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缺點,也可以是你致勝的武器

@ 2016-11-03

你越是想掩蓋自己的缺點,別人的目光就越集中在你的缺點上,就像謝頂的人越是把頭髮整得「地方支持中央」,越襯托出光亮的地中海本色。

看過一個調查說,演講是很多人最怕的事,甚至比翹辮子還驚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因為我曾經就是這樣,天生一副怕演講的體質,就算面對個位數的聽眾,也會緊張得兩腿發抖手心冒汗。陰差陽錯,後來負責一個教育項目,偏偏需要經常演講,有時一天要趕兩三個場。每次面對臺下烏壓壓的腦袋,我都說話不利索。為了不被當作結巴,後來我找到個辦法:一張口就坦白交待「我現在很緊張」!每當我磕磕巴巴地說完這句話,臺上往往會傳來善意的笑聲。如果再加個理由,比如「因為今天臺下坐的都是專家」「因為這是一所我仰慕已久的名校」,臺下其樂融融,我就更放鬆了。

為甚麼自曝缺點,卻有神奇的效果?我反思了一下,總結了三點:

一是把缺點變成亮點。

一般人對自己的缺點,總是千方百計遮掩,所以如果你敢坦白自己的缺點,就能給人誠實的印象,更容易被接納、被信任。

看過一位王牌推銷員的書,他的招數之一就是在誇了自家產品一通後,再挑不要緊的毛病說,比如「外觀設計上有些保守」「色彩不夠明亮」,讓顧客覺得他之前那些老王賣瓜的誇飾,同樣客觀可信。

不僅如此,有些顧客還會幫他圓場:「我是個保守的人,不喜歡太新潮的設計。」「房間的主色調就是偏暗的,所以這種顏色剛好。」

因為人都有「互相客氣」的心理,比如你簽字的時候客氣一聲「我字寫得不好」,對方就算看著想吐,嘴上也會客氣一句「哪裡,你的字挺漂亮的」,而肯定不會落井下石地說「是啊,你寫的這是甚麼狗屎」。

二是把缺點變成萌點。

讀臺灣《商業周刊》對何景揚(蘇打綠吉他手)的訪談,他說他們在舞臺上不刻意讓歌迷看到最好的一面,歌迷會看到吳青峰的緊張,會看到他們情緒的低潮,因為「九〇後會拋棄完美的偶像,卻很難揮別跟自己有情感連結,一起成長、一起脆弱的『同類』」。

同理,當我承認自己是和臺下大部分人一樣,是對演講怕得要死的「同類」,就和他們有了「情感連結」,這樣的現場氣氛緩解了我的緊張。

要知道,這是個反權威反偶像的時代,你越裝逼,別人越噴你;越是能適當暴露自己的小缺點,別人越覺得你萌萌噠,越容易喜歡你。日本著名演說家多湖輝說,他在演講開始前,會有意製造一些諸如「把講稿拿倒」之類的小事故,目的就是讓聽眾覺得這老頭還挺可愛,拉近彼此的距離。而有次幾個同事邀一海歸新人玩「拖拉機」,他微微一笑說「我只會打橋牌」……從此他就被大家在心理學層面上拉黑了。其實他只要說「我不會玩啊,各位大神教教我」,不就能獲得融入圈子的機會了嗎?

三是把缺點變成盲點。

不知你有沒發現?你越是想掩蓋自己的缺點,別人的目光就越集中在你的缺點上,就像謝頂的人越是把頭髮整得「地方支持中央」,越襯托出光亮的地中海本色。倒不如自己說破,別人反而不再介意,就像志怪小說裡的那些妖怪,你說破它的真身,它就現了原形不再作怪。

王思聰曾因車上查出箭具又不配合警方而被帶走,瞬間獲封「綠箭俠」。因為他的身份,槽點可想而知。所以讀他事後的聲明,覺得寫得真的很妙,既不失網紅本色,還說清了事情,還扭轉了輿論,關鍵之處就在於他毫不避諱地說自己「從小被慣壞」「太幼稚太矯情太傻逼」「對的我就是綠箭俠」,自己把自己的槽點都給總結了,別人再吐槽還有甚麼意思?於是焦點就轉向對事件本身的理性評判。

以前在傳媒公司,我比稿的勝率超過90%。文案的質量固然是一方面,而我陳述的方法也發揮了作用:我不僅說自己文案的優點,也不避談其中的缺點。因為很少有文案是完美的,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逃不過行家的眼睛。等別人指出了再去解釋,總有種「強詞奪理」的意味;而在別人開口前主動提起,卻是「自知之明」「思維縝密」的表現,對手攻擊的火力點往往就此啞火

更重要的是,我要讓評審知道「為甚麼明知有這些缺點,我依然覺得自己的文案是最好的」。當他們感受到,我有慎重考量他們的擔憂,就會比較容易被說服。如果我避而不談,一旦被指出,焦點就會集中在我錯的部分,而不是對的部分。

所以,在你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夾雜一兩個「反對自己」的論點,會比通篇全力「支持自己」,更有說服力

軟肋也可以變成鎧甲,你的缺點,也可以是你的武器,可以是盾,也可以是矛。而要「用好」自己的缺點,需要註意兩點:

首先自曝的必須是「小缺點」,不可牽涉核心品質和核心能力。比如一個會計妹子可以自曝寫文很爛或是可愛的吃貨一枚,切不可說自己是數盲或是經常忘東忘西。

其次,自曝之後怎樣營造「欲揚先抑」的效果是重點。比如面試中,怎樣答好「說說你最大的缺點」,讓很多人抓狂。「我最大的缺點是過於追求完美」之類的回答,常會讓面試官做出「自作聰明、故意裝逼」的差評。比較合理的回答,應該是「一個缺點+如何克服+現在我已經棒棒噠」的糢式。比如我就會說,我的缺點是有點內向、口才不是很好,但後來我想辦法突破自我,一年內完成了近百場的演講。

你或許會問:「光讓我講缺點了,可我也好想讓自己的優點傳遍全公司哦!」其實呢,你的優點吧,有,不必說;沒有,才會去強調。

我認識的一個老闆,很喜歡在員工面前樣樣充大師,既是管理學大師,又是教育學大師,還是設計學大師,每個員工在他面前都是低能。你說,你會景仰這樣的老闆嗎?參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當一個人老是將「我很厲害」之類的臺詞掛在嘴邊,其實意味著,這些正是他最想要卻未達到的東西。所以一個常說自己很有人緣的人,他的人際關系常常不夠圓融;一個特別喜歡對人說教的人,恰恰說明他的大道理沒人想要聽。而那些真正的大師,總是表現得很謙虛,因為所有的溢美之詞都有別人替他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敢於說出自己的缺點,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當你月薪三千的時候,在前輩和上司眼裡,肯定渾身上下都是槽點。與其笨拙地掩蓋,不如勇敢地正視。心理學家說,如何對待自己的缺點,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動機: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想方設法「藏短」的人,背後的深層動機是「自我美化」;而敢於承認並改進自己缺點的人,背後的深層動機則是「自我提升」。所以承認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積極上進的表現。

記住,只有辦了會員卡的人,才沒人叫他辦會員卡;只有坦承自己缺點的人,才沒人對他的缺點指指點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