國國防部長蓋茲訪華

就在四年多前的2006年12月29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首次公開了三代機殲-10的有關消息。短短四年之後,中國的四代機就飛上了藍天,如此之短的時間裡跨越三代機和四代機之間的巨大技術鴻溝,這種發展速度怎不令人驚嘆。

而和殲-10所有的試飛都在嚴格保密下進行完全不同,殲-20此後每次試飛的相關消息幾乎第一時間就出現在網絡上,從每次試飛的飛行動作到原型機塗裝變化,都清晰地展現給世人。這種近乎直播的公開模式,在人民軍隊所有的裝備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因此被稱為「殲-20現象」,而每次殲-20的進展都毫無例外地引起媒體和廣大軍迷的熱烈追捧,因為殲-20的進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俄羅斯的四代機T-50,緊追美國的F-22,回想就在殲-20首次試飛的上一年,二代機殲-6才剛剛從中國空軍中全面退出現役,所以這樣的跨代進步實在令人振奮。

就在前不久的珠海航展上,漆著中國空軍正式塗裝的殲-20首次正式公開亮相,這說明殲-20很可能已經進入空軍的作戰試驗部隊開始試用,全面服役顯然也為時不遠了。

圖3: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公開亮相的殲-20

意義重大的運-20

空中機動能力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空軍最大的一塊短板,長期以來空運的主力機型都還是運-5和運-7這樣的小中型運輸機,直到80年代之後才有了運-8中型運輸機,但是直到現在運-8的總產量也沒超過100架,扣除民用和出口,裝備空軍的不超過了70架,而且運-8起飛重量不過60噸,實際有效載重也就在20噸左右,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幅員廣闊的大國來說,這樣的空運力量實在遠遠無法滿足需要。因此,從2006年開始從俄羅斯引進了伊爾-76大型運輸機,但是俄羅斯目前的航空工業已經是日落西山,交貨進度相當遲緩。

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自主研製生產大型運輸機已經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在這樣的情況下,2007年3月中國啟動大飛機工程,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設計、西安飛機工業集團為主製造,2012年定型為運-20運輸機,2013年1月首次試飛,2016年6月開始裝備部隊。

圖4:運-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大型運輸機

運-20最大起飛重量220噸,實際有效載重超過66噸,最大航程達到7800公里,從這些標準來看,已經完全達到了世界先進的大型運輸機的水準。運-20採用寬體設計,加寬加高的大貨艙可以很方便運輸超寬超高的大件貨物,翼盒頂置的獨特設計,形成了很有特色的「駝背」外形,保證了機體內徑的完整,能夠運輸C-17不能裝載的超高貨物,也能夠運輸伊爾-476無法順暢運載的主戰坦克等重型超寬裝備。

同時運-20採用大展弦比主機翼,機翼的前緣後掠角恆定,尾翼為懸臂式T形垂直尾翼,再加上複雜的三縫襟翼設計以及前三點式起落架液壓控制收放,還能依靠重力應急自由放下,使運-20對起降場地的要求較低,短距起降性能非常出色。因此和世界先進的大型運輸機相比,運-20的綜合性能優於俄羅斯的伊爾-76,與最新型的伊爾-476相當。除了了承載能力略低於美國的C-17,其他方面都不比C-17遜色多少。

圖5:運-20的綜合性能要全面優於俄羅斯的伊爾-76運輸機

運-20體現了中國大型飛機研製和生產能力的巨大躍升,不僅使中國空軍的遠程機動能力和戰略投送能力獲得大幅提升,同時還可以作為預警機、空中加油機和大型電子偵察機等特種機的平台,對於中國空軍來說更是意義重大。

中國版的「黑鷹」直-20

1984年,中國和美國的關係蜜月期間,中國從美國引進了24架S-70「黑鷹」直升機。「黑鷹」直升機是一款性能非常出色的直升機,有幾十種改型,在美國空軍、海軍、陸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航空兵中大量裝備。甚至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在高原空氣稀薄的情況下,「黑鷹」依然還是投入搶險救災的各種直升機中表現最出色的。但是,直升機不同於戰鬥機不同,戰鬥機只要進口一個發動機,再仿製外形和火控航電系統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直升機發動機、漿葉以及控制系統之間的關係都非常緊密,簡直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設計開始所有的因素都要提前綜合考慮,而且直升機發動機比戰鬥機發動機技術要求更高,所以這麼多年中國都沒能仿製出「黑鷹」直升機。

圖6:「黑鷹」直升機是一款性能非常優異的通用直升機

「黑鷹」直升機的性能之所以如此優秀,關鍵在於發動機,而中國航空發動機歷來是航空工業的軟肋,今年來得益於和法國聯合研製成功渦軸-16發動機,最大功率約為1300千瓦,而且還有雙通道全權數字電子控制系統,和「黑鷹」直升機的GET700發動機不相上下,使得國產版「黑鷹」成為可能。

2006年珠海航展上,中國航空工業公司首次展出了10噸級通用直升機的模型。2013年12月,國產10噸級通用直升機首次試飛。直-20隻是坊間流傳的型號,還不是這款中國版「黑鷹」的正式型號,估計要在服役後才會公布正式的型號。在2016年珠海航展的最後一天,直-20突然驚艷亮相,機身已經塗上了八一軍徽,顯然距離正式服役已經不遠了。

圖7:珠海航展上驚艷亮相的直-20已經塗上了八一軍徽標誌

直-20外形和「黑鷹」非常相似,但卻是5片槳葉,而「黑鷹」則是4片;機頭比「黑鷹」更為飽滿圓潤,顯然空間更大;機體也更大,機身和尾梁連接處,有很明顯的過渡結構,而不是「黑鷹」那樣的直線過渡。

直-20選擇10噸級別,非常符合通用性直升機的需求,而且從設計開始就是要求「上山下海系列化」,也就是強調高原性能和將來作為艦載直升機,並且根據不同需要進行改裝,形成系列化的大家族。要實現出色的高原性能,就要求必須具備強大的動力和非常優異的氣動外形。而要實現艦載,旋翼直徑以及尾梁摺疊後的幾何尺寸儘量小,並具備較大的載荷和航程。從目前公布的直-20照片來看,基本能夠達到。因此,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直-20將大量服役,而且還是海陸空三軍通吃,對於提升中國陸軍的空中機動和海軍航空兵的綜合作戰都具有極大的意義。

圖8:直-20將是未來中國陸海空三軍通用的主力直升機

真正的戰略打擊力量轟-20

長期以來中國空軍戰略轟炸的主力轟-6,就是60年代蘇聯圖-16轟炸機的中國版,服役時間長達50年,各項性能早已不能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即便是2007年開始研製2015年服役的轟-6K「戰神」也不過是在轟-6的基礎上改進發動機,對進氣道、主翼和尾翼稍作調整,採用最新電子設備,雖然轟6K的作戰半徑提高到了3500公里,加上攜帶射程為2000公里的戰略巡航飛彈,戰略打擊距離達到5000公里左右,但是速度低,隱形能力差,突防能力相當有限,只能作為飛彈發射平台在防區外實施打擊,而難以突入敵方防區進行攻擊,因此是海陸空三位一體戰略打擊力量中最薄弱的一環。

圖9:轟-6K儘管性能有所提升,但戰略威懾能力還是不足

令人欣喜的是,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在今年9月1日出席空軍開放活動時明確表示,中國空軍正在發展新一代遠程轟炸機。雖然馬曉天沒有對新一代遠程轟炸機做更多的詳細說明,但普遍認為這說的就是轟-20轟炸機。

圖10:網上流傳的據說是轟-20的照片

儘管對於轟-20中國官方還沒有公布更多細節,但是各方一致認為綜合性能至少不會低於美國B-2轟炸機,因為轟-20醒目是在2010年以後才正式啟動,如果一開始的設計要求就不如B-2,那麼研製成功再到裝備部隊,美國很可能就已經將B-2升級到了B-21型,差距至少還是有兩代,這樣研製轟-20就沒什麼意義了。所以轟-20從最初的設計開始肯定就是緊盯著B-2的技術水準,這樣才不會再次被拉開太大距離。要達到B-2的技術水準,首先必須是具備很強的隱形性能,其次作戰半徑要達到5000公里,第三最大速度應達到超音速,最後載彈量不低於20噸。

圖11:轟-20研製的起點就緊追美軍的B-2轟炸機

只有達到了這些技術要求,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的先進戰略轟炸機,才能和陸基海基戰略武器共同組成真正有威懾力的三位一體的戰略打擊力量,成為空軍手中最有戰略意義的國之重器。

由殲-20、運=20、直-20和轟-20為主力機型的新一代中國空軍,綜合實力足以進入世界空軍前三甲之列,中國空軍長期以來數量多質量低的羸弱形象終於得到徹底改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