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被低估的皇帝,他若成功,中華文明將被徹底改寫

@ 2016-11-07

不久前,編者寫下一篇最被高估皇帝的文章。實際上,指出誰最被高估並不難。中國皇帝那麼多,有賢主明君光環的只是一小部分,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向某個巔峰盛世的皇帝更是少之又少,從中找出最名不符實的人,其實並不是一項大工程。而相反的問題則困擾著編者:誰是中國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呢?

回答這個問題,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此人對歷史有巨大貢獻;此人個人能力足夠出色;此人的政治主張足以改變中國的國勢,甚至是中華文明的發展趨勢。更關鍵的是,此人在史書中存在感低,甚至被歸為負面人物。綜合這幾點考慮,編者立馬想起歷史上確實有這麼個皇帝。提到他,人們首先會想到「亂臣賊子」或「偽君子」,這位皇帝就是終結西漢統治,短命的新朝締造者——王莽。

王莽是新都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作為背景雄厚的官二代,王莽可謂是年少得志。朝野上下早已盛傳其謙恭禮讓的優秀品格,在重禮教的漢代,王莽的名氣愈發響亮。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視為挽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的救世主。

公元8年12月1日,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漢王朝,建元「始建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登基初始,王莽就大事拳腳,立馬推行以「復古改制」為口號的全國範圍內的大改革。

首先,他把全國土地改為「王田」,不准買賣;其次,他將奴婢稱為「私屬」,不准買賣;第三,王莽改革幣制,評定物價;接著,他推行「五均六莞」,即在首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建立貸款體系,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另外,他大力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最後,他還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先不論王莽篡漢的是非,但從這套改革方案來看,就能發現其卓越的政治才華。他深知當時政局問題出自社會中下層,所以就制定了針對性的策略:反對土地兼并,解決奴婢盛行與商人資本過度發達等問題。該政策一出,王莽的政權就獲得中小地主的肯定。因此,新朝在兩漢之際的動盪中暫時得以穩定下來。

王莽深知「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道理,知道社會矛盾的產生,總是自下而上的。表面上,王莽是在藉以滿足中下層統治階級的政治訴求,從而穩定這個封建地主階層,實際上,他的改革最終有利於農民百姓。然而,為了打擊大商人和兼營商業的豪強地主,王莽頻繁調整幣制,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後西漢時期的社會經濟。對王莽政權逐漸喪失信心,加上漢朝舊民的「念舊情節」,終於於公元21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起義迅速由并州、濟州等地席捲全國。

諷刺的是,起義軍剛開始並沒有明確的打擊目標,直到劉氏地主集團混入起義勢力,這才將矛頭指向王莽。公元23年,劉玄攻入長安,著龍袍稱帝,更國號為「漢」,王莽倉皇出逃,下落不明;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學者胡適曾說,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如果他的改革成功,中國將提前2000多年進入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如今看來,王莽改革中「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大核心,完全符合後來馬列主義思想。有學者稱,王莽改革的失敗在於漢代的社會不足以為其改革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持,如果他出現在明朝,中國很有可能在明朝就進入工業時代。甚至有人認為王莽實際是一位穿越者,因為他的政治思想在當時的世界實在是太超前,以至於處在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還沒有做好接受的準備。

王莽的改革很有可能直接改變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甚至提前結束封建君主專制,這在中國封建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然而,王莽的遠見卓識因為他的失敗而全盤否定,如今絕大多數史書上,他的出現總是伴隨著「篡漢」、「陰險」、「偽君子」等惡名,徹底成為歷史上典型的丑角之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