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糖尿病患者體內的4顆「定時炸彈」,不得不防!

@ 2016-11-05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其他慢性併發症,而這些併發症可謂招招斃命,不得不防!

本文將糖尿病4大類併發症清晰列出,旨在警世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期間千萬不可放鬆警惕,放縱自己。

為了更好了解糖尿病併發症,我們先簡單熟悉下引起糖尿病的原因。

胰腺分泌的胰島素是人體唯一可以調控血糖的激素,如果胰島素分泌紊亂,就會影響血糖濃度,血糖升高,就是糖尿病了。

糖尿病一般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這種糖尿病一般跟遺傳有關,多發於30歲前。

2型糖尿病:90%糖尿病患者屬於2型糖尿病。因為體內糖長期過多,為了調整身體血糖平衡,胰島就大量分泌胰島素,這種情況容易致使胰島損傷。胰島損傷又會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無法很好調控血糖,導致其升高。

ADVERTISEMENT

所以我們平時經常說的糖尿病多數指2型糖尿病。

糖尿病,就是血糖濃度超標了,人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狀態下,體內器官就會逐漸被侵蝕損害,引起腎衰竭、失明、足部壞死等嚴重後果,這些症狀稱為: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包括四大類:腎臟病變、血管併發症、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病,4大定時炸彈,不得不防!

第一類:腎臟病變

糖尿病會引起腎臟損害,每10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2-4個人並發慢性腎臟病。醫學調查分析證明,糖尿病患者患有腎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比非糖尿病者高出17倍!

要注意的是,早期腎臟病變身體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尿液發生了變化——尿中蛋白輕度增加,只能通過尿液檢查等定期體檢來發現病變。

如果沒有早發現,及時干預,腎臟病變會逐漸加重,最終發展成腎功能衰竭,需要依靠透析甚至是腎移植來維持生命。

ADVERTISEMENT

建議: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每年都要做腎臟病變篩查,最基本的檢查就是尿常規檢查了。

第二類:血管併發症

血管併發症一般包括三種:糖尿病性視網膜病、下肢血管病變、心腦血管疾病。

1.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DR)

長期高血糖導致眼底視網膜血管硬化、出血,出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

圖:正常視網膜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

♦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早期自己可能察覺不出任何症狀,只有在眼底檢查的時候才會發現。

♦ 眼底開始水腫、出血時,會覺得有蚊子在眼前飛舞,看東西模糊。

♦ 黃斑區是視力最感敏的區域,當病變侵犯到黃斑區時,視力會嚴重下降。

♦ 玻璃體出血時,視力會在短時間內明顯下降,病情嚴重會導致失明。

♦ 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視網膜脫落,最終完全喪失視力。

建議: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應該儘快進眼底檢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檢查。

2. 下肢血管病變

通常是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LEAD),表現為下肢動脈變狹窄或者閉塞。這將導致下肢出現缺血性潰瘍,嚴重甚至需要截肢。

♦ 早期會出現下肢發冷、麻木,行走時下肢輕度無力

♦ 病情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就是走路的時候出現小腿肌肉酸痛或者腿抽筋,原地休息3~5分鐘後就能恢復,再走一段又會出現小腿肌肉酸痛或腿抽筋。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 病情繼續惡化,就算不走路下肢也會發現疼痛。夜間,疼痛可加劇。這是病情已經十分危重,一點點外傷就可以導致潰瘍,甚至發展成肢體壞死。

圖:下肢潰瘍

建議: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應該常規進行LEAD篩查;伴有 LEAD 發病危險因素,如合併心腦血管病變、血脂異常、高血壓、吸菸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應該每年至少篩查一次。

3. 心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人的血液凝固速度, 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起到止血的作用)明顯高於正常人,也就是說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堵住血管,血流中斷,誘發冠心病、腦中風等疾病。

圖:血栓脫落,堵住血管

除了血栓,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的血脂異常是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這也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病變的風險。

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應至少檢查一次血脂。

第三類: 周圍神經病變(DPN)

周圍神經是除了腦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經,連接著身體的各部位。

圖: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會導致感覺異常、感覺退化。具體表現為覺得疼痛、雙足麻木、燒灼感、刺痛感等。

圖:糖尿病患者疼痛感覺降低

糖尿病患者在出現周圍神經病的臨床症狀之前,最早引起溫度覺的異常[1],如被熱水燙了也感覺不到。出現此症狀的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要烤火、不要使用電熱毯和熱水袋,防止燙傷。

建議:在診斷為糖尿病後,至少每年篩查一次周圍神經病變 ;對於合併有眼底病變、腎病等併發症的患者,應該每隔3~6個月進行複查。

第四類: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嚴重者可能需要截肢。

由於神經發生病變,糖尿病患者感覺變得遲鈍,足失去了自我保護功能,容易受傷,受到細菌感染。加上血管發生病變,足部供血不足,加重病情。

比如,泡腳的時候明明水溫很高卻感覺不到燙,沒法及時把腳伸出來,所以,容易被燙傷,形成潰瘍。

圖:糖尿病足-截肢

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家堅持每天檢查足部皮膚顏色、溫度有沒有異常,觀察有無水腫、破潰等。發現異常及時就醫,以免感染。

所以,在沒有出現併發症之前,改變生活方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能有效預防或者延遲併發症的發生。對健康人,也有預防糖尿病的作用。

本文只做糖尿病科普,不對患者進行醫療診斷。有人就不爽了:「褲子都脫了,你就給我看這個?」

為了能讓糖尿病患者更好控制血糖,我們介紹幾種非藥物控糖的好方法,天然無公害,親測有效!

1. 飲食控糖

避免吃過多的糖。糖並不是單指有甜味的糖果或食物;平時所吃的米飯、麵食其實到體內都是代謝成糖。糖尿人吃過多的糖,會引起血糖迅速升高,繼而損傷器官。

所以,糖尿病飲食需要定時定量,不管主食還是副食都不能吃得太多。沒有絕對不能吃的東西,但是要控制好量,飲食控制過了頭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A.多吃纖維豐富的食物

多吃糙米、小麥、燕麥、全麥吐司等,可以用這些食物適度代替白米飯。

富含纖維的食物不僅容易吃飽,腸胃吸收也比較慢能延緩血糖上升,還有控制血脂水平的好處。

B.少吃高鹽食物

少吃罐頭、火腿、臘肉、梅菜、泡菜、蜜餞等醃製品,這些高鹽食物容易影響血壓,還會給腎臟增加額外的負擔。

C.少吃糖類食品

平時少吃糖果、冰淇淋、蛋糕等甜點,少喝飲料、果汁飲品等。這些食物裡面含有糖分,腸胃吸收快,容易導致血糖上升。

D.少吃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

少吃蛋黃、動物內臟、海鮮等高膽固醇食物,避免油炸類食物,比如炸雞、炸薯條等,多使用清蒸、水煮、涼拌、燉等烹飪方法。

有助於控制血脂水平,保護心血管,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機會。

2. 運動控糖

運動有能控制血糖,減輕體重,改善血壓血脂,預防或者延遲併發症發生。

糖尿病者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例如,年輕人可以選擇跑步、騎單車、游泳等方式。老年人可以選擇步行、太極拳等運動方式。

圖:打太極對控糖效果很好

那麼糖尿病者在運動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 在餐後1小時運動,還能幫助平穩餐後血糖。

♦ 堅持每星期運動3~5天,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

♦ 帶些糖或餅乾防止運動低血糖。

3. 偏方:苦瓜+運動

有研究表明,苦瓜含有的活性成分不僅具有降糖、 降脂作用, 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2]。國內也有研究發現,飲用苦瓜汁結合步行運動能有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 [3]。

圖:苦瓜榨汁

具體做法如下:

① 半斤左右的苦瓜,用榨汁機榨取苦瓜汁,早上起來喝掉。

② 餐後1小時,5分鐘熱身運動,接下來40分鐘步行運動,步行結束後5分鐘放鬆運動。為了防止引發低血糖可以隨身攜帶些糖果,及時補充糖分。

參考文獻:

[1]定量感覺檢查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早期診斷價值 [J]. 臨床神經病學雜誌 , 2005, 18(1): 25-27.

[2] Lesile Taylor. Herbal secrets of the rainforest(2nd edition ) 〔M〕 .Aus-tin(USA):Sage Press Inc, 2002:4.

中國是糖尿病大國,但患有糖尿病的人當中,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為了健康考慮,建議您做一次糖尿病風險評估,測試一下,你患糖尿病的風險有多大?

關注我們的微信號:樂檢查(ID:Mtijian), 回復:【糖尿病】,即可進行測試!

2型糖尿病風險評估工具來源:芬蘭糖尿病危險評分問卷(Finnish Diabetes Risk Score)

參考文獻:

[1]定量感覺檢查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早期診斷價值 [J]. 臨床神經病學雜誌 , 2005, 18(1): 25-27.

[2] Lesile Taylor. Herbal secrets of the rainforest(2nd edition ) 〔M〕 .Aus-tin(USA):Sage Press Inc, 2002:4.

[3] 飲用苦瓜汁結合中速步行對糖尿病患者的干預作用

[4] 芬蘭糖尿病危險評分問卷(Finnish Diabetes Risk Score)

【版權聲明】本文為樂檢查原創文章,其他媒體平台使用需申請授權,否則將追究您法律責任。閱讀本文的您,若對本文感興趣,歡迎轉發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