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生的「世紀醜聞」,為啥要針對已經投降的侵華天皇?

@ 2016-12-28

先來看兩個有關日本二戰的圖表。

從昭和10年(1936年)到昭和20年(1946),日本人口總數在7000萬左右,從1941年到1946年,日本總人口在持續下降。這5年,正是日本侵略政策南下的5年,轉移太平洋戰爭後,日軍死亡慘重。

日本陸軍大佐服部卓四郎在1950年編的《大東亞戰爭全史》說,二戰中,日軍死亡人數約為185.88萬。這些死去的185萬多人,包括我們稱之為鬼子的侵華皇軍。

二戰後期,美國強力反攻,1944年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塞班島戰役,美國死一個兵,日本就要死7個,連年窮兵贖武不僅拖垮了日本經濟,還造成後期兵力嚴重不足,16歲男子已達到徵兵標準。這些經驗不足的娃娃蛋打仗積極,死得也快。而他們每個人身後也無不藏著一個家庭悲劇。

裕仁傳記《真相》(王麗萍 孫盛萍 新華出版社)截圖

日本投降後,這些死在戰場的士兵的後代漸漸成長起來,在美國對日本占領期間,麥克阿瑟對日本教育、法律、經濟等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這些孩子對戰爭沒有軍國主義的狂熱,也沒有對天皇制度不顧一切的崇拜。1951年日本天皇裕仁巡幸中的一個意外事件,可以反映他們對戰爭的態度。

在說這個意外前還有必要交代一下當時的日本社會背景。

到民間巡幸是裕仁根據麥克阿瑟的建議做出的親民表演。

裕仁在戰前通過天皇制對人民的禁錮,樹立高高在上的神的權威。戰後,他把天皇拉下神壇,修訂憲法革除其政治權利。這個空架子的天皇想要保持他的權威和尊重,不那麼靈光了。

戰時的裕仁是日本皇軍名副其實的最高統帥

令日本人不斷失望的是,他不願意為死去的戰士向他們的家人道歉,公開表示不為戰爭的失敗擔責,也不願退位、讓位。躲過東京審判的他,在心底知道日本人民想要他擔責,但他心理痛苦而孤獨地頑抗著。

麥克阿瑟建議他多下去走動走動,譬如在原子彈廢墟前看望慰問民眾啊,到醫院看望戰爭中的傷殘軍人啊等等。這有助於這個脫去神的外衣的新式天皇,在民間獲得更多的支持。

實事證明,巡幸起初效果還蠻好。上一年他巡幸九州島、為諾貝爾物理獲得者湯川秀樹頒獎,受到熱烈歡迎,有人甚至抹著眼淚高呼他「萬歲」。

裕仁巡幸,他的服裝與戰前不同。標誌著「人間天皇」的形象

另一個背景是,一個月前,日本與美國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保條約,約定美國可以在日本無限制地設立軍事基地,日本政府可以請求美軍鎮壓日本發生的暴動和騷亂。

這是美國利用日本在亞洲擴大勢力的赤裸裸的交易,意味著日本將被美國繼續控制,日本人將成為美國軍事行動的棋子,這喚起了戰後一代對父輩死於戰爭的傷痛。激起全國人強烈反對,發生23次遊行示威,直接結果是首相岸信介(安倍晉三的外公)下台。

遊行示威的日本民眾

1951年10月,在這種不安的氣氛中,裕仁錯誤地開啟了巡幸之旅,這次他要訪問京都縣等4個縣府。在京都,1000名京都大學的學生和平集會,發出致「人間天皇」的公開信:「我們不得不承認,你現在在單獨講和與重整軍備的日本,還想和過去那樣作為戰爭意識的支柱發揮作用……」

11月12日,裕仁出現在京都大學,迎接他的是一幅巨大的條幅:「在曾經是神的你的手上,我們的先輩在戰場上被殺死。請你絕對不要再次成為神。請不要讓我們再聽『海之聲』。」

當天,2000多名大學生在校園唱著「和平之歌」迎接天皇的到來。在二戰前,他們迎接天皇時唱的是日本國歌《君之代》,君之代是軍國主義的淵源明治天皇時代誕生的,強調忠君獻身。

日本國內交到眾議院議長清瀨手中,反對簽訂日美安保條約的請願書已經達到1350萬份。

這樣大規模的反抗遭到日本當局的當場鎮壓。500名全副武裝的警察沖入校園與學生發生肢體衝突。次日的報紙批判學生,稱其上演了日本大學生的「世紀醜聞」,8名學生被開除,學生組織被解散。

這對裕仁來說也是一次最大的醜聞,活了50多年,他還是第一次遭遇這麼多人的集體挑釁。這個事一方面說明天皇在日本民眾中間已經微不足道,另一方面說明好戰的日本右翼勢力雖然離開卻從未走遠,和平的旗幟不在民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