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台灣旅行的時候,到訪過一個部落,原來該部族的語系跟馬來語相似,謝謝也叫terima kasih,請坐叫sila duduk,聽起來十分親切。大家都說500年前本是一家。
對大學的學術人員來說,研究一個語言的歷史、變遷和困境,足以叫人廢寢忘食。馬大教育學院講師周芳萍曾是中學馬來文老師,目前在教育系專攻馬來文。
學術研究的目的本來就是去發現。周芳萍博士和她的研究隊伍就曾針對瓜拉登嘉樓兩所學校(一所國小一所華小)的100位四年級華裔生和馬來學生進行訪問,試圖找出華裔生相較於馬來學生學習馬來文所面對的難題。
結果研究團隊發現,華裔生的國語掌握能力不好,有三大要素。首先是家長不關心,其次是學生本身的心態,認為出來社會工作後馬來文不重要,不是國際語言,需要修讀只是因為這是必修科。第三個原因是華裔生的生活圈子裡很少友族朋友(即便是在登嘉樓州),因此少有機會說國語。
大多數學生不愛馬來文?
在小學階段,馬來文教學強調數方面的語言技巧,其中包括清晰聆聽和理解會話的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及正式場合中派上用場。
針對聆聽和理解,研究分成讀音和會話發音兩個部分,華裔生在學馬來文時很受母語的干擾。
例子:華裔生會把ramai讀成「lamai」,把surat khabar讀成「sulat kabar」,把mendengar讀成「menlengar」,把radio讀成「lalio」,lari讀成「lali」,rumah讀成「lumah」──l、r和j一直是華裔生在發音上面對問題的音節。除此之外,Tsunami也會念成「tusami」。學生坦承,害怕說國語有時是因為發音不準會被同學取笑,令他們對於學習馬來文更為退卻。
第二個部分書寫測試,問卷上有5個單字,請受訪學生造句。此外還有詞句重組,除了測試理解力,還測試他們掌握標點符號和分辨「大號字母」的能力。
在教學方式上,從訪問中發現,國小跟華小最大的差別是,國小老師比較常讓學生寫作文,華小則較多發音和造句練習。但有一道問題是相通的:「馬來文是我最愛的科目」,大家都答「不太喜歡」,他們表示更喜歡科學、數學和英文,因為這些科目的老師「更多使用有趣的多媒體來教學」。
受訪學生都認為,馬來文是困難的科目,因為課程範圍涵蓋面太廣!只有12位馬來學生(20.4%)和5位華小生(12.2%)認為馬來文易學。
60名馬來學生和40名華裔都認同,更喜歡用母語而不是第二語言交談,母語讓人感到自然和親切。
該份論文總結,第二語言的學習需要系統化及加強手段,而不能以母語的學習方式相提並論。此外報告也呼籲家長和學生改變對學習第二語言的心態,家長應給孩子更多的關注。
華小生面對的學習障礙
周芳萍坦承,華裔生能否掌握馬來文,關鍵就在學校的馬來文教學。
「很多華裔生會害怕馬來文,予我則三語中,馬來文最易學,因為它的語言歷史淺,語法也簡單。」
既然馬來文不難,那華小生學習馬來文的障礙何在?
馬來文語法跟中文是反其道而行,白衣不是putih baju,為baju putih。這個基本文法法則稱為「Hukum D-M」,先D──Dihuraikan,爾後才到M──Menghuraikan,當要形容的是衣服,白是它的顏色,那麼被形容的主體要置於前方,說明則在後方。衣──白,baju putih。此外,還有Imbuhan,mem和ber是動詞,置peng+an就成了名詞。
我們的問題是要如何去引導以馬來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孩子去明白其中的區別,何時要men?何時要ber?有berlari,沒有melari,tari有menari沒有bertari。別說孩子,大人往往也未必搞得清楚!
學馬來文真的很簡單!
周芳萍認為尤其低年級的馬來文不應太深奧,學生既要明白每個單字的意思,還要詞句重組,學生肯定跟不上,把他們嚇壞了!「現在的課本設計概念是不要抽出語法另外教,而是納入理解文里教。這跟我那個年代不同,我們都有另外學語法。沒有另外學,會讓學生摸不頭腦。」
這位爽朗的學者坦承自小愛華文,最不喜歡的就是馬來文,是語文科里考得最差勁的,但大學被派到國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修馬來文,很快也能上手。「我的經歷證明,只要用功,要學好馬來文真的一點不難!」
她的大女兒也像她,最怕馬來文,小學都考不及格,但身為大學馬來文科講師的她並不感到挫折,也沒有因此嚴厲督促,因為「她就跟我小時候一樣,我不擔心,馬來文真的很容易學。
她回憶自己學馬來文,都是通篇閱讀猜詞意,少查字典,也不將馬來文翻譯成中文來理解。這也許是另一個關鍵。「剛開始可能要依賴,但到一個程度後,就要用馬來文來思考。這也許是華裔生要克服的關卡。」
【簡介】
周芳萍博士
馬大教育學院講師。來自雪州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