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讓您帶一個娃,您是欣然接受,還是避之不及?
轉眼間,「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已有一年。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出生人口和2015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9個百分點,二胎出生占比超過40%,而據專家推測,真正的生育高峰在今年底會出現。
二胎政策不僅僅影響著適齡人群的生育計劃,也讓一批兒女獨立、身體健康的中年人群有了「再養一個」的想法:
不過玩笑歸玩笑,現實是現實。網上為「是否生二胎」炒成一鍋粥,有人說再生一個,彌補遺憾,也讓孩子從小有個伴兒,有人說壓力山大,扛不住養育成本。
閨蜜小Y不久前生了二胎,她給我總結了一下頭胎跟二胎的區別:
講真,現在能隨意生二胎的都是「壕」啊,但有幾個人真的考慮過當媽的感受?
1
第一次備孕:
就拿我們家那口子說吧,
從準備要娃開始,
讓我補鈣鐵鋅硒維生素,
葉酸生怕拉下一天,
又是調整飲食,又是堅持運動
好像從精子卵子相遇開始
這場戰役就已經打響
連啪啪啪都不再是情感交融,
而是一種工作,一種方式
如臨大敵,不可開交
確認好孕兩人愣是激動的像申奧成功······
第二次備孕:
連續兩個月沒來「老朋友」
那晚躺在床上,我幽幽的說道:
「老公,我好像有了」
「懷了?」
「嗯」
「···」
沉默半晌,老公「哦」了一聲
「留著吧」
Excuse me,這就完了?
2
第一次懷孕
懷跟不懷這地位是不一樣,
尤其是肚子凸顯之後,
各種擔心各種牽掛,
「老婆,你想吃什麼」
「老婆,你慢點走」
「老婆,你今天感覺怎麼樣」
「老婆,你希望我做點什麼?」
「我希望你離我遠一點····」
第二次懷孕
同樣是懷孕,有了經驗不再那麼小心翼翼
自己做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
還得哄大寶睡覺,喂大寶吃飯
老公偶爾幫忙,卻不再緊張和在意
常常是左手牽著大寶右手提著購物袋
帶著孩子去醫院產檢成了常事。
3
第一胎分娩
沒生過孩子,產前多多少少都會緊張,
肚子會有多痛?生產會不會準時?孩子是不是健康?
情感豐富腦洞大開
還沒生已經幻想出一千多個結局。
糾結順產還是剖腹產
終於,分娩了,
老公緊張的滿頭大汗,
看見孩子出來的那一刻
熱淚盈眶激動不已渾身顫抖
而你,躺在床上,還沒緩過勁兒····
第二胎分娩
都說第二胎比第一胎更容易更快,那是頭胎順產!
如果第一次是剖腹產,那懷二胎還是得受罪!
最氣人的是,老公雖然高興,但卻不再有感動
抱著孩子的第一句話不是「老婆辛苦了!」或者對著寶貝傻笑
而是「怎麼也是皺巴巴的呀?」
4
第一次坐月子
爹媽萬里迢迢趕來支援
老公下班也知道早點回家
公婆做飯,丈夫陪伴
但是,煩惱也不少,
第一次當媽沒經驗,
怎麼喂奶,怎麼哄睡,怎麼洗澡
寶寶怎麼哭了,寶寶怎麼病了
似乎每天都有解答不了的新問題
七大姑八大姨你一嘴我一嘴的支招
聽得頭大心煩還不能惱
沒辦法,誰讓你是新手呢?
第二次坐月子
有了經驗帶娃就一帆風順了?
呵呵,做夢!
你給二寶喂奶,大寶讓你給他喂飯
你給二寶洗澡,大寶要你哄她睡覺
你給二寶換尿布,大寶求你講故事
一邊照顧小寶還得顧及大寶
有意讓倆孩子親近還得防著大寶吃醋生氣
什麼?孩子爸?沒聽說老公靠得住,母豬會上樹嗎?
5
養第一胎
懷孕期就買了一堆書
什麼育兒百科、專家解析、實用方法
可是寶寶黃疸、濕疹、紅屁股一樣能把你嚇個半死
一哭鬧就想問怎麼辦
一聲咳嗽一次腹瀉都要擔心
預防針一針不敢拖
喂多少奶,吃多少輔食先查查書上怎麼說
睡覺流汗就覺得是缺鈣,吃飯不香就認為是缺鋅
寫育兒日誌,看育兒寶典,還是感覺知識趕不上變化。
養第二胎
老大照書養,老二當豬養
母嬰書籍不看了
寶寶衣服不買了
半夜迷迷糊糊也能分清小寶是尿了還是餓了
6個月還沒長牙
不急
打嗝咳嗽流鼻涕
不怕
只要能吃能睡,那都不是事兒......
每個家庭,每個父母,對待生孩子這件事的態度和想法都不同。有的人滿心歡喜,有的人吐槽不已。以上說法雖只是一家之言,也展現了很多二胎家庭的現實生活。
其實,排除個人喜好,人們不願生養二胎的理由比生養二胎的理由更多:經濟壓力、精力壓力、事業壓力、健康壓力等等。最重要的是,沒有保障的現實讓「生二胎」很容易變成一場賭博。提倡還是不提倡不在於他人怎麼說,而在於政策如何制定,以及生育者從和角度考慮。生二孩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還沒有做好準備,就要謹慎考量。如果工作輕鬆,有人協助,老公體貼,經濟穩定,喜歡孩子,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