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 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16.5 米,東西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
曾侯乙,姓姬名乙。戰國時代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一個名叫」乙『』的諸侯。他不僅是一位熟諳車戰的軍事家,也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編鐘為代表的萬件文物,以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而震驚世界,作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備受世人關注。然而曾侯乙何許人?史籍無載。
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宮的後人。根據銘文,季怡自稱「周王孫」,證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譚偉四據此推斷,曾國為姬姓封國,作為其國君的曾侯乙與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
據他介紹,曾侯乙墓萬件文物中以車馬兵器最多,其種類之全、數量之眾、綜合功能之強,前所未見。其中射遠兵器居多,長桿兵器尤為特殊,且有極為罕見的矛狀車軎,這些都是用於車戰的武器裝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長車戰的軍事家和指揮官。
曾侯乙墓隨葬數量龐多的樂器,鐘磬銘文中有大量樂理樂律銘文,顯示了曾侯乙生前對於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的重視程度。墓內還有大量鑄造極精的青銅器珍品,及繪畫、雕塑藝術、書法精品,並且大量文物並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為他親自督造,說明他興趣廣泛,具有多方面的才華和較高的藝術鑒賞力。
《曾侯乙墓》展廳陳列分祭廳、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襟大壺、尊盤、鑒缶;迄今仍很鋒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劍形的殳;包容文字資料頗多、又系我國最早的竹簡;重達2156克的特大金盞;製作方式與風格迥異於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見的珍品。尤其是樂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銅編鐘,更是無價之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蹟。
曾侯乙墓編鐘 戰國
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我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64件,(計鈕鍾19件,角鍾45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它們的總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鍾架通長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宏大,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432年,距今2410餘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鍾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 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鐘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編鐘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鍾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六十五枚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權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鍾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嘆。
曾侯乙墓內外棺槨 戰國
墓主棺規模巨大,分為內外棺兩層,出土時重約9000公斤。外棺為長方形的銅木結構,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是在青銅框架上鑲嵌木板,再用彩漆繪成。棺的下部有10個蹄形銅足,上面有12個銅榫,此端檔板有一小門。內棺用大型厚木板製成,外壁繪有執戈的人面獸身和人面鳥身圖案。這種青銅骨架的木棺在考古發掘中尚屬首見。
曾侯乙青銅尊盤 戰國早期,湖北省博物館藏 國寶級文物
尊:通高30.1厘米,口徑25厘米; 盤:通高23.5厘米,口徑58厘米。
尊盤是由尊與盤兩件器物組成的一套酒器,是國寶級文物。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尊置於盤中,也是用來冰酒或者溫酒的。
尊盤口沿的蟠魑紋透空花紋,分為高低兩層,內外兩圈。每圈有16個花紋單位,每個花紋單位由形態不一的四對變形蟠螭組成。表層紋飾互不關聯,彼此獨立,全靠內層銅梗支撐,而內層的銅梗又分層聯結,構成一個整體,達到了玲瓏剔透、節奏鮮明的藝術效果。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以紋樣繁縟細密著稱,尊盤是集大成者。尊盤共飾龍84條(尊28、盤56),蟠螭80條(尊32、盤48),造型美觀,極盡奢華。
春秋戰國之交是青銅鑄造技術發展的巔峰期,渾鑄、分鑄、熔模鑄造三種技術完備並有新的發展,曾侯乙尊盤正是熔模法鑄造的典型代表,是先秦時期製作的最為複雜、最為精美的青銅禮器。春秋中期之後,中國青銅器的總體風格都逐漸擺脫凝重厚實的作風,尊盤是這種傾向的極端化的產物,它反映出當時社會觀念的變化。這些費時費工的繁縟裝飾顯然是在炫耀技術,宗教虔誠不再是惟一的目的。繁縟紋樣在給人帶來世俗的審美快感,儀式的功能受到影響。這套器物原為曾侯乙的先輩所用,曾侯乙繼承下來的目的多半出自藝術欣賞。
大尊缶 戰國
通高124.5、口徑48.4、足徑69厘米,重327.5千克。
尊缶為古代盛酒器,這件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國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稱「酒器之王」。它不但擁有足以傲視同類的巨大體型,而且在紋飾上也極盡精美,器表由細密複雜的渦紋、重環紋、蟠螭紋、綯紋、雷紋、蕉葉紋、帶紋、蟠蛇紋等構成,花紋花式統一,線條整齊劃一。大尊缶出土時,裡面還存有酒液。歷經二千四百多年沒有泄漏,可見缶的密封性之好。這件大尊缶不僅為我們了解曾國的人文歷史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而且也讓人感受到了當時貴族的豪飲之風。
建鼓銅座 戰國
樂器附件。用於承插建鼓貫柱,穩定建鼓。
彩漆木雕鴛鴦形盒
彩漆木雕鴛鴦形盒既是一件可作實用的器具,更是一件精巧的藝術品,出自西室陪葬棺,應是其中一位陪葬女的心愛之物。器物的腹部兩側分別繪有撞鐘與擊鼓舞蹈圖案,是反映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及繪畫藝術的罕見的材料。
彩漆木雕龍鳳紋蓋豆 戰國
食器。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皿
金杯 戰國
酒器
四鹿角立鶴 戰國
通高143.5、鶴高110厘米。
鶴長喙上翹呈鉤狀,引頸昂首佇立,兩翅展開作輕拍狀。拱背,垂尾。鶴首兩側插有兩支銅質鹿角形枝杈。鶴的頭、頸和鹿角上有錯金幾何紋飾,其它部位有鑄成和鑲嵌的雲龍紋。
此器造型別緻,是一件獨具風格的青銅工藝精品。鶴和鹿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把鹿角插入鶴頭,將二者置於一身,可稱之為「瑞鶴」。古人把仙人乘車叫「鶴馭」、「鶴駕」。此器出於墓主人棺側,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彩漆木雕梅花鹿 戰國
出自東室。出土時與笙、瑟同處,頭插真鹿角,其腿的上方留有一方孔,原裝有一物,可能是一面小木鼓
七青銅冰鑒 戰國
通高61.5、邊長62厘米 重170公斤。
這是古代用以冰(溫)酒的器具。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鑒,鑒內置一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
鑒和尊缶均飾以變形蟠螭紋、勾連紋和蕉葉紋等,並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此器結構複雜,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時出土兩件,造型、紋飾、大小均同。
世界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圖——戰國黑漆朱繪星宿圖衣箱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 年)
長71、寬47、高40.5厘米
楚人在天文曆法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西周至春秋時期,楚國既使用周正曆法,也使用夏正曆法,這在春秋戰國各國中則是獨創。由楚人甘德(今屬湖北)、魏人石申(今屬河南開封)合寫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這件衣箱通體彩繪,環「斗」字一周書二十八宿名稱,是我國迄今發現記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稱,並與北斗、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實物資料,說明我國至少在戰國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體系。它也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國家之一。
八雲紋金盞(含金漏匙) 戰國
盞通高11、口徑15.1厘米 重2156克
匙長13厘米 重56.45克
直口,方唇,淺腹,平底。三個鳳首形矮足。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的環耳。蓋略大於盞口,蓋沿有三個等距離的外卡。蓋頂有一個圓形捉手。蓋面和盞口下飾雲紋、綯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盞內放置金漏匙一件,方柄圓身,器身鏤空變形龍紋。
至遲到商代時,我國就出現黃金製品,但多為一些片飾。而此盞是仿銅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這是目前所見我國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曾侯乙十六節龍鳳玉掛飾 戰國
長48厘米,寬8.3厘米,厚0.5厘米。
全器由5塊玉料分雕成16節,再以3個橢圓形活環及一根玉銷釘連接。每節均透雕成龍、鳳形或璧、環形,且兩面陰刻龍、鳳的細部和璧、環上的谷紋、雲紋、斜線紋等。全器採用透雕、浮雕、陰刻等技法雕成37條龍、7隻鳳和10條蛇。該器出土時位於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第二節(圖中從右往左數)玉璧上的雲紋,是採用壓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龍,這種形制是到戰國晚期才廣為採用;第十一節雕成三條蟠龍相連的玉佩狀,龍身為「S」形,是春秋後期在中原開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節玉飾卻巧妙地把它們用在一條大龍身上;第十二及十三節的玉飾,分別由雙首相向和雙首相背的蟠龍構成,每條龍身上各刻有一條龍;第十五節玉飾的兩端,分別刻有立鳳和鳳鳥銜蛇圖案,這種圖案是南方楚藝術品中常見的題材,在漆器等繪畫品中屢有發現。
透雕龍紋玉璜 戰國
全器共透雕出4龍6蛇
金鎮 戰國
用器。鎮頂有環鈕。器身飾變形龍紋、重環紋、變形龍鳳紋、雲紋等
銅蓋豆 戰國
食器。在祭祀與宴饗中,專門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字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