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巧用兒歌培養幼兒日常生活常規

@ 2016-11-05

一、巧用兒歌激興趣

小班幼兒的思維的特點是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他們好模仿,喜歡重複聽故事。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運用兒歌語言淺顯易懂、句式多重複、音韻自然和諧、富於韻律性、富於節奏感、富於動作性的特點,將平時自理能力的培養蘊含其中,以此來激發幼兒自己動手的興趣。

如為了鼓勵幼兒動手拿勺吃飯,我運用兒歌:

吃飯時,坐坐好,手拿勺子碗扶牢,細細嚼,慢慢咽,一口一口全吃掉;

鼓勵他們自己大小便,我運用兒歌:

上台階, 跨小河,小腳站在河兩岸。站一站,原來我也很能幹。

這樣一來大家會覺得很有趣,願意自己嘗試了。

對技能要求相對較高的穿脫衣服,我也運用許多簡短有趣的兒歌。

例如《穿衣歌》:

抓領子,蓋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

《疊衣歌》:

關關門,關關門,抱抱臂,抱抱臂,彎彎腰,彎彎腰,我的衣服疊好了。

《脫衣歌》:

縮縮頭,拉出你的烏龜殼,縮縮手,拉出你的小袖口。

通過這些具體、直觀,琅琅上口,裡面又有幼兒熟悉的小動物形象,一下就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這樣的氛圍中幼兒會饒有興趣地邊念兒歌邊穿脫,主動性頓時增強了,有效避免了以往簡單說教給他們帶來的厭煩、枯燥情緒。

二、巧借兒歌化難點

利用兒歌,不但可以激發幼兒自己動手的興趣,而且還能幫助他們化解難點,逐步掌握動作要領。如每次洗手前,我都會以兒歌的形式讓幼兒用動作演示,然後讓幼兒親自操作。為了易於小班幼兒理解與掌握,我將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聯繫的幾個步驟:

卷衣袖,把手打濕,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沖洗乾淨,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乾。

我讓幼兒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學,並分別給這些動作配以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幼兒邊念兒歌邊洗手。每次洗手,孩子們一邊洗一邊興致勃勃地念兒歌:

「捲起衣袖淋濕手,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手心手心沖沖水,手背手背沖沖水,洗完小手甩三下,一、二、三,搭間房子往回走。」

有些幼兒忘記了這幾個步驟的順序,只要一念兒歌就馬上記起來了,這種兒歌的提醒方式,改變了老師強硬的要求,幼兒樂意做,也幫助了幼兒有效地掌握並熟練了正確洗手的方法。

三、巧化兒歌成亮點

根據幼兒的情況,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我都會運用一些與之相對應的兒歌來進行。這些簡短有趣的兒歌不僅內容直接有指導學習的作用,還有效地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活動常規。

如餐前幫助幼兒調整座位,我會念兒歌提醒:

小椅子,靠靠近,小飯碗,扶扶好,小調羹,拿拿牢,好寶寶,自己會吃飯。

在兒歌的提醒下,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不良習慣。

用餐時,我會輕聲念兒歌:

白白米飯,豆腐雞蛋,青菜肉湯,噴香噴香。我來裝個大老虎,啊嗚一口全吃光!

聽了兒歌,大家就把自己想像成大老虎大口大口地吃飯,加快了進餐速度。

飯後為了提醒幼兒漱口,我會念兒歌:

手拿花花杯,含口清清水,抬頭,閉著嘴,咕嚕咕嚕吐出水。

在上下樓梯、整理玩具時我也會念兒歌。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班上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能有序並正確地完成一日活動各個環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