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要招納非華裔「附屬黨員」?華人都不支持了,一個號稱為華人權益鬥爭的政黨,要如何吸引非華裔加入?

@ 2016-11-12

馬華要招納非華裔「附屬黨員」?華人都不支持了,一個號稱為華人權益鬥爭的政黨,要如何吸引非華裔加入?

馬青有意成立「附屬團體」和招納非華裔「附屬黨員」,如果這項提案能在馬華黨內部通過,對大馬政黨史將划下一個時代的分水嶺,對塑造大馬國族認同具有重要的貢獻。

獨立逾半世紀,無論是「大馬人的大馬」或「馬來人的大馬」的國族認同,一些民眾的下意識中都隱含著對異族某種程度上的敵意,構成因素乃是把自我族群利益置於他族甚至國家發展利益之上,將此思維具體實踐的則是從未失去執政權的國陣族群性政黨,例如馬華丶巫統和國大黨。

大馬族群政黨的誕生有其歷史上的意義和必要性,但當走過國家草創期丶族群緊張階段而邁入社會穩定發展期後,卻依舊永續經營絲毫沒有任何的轉型徵兆存在,彰顯的是這些政黨的不思進取及缺乏超越狹隘的我族至上以外的宏觀視野。於是他們只好以最廉價的手法,一再重複的大打族群牌,鼓吹被異族侵占和剝奪我族利益的恐懼,進一步鞏固被異族迫害的妄想症,製造自己的被需要性。於是乎,大馬在三大族群政黨的運作下,馬來人害怕華人和印度人攫奪他們的固有利益,華人和印度人則擔心馬來人侵占他們的所有,三大族裔間充滿各種相互猜忌,大馬還能有多大的發展?

族群性政黨政治一日存在,最大的得益者永遠都是人口最多的族群,特別是當此族群的政治人物成功掌握國家最高和多數重要官位時;族群利益最容易被次等化或被犧牲的自然是人口數最少丶官位也少的政黨。一個相對弱勢的族群性政黨若如他們所言真正關心其族裔利益,而非把個人利益置於全體族裔之上,就不會緊抱著神主牌不放,希望靠著祖宗餘蔭繼續吃香喝辣。

就馬華目前的地位而言,是弱勢的族群性政黨。我們不能否認大半世紀以來,馬華在華社課題確實卯足力氣處理華族的特定權益,如捍衛華人的華文教育受教權丶反伊斯蘭化等,但在其他國家大事和民生課題上則似乎是宣誓意義多於實際行動。這樣的行事作風或許在過去能夠獲得華裔選民的青睞,但對現在的華裔選民卻不再具有吸引力。

事實上大馬華裔如今面對的民生課題遠比華教受教權還多還複雜,例如食油和石油雙漲丶馬幣購買能力下降丶社會治安問題不靖等,但馬華卻未必如華教課題般每項事件都站出來解決這些問題,究其原因就是馬華鎖定的目標群眾為華人,而非任何價值理性或意識型態,因此面對觸及全國性的民生課題時也就沒有一個恰當的處理機制。馬華的越來越不切實際性,從馬華至今仍舊回答不出「華人到底還要什麼」,就可見端倪。

馬華若此回通過馬青招收非華裔附屬黨員,雖是馬華的一小步,但卻將是改變大馬族群政治結構的一大步。不過在此之前馬華和馬青也許必須率先思考,一個號稱為華人權益鬥爭的政黨,要如何吸引非華裔加入?與此同時又得與非族群性政黨的民政黨做出區隔?如果馬華的非華裔附屬黨員最終僅流於數字,而為對馬青及馬華做出實質貢獻,這項劃時代意義的計劃,只怕最終將成為笑談。

摘錄自 星洲日報 /孫天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