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爺爺」 : 我想開相機博物館

@ 2016-11-04

吉林省長春市,他叫趙永生,今年71歲,從27歲開始接觸照相機至今,他已經和照相機打了44年交道。 現在他收藏的400多台膠片相機中,有131台膠片相機是自己手工製作的大畫幅相機,還獲得了三項國家專利。 從事攝影工作的業界人士都稱之他為「相機爺爺」。

已進入古稀之年的相機爺爺現在正忙活在網上曬他收藏的相機,開自製膠片相機博物館。 希望「相機爺爺」的夢想能早日實現。

1968年,27歲的趙永生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原長春市體委工作。那時體委有兩台德國祿來牌相機。在那個年代,一台700元的祿來相機相當於一個科長一年的收入,對於每月只有49元工資的趙永生來說是想都不敢想。趙永生第一次接觸照相機就被深深吸引。

「那時有關攝影的書籍很少。」趙永生說,他是在一本名為《張印泉攝影實用及原理》的書中學會了照相。學會後的他用這兩部相機照了一些群眾體育活動的照片。

學成:被聘為攝影培訓老師

1969年,趙永生把自己的攝影作品收集整理,並在報刊欄上展出60幅照片。1970年,應人民畫報約稿拍攝北方冬季體育活動,趙永生作為報道組的一員到通化市拍攝滑雪作品。作品刊出後,趙永生覺得作品還不夠完美。為了更多地接觸到攝影方面的書籍,1971年,趙永生要求調到長春市圖書館,從事圖書管理員工作,惡補攝影知識。

1973年,趙永生被調到原長春市群眾文化館從事攝影幹事工作。在經過層層審批後,文化館以每台206元的價格,購置了兩台海鷗牌照相機。1978年,文化館普及攝影知識,開設了攝影培訓班,趙永生被聘為培訓老師。起初他是免費培訓,隨著人員的增加,上培訓課也給趙永生帶來了一些收入。趙永生回憶,那時他上一堂培訓課能賺5元錢,他一次最多給400名學生同時上過攝影培訓課。

拼造:將收藏相機拼在一起

趙永生用攝影培訓和稿費收入,花了90多元購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台照相機,前蘇聯生產的非特二型照相機。打那以後,趙永生從熱愛攝影變成照相機收藏愛好者。他印象最深的就是,1980年他為了收藏一台二手的德國林哈夫牌照相機,向別人借了1000元錢,在那個年代1000元錢能買一處平房。

收藏照相機就得會保養和修理。趙永生在一家報社擔任攝影記者時,感覺自己使用的尼康135型照相機拍攝風光時,底片太小拍攝不出效果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永生開始用自己收藏的相機拼在一起。沒有照相機皮腔,趙永生就按照圖紙自己疊,沒有鏡頭就自己配,沒有相機後背就自己做。經過幾年的製作,趙永生拼造出612型的寬畫幅照相機。還拼造出24×72mm和24×108mm的大底片照相機來。

自製:「哇塞」牌相機獲專利

1998年,趙永生被瑞士生產的阿爾帕牌照相機吸引,但當時一台阿爾帕照相機要13萬元,趙永生根本買不起。於是他萌生想法:看圖片,自製膠片照相機。

經過不斷地嘗試和鑽研,趙永生自製的24×36—24×72mm可變畫幅135照相機,6×12cm寬幅120照相機及5×7英寸兼6×12cm、6×18cm大畫幅照相機獲得國家新型實用專利。趙永生給自己研製的照相機取名為「哇塞」牌。

趙永生註冊了公司,準備大批量生產「哇塞」牌相機。2005年,中國北京第八屆影像器材博覽會上趙永生的「哇塞」牌照相機很受歡迎,《照相雜誌》發表文章稱趙永生製造的相機就是中國的阿爾帕。在博覽會上很多人都想購買「哇塞」牌照相機,趙永生覺得有些技術還有待更新,所以沒有出售。

感悟:相機帶來人生樂趣

沒想到在2005年末,數碼照相機進入市場,膠片相機漸漸被市場所冷落。合伙人撤了投資,趙永生拿回了已經製造出的131套相機零件,在家中自己手工製作相機。直到去年,131台42款的手工製造的「哇塞」牌相機才全部製造完畢。

趙永生說,從2005年至2011年的6年間,他體會著手工自製照相機的樂趣,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這些年,趙永生的老伴也非常支持,70歲的她自稱是「相機奶奶」。她說,這些年,相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金錢買不到的人生樂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