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海稻」來啦!86歲的袁隆平仍在改變世界

@ 2016-11-04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3日電29年前的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向中國專家袁隆平頒發了1987年科學獎,以表彰他在培育高產雜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在頒獎儀式上發表講話時指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繼70年代初國際上培育半矮稈水稻之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2016年,袁隆平已經86歲的高齡。本該「頤養天年」之齡,他依然奔走在田野中,做著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就在最近,袁隆平再一次向世界發起了挑戰——種出「海水稻」,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成立,這是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袁隆平擔任該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圖片來源:人民網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11月1號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袁隆平介紹了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據了解,青島市日前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這是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袁隆平擔任該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該中心計劃在3年時間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而袁隆平希望未來能夠培育出畝產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之所以定下這個目標,袁隆平說,種水稻需要施肥、灌水、治理病蟲害,這些都需要成本。目前海水稻產量不高,畝產只有100公斤左右,是半野生狀態。農民種了連成本都收不回,積極性就不高。但如果能提高到畝產300公斤,種海水稻就划得來了。

袁隆平說,目前在青島的「海水稻」實驗仍在推進,未來期望能夠用更咸更鹼的水灌溉。「全國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沒種莊稼,還有幾千萬畝的灘塗,如果利用起來全國推廣一億畝海水稻,每畝300公斤,將增收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的水稻產量。」袁隆平認為,海水稻很有發展前途。

「種海水稻就划得來了。」一句最樸實的話語,說出了袁隆平的科研之道——讓科技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袁隆平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挑戰人類糧食歷史的奇蹟,成就了最平凡的稻穀,挽救了大地上的飢餓。

殊不知,稻穀飄香中,袁隆平自己早已成為了另一個奇蹟。

敢於顛覆世界權威

1972年的夏季,如果你路過湖南安江農校的一片四分水稻田,就有機會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又黑又瘦、不起眼的年輕人,赤腳蹲在稻田裡。他的眼睛裡有藏不住的喜悅,一臉敬畏地撥弄著這些稻穗。

比起周圍的水稻,這一片顯得格外不同:一尺多的高度,7、8個分裂——雜交稻的優勢,已經開始顯露。但一到收穫季節,年輕人傻眼了。談起這一次失敗,年過八旬的袁隆平自己都覺得是個笑話:「稻穀減產了15%,稻草反而增長了7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