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的是錢,這裡不賣,還有別的地方可以買。花錢花的開心最重要。你是真的不賣?還是想吊高來賣?老子可沒空陪你玩!哈哈哈,自己送上門被打臉了!
11月4日,《金融時報》中文網報道稱,德國副總理訪華遭冷遇,不但遭到一個又一個的怠慢,一些會晤也被取消。原因顯而易見,出訪前,他在德媒撰文呼籲對中國企業在德收購說「不」,並呼籲歐盟對中國採取更嚴厲的姿態。報道稱,此舉不僅惹得北京方面不滿,耐人尋味的是,一些德國組織也提出了批評。
以下是全文。
西格馬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現在明白了冷遇是什麼感覺。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本周訪問中國期間遭遇了一個又一個怠慢,會晤被取消,而事先得到取消通知如此臨近原定時間,有失外交禮儀。
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席經濟顧問劉鶴,以及副總理馬凱的會談未能進行。與中國商務部長高虎城聯合出席德中經濟聯合會(German-Chinese economic committee)的一個會議也未能實現。
不難看出加布里爾為什麼遭到這樣的對待。在他啟程前夕,他領導的德國經濟部出台提議,擬讓柏林方面更容易阻止中資收購德國高科技企業。北京方面表示不滿,指責德國政府付諸保護主義。雙方攤牌的舞台由此搭建而成。
但是,加布里爾的干預不僅在中國引發抗議。德國工商大會(DIHK)主席史偉哲(Eric Schweitzer)對經濟孤立主義的危險發出警告。「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這樣依賴自由市場,」他表示。
周三,一個有影響力的經濟顧問團隊介入這件事。德國經濟專家協會(Council of Economic Experts)在提交給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年度報告中力主德國保持開放。「資本的國際自由流動對德國的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顧問們表示。
的確,許多人對加布里爾的計劃與德國地位之間的反差感到不適;德國是一個出口驅動型經濟體,對自由貿易有著堅定承諾。過去30年期間,德國多數經濟部長來自該國的自由民主黨(FDP),該黨是德國老牌的自由派政黨,一貫是開放市場的啦啦隊員。
「我們正在見證的是告別一個長期而積極的傳統,」伊佛國際經濟中心(Ifo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主任加布里爾·費爾貝邁爾(Gabriel Felbermayr)表示。他表示,身為左翼的社民黨(SPD)領導人的加布里爾,正在回應工會和黨內基層的壓力,後兩者對自由貿易越來越懷疑。
但費爾貝邁爾表示,他的回應判斷不當。「在某些行業心血來潮地動用權力禁止某些投資,根本就是糟糕的政策,」他表示。
相反,德國應該專注於正在進行的歐盟-中國投資協議談判,該協議旨在改善市場准入,結束歧視,更好地保護在歐洲和中國投資的投資者。
德國對自由貿易的失望影響了其他國家。歐洲各國基層對歐盟和加拿大之間裡程碑式的《綜合經濟與貿易協定》(CETA)存在強烈反對。德國對谷歌(Google)等美國高科技巨擘的市場力量的批評也比其他歐盟成員國更加尖銳。
然而,新的保護主義最清晰地體現於德國政府阻止中資收購高科技集團的努力。加布里爾領導的經濟部最近介入並叫停兩宗中資收購,對象分別是德國晶片設備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和歐司朗(Osram)的燈具業務。
這些舉動的背景是中國對德國投資飆升,今年上半年的增幅達到200%。許多投資瞄準了德國中小企業(Mittelstand)中的「隱藏冠軍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專長於獨特技術。
令加布里爾的經濟部不安的是,近年20宗最大交易中,有70%涉及由中國政府持有多數股權的中國國企。
還有人擔心這類收購是由政治利益驅動的。根據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Foundation)的研究,在中資近期在德國達成的99筆交易中,至少有51筆符合北京方面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該項戰略列出10個關鍵行業,如工具機和機器人;中國力求在未來10年里成為這些行業的全球領導者。
反對中資的反彈不僅出自有關政治影響的懷疑,而且也出於德方對於中國對外資遠遠沒有德國開放的沮喪。加布里爾此行的要求之一就是北京方面停止迫使德國公司與中國合作夥伴建立合資企業。
「我們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中國企業可以收購歐洲同行,而歐洲企業也可以收購中國同行,」歐盟數字經濟專員岡瑟·厄廷格(Günther Oettinger)表示。
貝塔斯曼基金會的柯拉·容布魯特(Cora Jungbluth)指出,這不是保護主義。「這只是一種確保未來投資公平的方法,」她說。
譯者/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