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人體的自然反應就是出汗散熱,然而許多消暑法卻是反其道而行,利用快速降溫、冰鎮的方法阻止皮膚發汗。
但看在中醫眼裡,以下這5種最常見的「錯誤消暑法」不但消不了暑,反而會讓人因為無法散熱而中暑,甚至影響血液循環、重創人體陽氣。
1.喝冰水,或喝含糖冷飲代替白開水?你應該多喝溫熱的白開水,也可以喝烏梅汁生津。
綠豆、薏仁有助消暑,並儘量吃當令蔬果攝取水分與營養素,例如西瓜、蓮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黃裕昌引用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要治療傷暑(中暑),第一步就是「先以熱水灌之,令汗出」,因為熱水含有能量,熱會讓毛細孔打開來排汗,解除熱氣悶在身體里的狀況;而冰水則有「阻擋」作用,不利氣血循環。
黃裕昌舉例說,不停地把燒紅的鐵反覆浸冷水,會讓鐵片更硬更脆,人體也一樣,如果喝太多冰水,身體也會脆掉、容易出血;人的體溫是36.8度,如果喝了20度的涼水,兩者間16.8度的溫差就必須靠身體的能量來「加溫」,久而久之非常耗損元氣。
女生尤其該避免喝冰涼飲料,因為人的腰間有一圈「帶脈」,喝冰水會耗損帶脈之氣,進而造成小腹變大、白帶增多、月經不順。
此外,很多人夏天時愛喝的含糖冷飲也不利消化系統,因為中醫認為甜食傷脾胃,很多冷飲都是愈喝愈渴、喝了反而口乾舌燥。
雖然運動流汗有助散熱,但是運動後大口喝冰水、冷飲卻很傷身體。冰水會讓血管迅速收縮,可能造成暫時性缺氧或中風,一下子喝太多水,腸胃也無法代謝吸收,會感到噁心脹氣;喝含糖冷飲更糟糕,運動時身體會快速把肝糖轉換成血糖供肌肉運用,這時若喝太甜的飲料,血糖過高,恐影響人體對糖的代謝。
夏天能多喝溫熱的白開水是最好的,或喝能生津回甘的飲品。陳萍和建議,可以到中藥房購買烏梅搭配陳皮熬煮烏梅汁,略帶酸甜可生津,適合夏天飲用;他也推薦中醫傳統方劑「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可以補氣陰兩虛,適合感覺疲倦、口乾舌燥的人喝。
至於性寒的涼茶、青草茶,只能在天氣熱、大量流汗時喝一些,不宜常喝,否則腸胃負擔太大會腹瀉。
想要消暑利濕、增進食慾,薏仁、紅豆、綠豆、冬瓜蛤蜊薑片湯、四神湯都是中醫師推薦的好選擇;很多人喜歡在夏天吃辣、覺得可以開胃,但中醫認為辛辣會耗陰,最好淺嘗即止。
不妨多吃新鮮便宜的當令蔬果,例如西瓜可解暑熱,蓮藕抗熱利水。當季盛產的蔬果合乎天時地利,人吃了以後也容易與自然調和。
2.大熱天打赤膊?
你應該穿著排汗透氣的輕薄衣物,而不要打赤膊,因為流汗後直接吹風,會讓毛細孔迅速收縮,濕氣與熱氣會悶在身體里無法排出。
男生總喜歡在酷暑打赤膊圖涼快,不過依中醫的觀點,打赤膊吹風容易受寒,毛細孔急速收縮,反而讓濕熱都悶在體內,更容易中暑。
覺得很熱時,可以用冷水輕輕拍在手腕內側動脈經過的地方、降低血液溫度,或是用濕毛巾擦拭身體,不要直接用冰塊冰敷或打赤膊。
3.身上流汗很熱,直接沖冷水澡?你應該先把身上的汗擦乾、按摩全身,讓毛細孔稍微收縮之後,再用冷水慢慢潑在身上,等到適應水溫後才能開始洗冷水澡。
洗冷水澡其實有益健康,但是要注意洗的時間與方式,千萬不能在身體發熱冒汗的時候就直接沖冷水,寒氣會順著大開的毛細孔進入身體,有人因此生病發高燒,或是心臟無法承受。
就像去游泳一樣,洗冷水澡也應該漸進、讓身體慢慢適應水溫。「洗冷水澡其實對身體很好,」黃裕昌以自己為例說,他過去有嚴重的過敏性鼻炎,在連洗7年冷水澡後不藥而愈。
他洗冷水澡時,會先把身上的汗擦乾,讓毛細孔稍微收縮,接著按摩全身,慢慢把冷水一點一點地拍在身上,直到身體適應水溫後才開始沖澡。
4.洗完頭髮讓它自然干或用電風扇吹?你應該用溫熱的風把頭皮吹乾,否則頭皮會變得很軟,不但令人覺得頭昏、沉重,還會影響到呼吸系統。頭部吹風受寒也會導致頭痛。「洗完頭髮一定要用熱風吹乾頭皮,不然長久下來頭皮含水,摸起來會軟軟的,」黃裕昌說。
他發現,這種情形在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身上尤其常見,許多患者除了鼻子不舒服外,還會覺得頭皮濕濕的、好像有一條濕毛巾裹在頭上一樣,甚至還會頭昏、頭痛、精神不集中;一問之下,這些人洗完頭髮都沒有用熱風吹乾的習慣。
中醫認為頭部是「諸陽之會」,吹冷風受寒的話,頭皮毛細孔會收縮,會導致筋絡不通,「不通則痛」。因此,無論你的頭髮是長是短、是多是少,洗完頭髮後都要用熱風把頭皮吹乾。
5.睡地板比睡床涼快?
你應該睡在離地面至少30公分的床上,避免受到地板寒氣、濕氣侵襲,呼吸系統也比較不易被地上的灰塵影響。
如果很熱,可以在床上鋪涼蓆。接近地面會有寒氣、濕氣,例如快要下雨時,會覺得家裡地板有點濕濕的;寒氣、濕氣在凌晨時最強,然而這時人的體溫卻最低,睡在地板上容易受寒。
如果已經中暑,就更不該睡在地上,因為毛細孔受寒會收縮、汗排不出,中暑症狀會更嚴重。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地面會堆積灰塵,床鋪最好距離地板至少30公分,比較不會因吸入灰塵而過敏。要是覺得熱,可以在床上鋪涼蓆,冷氣只要開1小時就好,免得過敏加劇;電扇不要直吹,打開窗戶讓空氣對流,也會比較涼爽。
如果我們喝下去的水不能被人體利用,就會成為廢水,影響健康。
氣候炎熱,人們多貪涼喜冷,特別喜歡喝冰水、吹冷氣,卻不知道這樣易傷人體陽氣。
陽氣受損,人體對水液的氣化功能下降,導致喝進的水不能蒸化滋潤人體,反而凝聚為對人體有害的廢水,形成水毒症,表現為口渴、大量飲水卻不解渴、小便少。喝下去的水既不能解渴又不能從小便排出,那麼,這些水到底跑哪兒去了?
中醫師介駿東解析,這些水已經變成廢水,主要去路有:
嘔吐,表現為頻繁口渴,飲水後一段時間,突然一次吐出,吐後仍渴,飲而再吐,如此循環吐出大量的水。
留滯體內,既不能為身體所用,也不能排出體外,形成四肢或面部皮膚浮腫。
通過皮膚排出,可表現為多汗症,或是某些皮膚病如濕疹。
通過腸腔排出,表現為腹瀉,尤其為水瀉。
流向胸腔、腹腔、關節腔、顱腔,分別形成胸水、腹水、關節腔積液、腦水腫,外在表現為胸悶腹滿、關節腫痛、頭暈頭痛,或是青光眼、中耳炎、鼻竇炎等五官科疾病。
停留在腸腔,既不吐出也不瀉出,形成痰飲,表現為胃中有水、胃脹打嗝。
泛溢於皮下筋膜間,形成肥胖、肌肉酸痛,如頸項肩周酸痛。
介醫師說,水毒症中的廢水或停留或排出,影響的部位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就要警惕可能患上水毒症:
輕拍胃部有嘩啦嘩啦的水聲、小腹墜脹、下肢浮腫、下眼瞼鬆弛、下頜鬆弛、舌僵直、偏頭痛,拉肚子、嘔吐,感覺異常疲勞等。
介醫師舉例,有一位17歲女生以四肢關節劇烈腫痛伴腰痛如折就診,詢問知道她自幼嗜好冰水,每日必飲數杯,發病以來,體重增加了十餘公斤,每遇頭痛發作,眼冒金星,嘔吐水涎,關節腫痛,幾乎痛不欲生。
介醫師說:「這是冰水造成的水毒症,經溫陽利水,關節腫退、體重下降、月經正常,頭痛也不治自愈。」
她提醒,市面上利水產品多偏涼,但,水毒不單單靠利水。「治水毒的方法包括發汗、補益氣血陰陽、行氣活血,總之保持身體溫暖和血液流暢才是避免積水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