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華刀劍
原標題:蒙古騎兵戰術為什麼卻被迅速淘汰?
13世紀,蒙古人在亞洲北部的草魚地區異軍突起,給整個歐亞大陸都掛起了一陣死亡旋風。短短几十年內,蒙古從四分五裂的部落,發展到了一個殺伐慘烈的恐怖帝國。蒙古人的戰略戰術不僅讓他們的敵人感到害怕與無助,也讓一些對手開始模仿學習。
然而,如此成功的戰略戰術,卻在幾代人之後迅速隕落。雖然蒙古貴族的後裔們在各個地區依然活躍到了近代,但在戰爭技藝上,早早的放棄了祖先曾經賴以成名的優秀戰術。如此盛極而衰,在人類歷史上並不多見。那麼,曾經收穫了巨大成功的蒙古戰術,為什麼很快就被使用者給放棄了呢?
來自北亞的死亡旋風
成吉思汗指揮蒙古騎兵作戰
13世紀的蒙古軍隊,以可怕的騎兵戰術橫行天下。簡單來說,蒙古騎兵戰術的精髓便是用輕裝機動的弓騎兵作為牽制和突襲力量,不斷迷惑敵軍的判斷,削弱敵軍的意志力與體力。而後派出裝備較好的重裝騎兵,在敵人的薄弱環節,給予致命一擊。
一般而言,蒙古式的騎兵部隊中都包含了五分之三的輕裝弓騎兵和五分之二的重裝騎兵。前者以弓箭為主要武器,後者則在裝備弓箭之餘,還有裝備有較好的鎧甲、騎槍和破甲利器骨朵。
戰鬥中,輕騎兵會率先向敵軍部隊發難,擊潰敵軍後再讓己方的重騎兵收割戰果。如果敵人的抵抗比較激烈,沒有出現潰退跡象。輕騎兵將主動後撤,並且順勢向著敵軍的兩翼進行後退包圍。這時重騎兵作為壓陣力量,將與追擊而來的敵軍硬碰硬的展開較量,輕騎兵則在兩翼完成側擊或包圍。追擊而來的敵軍會因此陷入重騎兵衝擊和輕騎兵包圍的雙重陷進,損失慘重。
蒙古騎兵的標準戰術,黑色的重騎兵與白色的輕騎兵相得益彰
無論是在蒙古草原的內戰階段還是後來的大擴張時期,無論是面對中原地區的中國式軍隊,還是西方的穆斯林中亞人和東歐人。蒙古人的這套戰術都屢試不爽。蒙古輕騎兵在一次次卓越的機動作戰中,將金國、中亞和東歐的重騎兵帶入了自己的死亡包圍圈。當遇到有堅固城池拱衛的西夏人或是步兵風格頑強的羅斯人時,輕騎兵也會將他們引誘出城牆,或是不斷包圍射擊。那些盲目追擊的突厥騎兵與在包圍圈中被動挨打的羅斯人,都在隨後與蒙古重騎兵的決戰中慘敗。
對俄羅斯人大開殺戒的蒙古騎兵
戰略上,蒙古人同樣詭計多端。以成吉思汗時橫掃中亞大國花剌子模為例,一方面以部分機動兵力做為佯攻,精銳主力則從敵人認為不可能出現的方向突然殺出。整個過程中,蒙古人不僅利用偵察兵和間諜,不斷刺探敵人情報。還故意散布大量虛假信息,將自己一邊的軍隊數量和破城後的屠殺數量,都做了駭人聽聞的加工。這些消息伴隨著蒙古軍隊快速前進的步伐,很快就會傳遍敵國境內。蒙古對於堅持抵抗的城市所進行的慘無人道式屠殺,也在客觀上進一步助漲了各地區居民對於蒙古人的恐懼心理。
這樣一來,蒙古人的對手們經常會在戰略上無所適從,在心理上也憂心忡忡。當盲目自信和極端恐懼輪番徘徊於某個抵抗蒙古的將軍或領袖心中,錯誤的決策與慘痛的失敗也就隨之而來。
【2】蒙古戰術古已有之?
在中亞作戰的蒙古騎兵
蒙古人的騎兵攻勢雖然伶俐,但其實在歷史上早已經被各游牧民族的軍隊所熟知和採用。包括輕騎兵與重騎兵的有效配合,將敵軍的騎兵吸引,使得他們和掩護自身的步兵脫節等等。一些成功的案例至今仍是戰爭史上,被人津津樂道的經典。
公元前1世紀,發源於中亞北部地區的游牧民族--帕提亞人,在控制了大量中亞和西亞的城市後,依然保持了自己遊牧軍隊的特色。當他們在卡萊戰役中,面對由步兵占絕大部分的羅馬人時。便不斷出動輕騎兵力量,騷擾和襲擊對手。一旦羅馬步兵準備發動反擊,帕提亞人便出動人馬具裝的重騎兵予以迎頭痛擊。
卡萊戰役中騷擾羅馬步兵的帕提亞輕騎兵
戰役期間,羅馬人曾經出動手裡的騎兵與弓箭手部隊進行反擊。帕提亞軍隊如同日後的蒙古人那樣,邊打邊撤,讓敵軍的騎兵和射手部隊逐漸遠離主力步兵的支援。隨後又是全軍精銳的重騎兵負責最後一擊。羅馬的騎兵部隊與弓箭手們,雖然頑強抵抗,卻還是在遊牧騎兵的戰術陷進內,全軍覆沒。
公元11世紀,也就是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的200多年前。來自中亞的塞爾柱突厥軍隊,在小亞細亞的曼奇刻爾特遭遇了兵強馬壯的拜占庭軍隊。面對步兵騎兵完備的敵人,突厥軍隊很好的展示了古代游牧民族軍隊的經典戰法。他們的輕騎兵雖然在對峙階段作用有限,卻成功的將沉不住氣的拜占庭中軍吸引出來。隨後,突厥重騎兵的重擊讓限於突出部的敵軍舉步維艱。輕騎兵又完成了包圍,在側面不斷削弱敵人的實力。最終,拜占庭皇帝連同他的中軍精銳一起全軍覆沒。
塞爾柱突厥人的騎兵
看完這些經典戰例,你是否覺得蒙古人戰術其實並無什麼稀奇之處?蒙古人的對手中,除了中原和東歐地區的農耕文明國家外,很多都是中亞和西亞地區游牧民族出色。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經屬於突厥文化,並且熟知騎兵戰術。無論是位於西域的喀喇契丹,中亞和波斯的花剌子模,還是西亞的塞爾柱突厥人,又或是高加索和烏拉爾地區的庫曼人,都是騎兵作戰的好手。為什麼在同蒙古人的交手中,都敗的如此之慘呢?
事實上,蒙古時代的騎兵戰術,相比過去的遊牧前輩們有著巨大的進步。雖然表面上,蒙古人依然是在用重騎兵作為自己的中堅力量,輕騎兵承擔各種輔助任務。但在具體的編制與指揮上,蒙古人做到了之前的游牧民族都沒有做到的地方。儘管保留了原先的部落,但蒙古人用十進位的編組方式,將手中的牧民們進行了重組。在此基礎上的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都可以在日常的圍獵訓練與戰時成為優秀的軍官。這一來,蒙古騎兵的各個大小不一的分隊,在戰場上的服從指揮性、反應速率、配合效果,都遠遠超過了其他游牧民族的粗糙編組部隊。加上蒙古地區牧民天然具有的馬術優勢與傳統,讓蒙古人的騎兵大軍,一度成為了那個年代,很多國家與軍隊都跨不過去的一個坎。
沒有成吉思汗這批能人就不可能有蒙古人的傳奇
隨著蒙古帝國的擴張,大量突厥系的游牧民族部落和國家紛紛落入蒙古麾下。蒙古人對於可以利用的力量都加以籠絡,儘可能的同化。於是,更多的突厥和中亞騎兵被重新編組,卻依然在原先的戰術風格下加入了蒙古軍隊。這也使得蒙古軍隊在不斷擴張中,以一種滾雪球的模式,不斷壯大。即便戰術體系並不想通,蒙古人也會想辦法將西亞的穆斯林騎兵、歐式的騎士部隊融入自身戰陣的某個部分,發揮作用。因而,隨著蒙古帝國分家成為四大汗國,蒙古式軍隊依然在大部分統治地區,有著良好的基礎。
【3】蒙古戰術為什麼被拋棄
蒙古軍中的精銳--重裝騎兵
蒙古騎兵戰術雖然如此優秀,卻還是在其成功的一個多世紀內就趨於沒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蒙古戰術的局限性,逐步被蒙古人自己和他們的敵人共同發現。
成吉思汗攻滅花剌子模後,一度無法控制中亞很多依然忠於撒馬爾罕王權的地區。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變在阿富汗地區聚集抵抗力量,成功的殲滅了一支追擊他的蒙古軍隊。於是,正在向西進軍的成吉思汗,親自出馬,向阿富汗地區進軍。雙方最終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便展開決戰。花剌子模騎兵特意選擇了山地與大河直接的有限戰場,與蒙古軍隊正面交鋒。扎蘭丁率領的精銳重騎兵成功擊破了蒙古軍隊的中路,險些斬殺成吉思汗本人。無法在兩翼為所欲為的蒙古人,派出一支分隊,通過扎蘭丁認為騎兵無法通過的區域,襲擊了花剌子模軍隊的後方。這場驚險的印度河戰役,才以蒙古人的勝利告終。
花剌子模流亡軍
蒙古軍隊在攻占巴格達後,向西進軍敘利亞,在當地遭遇到了強悍的馬穆魯克軍隊的頑強抵抗。馬穆魯克是古代世界訓練最嚴苛的騎兵部隊。其兵源都由購買的突厥人奴隸為主,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各種作戰訓練。馬穆魯克騎兵的主人們不僅給他們以最嚴格的訓練,讓他們成為第一流的騎手、射手和格鬥專家,也給他們儘可能裝備了最好的武器和鎧甲。這樣,當蒙古人遭遇到比他們在騎術、裝備和戰鬥力上都更勝一籌的馬穆魯克騎兵時,慘敗變不可避免。從著名的艾魯賈戰役到希姆斯的多次交鋒,蒙古軍隊即便殘勝,都損失慘重。
論實力馬穆魯克騎兵終究在蒙古之上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時發生在印度的戰事。當蒙古軍隊不斷南下,遭遇了印度北方的德里蘇丹國。這些北印度的騎兵戰專家一樣是來自中亞等地的突厥奴隸,並且有著類似馬穆魯克騎兵的訓練保障制度。結果,南下的蒙古征服者們遭遇了和在敘利亞戰場一樣的失敗。職業化的奴隸騎兵們,不僅戰鬥力比單個蒙古勇士更勝一籌,還和蒙古人一樣有嚴格的戰術紀律。隨著蒙古騎兵的折戟沉沙,那些被印度人俘虜的蒙古戰俘,都被帶到閱兵式上,以大象踩扁腦袋的方式處死。
蒙古人大戰印度軍隊
在這一系列的失敗中,蒙古騎兵的對手們往往已經熟悉了他們作戰時的慣用套路。當對蒙古騎兵的反擊開始後,馬穆魯克和突厥騎兵往往更喜歡集中最精銳部隊,從蒙古人較為薄弱的某個側翼進行重擊。蒙古騎兵精於側翼包抄,卻也無法承受逆境中的側翼威脅。當比自己更為善戰的敵軍從側翼來襲,蒙古騎兵也終究抵抗不住。結果,依然在中亞地區活躍的蒙古後裔很快便吸取了這些戰役的經驗教訓,將真正的精銳部署在側翼。甚至,在俄羅斯和中國等地的蒙古軍隊,開始大量吸納被征服民族的步兵作為軍隊的中央陣線。
帖木兒的軍隊布陣,中央的第二軍團是騎兵步兵混合編組,兩翼的第六軍團與第四軍團都是步兵為主
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擁有著堪比當年成吉思汗一般軍事天賦的帖木兒在中亞橫空出世。他的帝國軍隊雖然表面上恢復了蒙古式的傳統戰術,卻在實際上將大量步兵加入了自己的軍隊。當來來自河中、錫斯坦和花剌子模等地的騎兵縱橫戰場時,中亞和阿拉伯地區的步兵經常被用於防禦脆弱的側翼。1402年,帖木兒為了快速進軍土耳其而來不及帶上自己的步兵。他索性讓兩翼的輕騎兵開戰後下馬成為步行弓箭手。這些臨時步兵在射退了土耳其一方的輕騎兵後,再次上馬追擊,成為了戰役中的一個轉折點。
以蒙古天命自居的帖木兒,軍中出現了大量傳統蒙古戰術中沒有的步兵
在帖木兒軍事生涯的末期,新式的火藥武器已經進入西亞和中亞等地。雖然在當時,原始的火器還無法發揮決定性作用,卻也預示著之後的百年里,蒙古戰術衰落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