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 + 高度文明,是什麼成就了今天的瑞士?

@ 2016-11-06

一群國度地理控,專注於摸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Sponsored Links

雪山之下的幻想國

文 | 星球研討所

在很多人心目中

瑞士是一個雪山之下的幻想國

它雪山高聳、景致怡人

歐洲最大的山脈阿爾卑斯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瑞士

它人民充裕、人均收入位居歐洲之冠

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立國

已經有 200 年沒有捲入過國際戰鬥

一個處所的自然風光再好

但經濟蕭條、社會動盪或者當地人的不文明行動

卻會給美景大打折扣

而瑞士既有極致的景致又有高度的文明

則會給旅行者帶來最高的享受

那麼

是什麼造詣了今天的瑞士呢?

首先

我們來看看瑞士的自然風光有多美?

瑞士是一個山地國

4 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上阿爾卑斯山就占了 2/3

Sponsored Links

阿爾卑斯山總共約有 120 個 4000 米以上的高峰

其中 48 個都位於瑞士境內

春夏秋冬每個山峰都各放異彩

Sponsored Links

Sponsored Links

縱觀全部阿爾卑斯山

最美的山峰當屬位於瑞士采爾馬特的

馬特洪峰(Matterhorn)

它海拔僅 4478 米

比位於法意邊疆的阿爾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低了 300 多米

但其山體是四個面的尖利錐體

異常醒目

Sponsored Links

這個偉大的錐體在世界規模內都非常奇特

每一個面都非常峻峭

它是阿爾卑斯山諸峰中最後一個被人類登頂的山峰

星光下山體矗立,直刺夜空

山下有七個湖泊

映襯著馬特洪峰的倒影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雪山、草地、湖水、小屋

宛如世外桃園

山腳下的策爾馬特鎮

建築齊整、燈火通明

卻又分明告知你

這裡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文明中心的桃源

或者是文明中心的一個童話雪國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除了馬特洪峰

還有擁有偉大冰川的少女峰(Jungfraujoch)

它是瑞士的一處世界遺產

這裡的冰川是全部阿爾卑斯山最大的

名為阿萊奇冰川(Aletsch Glacier)

在這裡你會很直觀地明確什麼是冰河

瑞士人很早就學會了在雪山冰川中生存

比如建設在雪山坳中的少女峰鐵路

它已經運行達 100 年之久

從 1896 年開端瑞士人用 16 年時光修建了這條雪山鐵路

那時的中國還處於腐敗的晚清

在那個年代的建設難度也許不亞於我們今天的青藏、川藏鐵路

雪山也讓瑞士成為各類活動喜好者的天堂

這裡有著建造世界上最頂級的滑雪場的有利條件

滑雪者坐在格勞賓登(Graubuenden)的一座山上

俯視太陽照射下的山谷

山地騎行喜好者

在蘇福萊塔騎行(Suvretta Pass)

這是騎行喜好者最神往的畫面

雪山冰川的融水還為瑞士供給了非常俏麗的湖泊

比如最大的日內瓦湖(Lake Geneva)

它是世界最大的高山堰塞湖

清澈的冰川融水使得湖面深沉鎮靜

瑞士人充足應用了雪山冰川融水

許多大城市都興建在這樣的湖邊

蘇黎世日內瓦洛桑琉森

盧加諾康斯坦茨納沙泰爾都是如此

所以即便瑞士不靠海

卻因為大湖的存在而與海邊無異

甚至更加安靜

瑞士的雪山、湖泊雖美

但它既不靠海,又全是山地

該如何發展經濟、建成高度文明的社會呢?

最開端,瑞士人也想過對外戰鬥賺錢

剛成形的瑞士曾在 15 世紀打了幾個勝仗

嘗到甜頭的瑞士於是持續通過戰鬥擴展國土、搶奪財富

沒想到立即被虎背熊腰的鄰居法國、義大利教訓了一番

從此收起了夜郎自大的心

開端了應用大國間平衡的中立之路

瑞士的中立國策略保持了 500 年

尤其主要的是它勝利避免捲入一戰和二戰

戰鬥中的瑞士成為避風港

享受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才紅利

參戰國的人才在戰鬥中大批移居瑞士

促使瑞士的科技、經濟都得以高速發展

以諾貝爾獎為例

800 萬人口的瑞士有 28 人獲得諾貝爾獎

包含有名的愛因斯坦也曾在瑞士生涯十多年

移居美國後也一直身為瑞士國藉

今天瑞士的化工、製藥、食品、醫療器械、精密儀器、銀行業

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另外,它還是一個軍火貿易大國

以人均軍火出口額盤算瑞士位列世界前五

瑞士的中立國策略之所以勝利

並不是我們想像的 " 不設防 "

而是武裝到牙齒的 " 武裝中立 "

用實力和外交策略取得真正的中立位置

它全民皆兵,且許可士兵將輕兵器帶回家

瑞士也成了歐洲持槍率最高的國度

1940 年它在希特勒的威逼下仍然擊落了十多架德軍飛機

也正是瑞士有了軍事實力支持

才讓希特勒在二戰中沒有攻打這塊 " 雞肋 " 之地

下圖為二戰中在蘇黎世備戰的瑞士士兵

瑞士的中立國特點

還帶來另一個特點

多民族、多語言

歐洲各國根本上都是有單一的主體民族

而瑞士則有 3 個以上

有段子說瑞士重要由 3 部分人構成

" 不願意做德國人的德國人,不願意做法國人的法國人,以及不願意做義大利人的義大利人 "

正是這些阿爾卑斯山區的自由民

在內部的衝突中學會了如何多民族協調共處

打造了現代意義上的 " 瑞士人 " 和瑞士聯邦

下圖為瑞士不同語言區的散布

就是這樣一個沒有海港的多民族內陸國

居然擠身世界上最充裕的國度行列

瑞士人均收入為歐洲最高

且國民素質在全部歐洲都處於前列

以 2016 年剛舉辦的一次全民投票為例

投票內容是 " 政府無條件為每個瑞士國民每月發放 2500 瑞郎 "

也就是身為瑞士人只要躺著每月就有人民幣 1.6 萬元

這樣的好事估量在很多國度都能全票通過

但近 80% 的瑞士人卻都投了反對票

因為瑞士人以為高福利會養懶漢、拖累經濟

應當發揚 " 勞動光彩 " 的優秀傳統

(這個傳統明明屬於我們)

瑞士既是歐洲自然景致最好的國度

又是最充裕的國度之一

這兩點所體現出的融會讓我讚嘆

也讓我不禁思考

同樣在雪山之下景致更加震動的西藏

如果經過 100 年的連續發展

一樣實現人民充裕、高度文明

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完善聖地

這就是

雪山之下的幻想國

瑞士

歡迎關注星球研討所

這裡有一群國度地理控

專注於摸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by 星球研討所 原創編纂,轉載請接洽微信大眾,號 " 星球研討所 ",或微信號 Leoge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