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創新『網際網路+全域旅遊』暨第四屆旅遊業融合與創新論壇」獲悉,南寧市青秀區被評為「最美中國·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遊勝地,推動全域旅遊示範目的地」,榮登「2016最美中國榜」。
「2016創新『網際網路+全域旅遊』暨第四屆旅遊業融合與創新論壇」由新華網與貴州省銅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於10月29日在銅仁市思南縣舉辦。論壇以「全域化、新融合、大數據」為主題,由「全域化旅遊創新與融合發展峰會、2016最美中國榜發布盛典、2016優選旅遊項目投資合作峰會、2016旅遊服務與創新優秀案例交流會」四部分組成。該論壇在「網際網路+、全域旅遊」的新契機下,深度解讀旅遊產業創新、融合的新形式與新業態。「2016最美中國榜發布盛典」集中表彰,並向社會發布在國際、休閒、生態、自然、民族、文化方面有特色、有品質、有品牌的旅遊勝地。經論壇組委會綜合測評考核、專家意見、網絡票數、媒體監測多方面評比,南寧市青秀區以「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遊勝地,推動全域旅遊示範目的地」而榮登2016最美中國榜。
青秀區旅遊資源豐富而有特色。青秀區旅遊資源呈現五大特色:
一是國際化——未來「東協之窗」。
青秀區坐擁中國東協博覽會永久舉辦地、東協商務與總部經濟核心區之平台,打造對外貿易和國際交流等國際商務功能,具有重要的國際國內影響力。
(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二是時尚——潮流風尚之地。
青秀區具有南寧市和廣西最為豐富齊全的休閒商業、時尚購物、特色美食、高檔酒店、娛樂前線、會務展覽、康體養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是廣西乃至北部灣地區最具有時尚氣息和休閒娛樂活力的都市新區、北部灣時尚中心。
(南湖夜景)
三是風情——民俗文化之鄉。
青秀區及周邊鄉鎮仍保留著多姿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如長塘鎮四月初八軍山廟會、劉圩鎮四月十五斑山廟會、伶俐鎮淥口坡「百家宴」、長塘鎮加踏坡甜瓜節等民間傳統節日各具特色,芭蕉香火龍舞等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其中軍山廟會、斑山廟會以及長塘鎮壯族芭蕉香火龍舞、斗竹馬、麒麟舞等被列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青秀區被授予「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稱號。
(青秀區伶俐鎮淥口坡2016年百家宴)
四是文化——人文薈萃中心。
青秀區人文旅遊資源豐富,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積澱了悠久的歷史文化,留存了眾多的文物古蹟,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有豹子頭貝丘遺址、灰窯田貝丘遺址、青龍江口遺址、天窩貝丘遺址、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雷經天故居、邕江防洪古堤等,還有眾多的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這些文物古蹟中,既有古人類遺址、古鎮古村、古建築、古文物,又有近現代的革命遺址,賦予了青秀區較好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是開展文化旅遊的良好載體。
(南寧孔廟祭孔大典)
五是生態——都市生活宜居區。
青秀區是環境優良、服務完善的居住區,是空氣品質最好、公園綠地面積最多、綠化率最高的區域。城區內綠化面積近600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42.23%,綠化覆蓋率44.6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1.8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32.6平方米,最能體現中國綠城南寧「城在綠中,綠在城中」的城市風景。
(青秀區全景)
近年來,青秀區整合形成了七條特色精品旅遊線路,分別是以南寧國際會展中心、中國—東協商務區為代表的商務會展游,以青秀山風景區、南湖風景區為代表的綠城生態游,以南寧孔廟、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代表的民俗風情游,以民歌湖景區、鳳嶺兒童公園為代表的都市休閒遊,以鄧穎超紀念館、百色起義烈士紀念碑、紀念館(南湖公園內)為代表的紅色教育游,以南陽鎮花雨湖生態休閒旅遊區、伶俐鎮橫龍觀光景區(沱江漂流)、長塘鎮定西村加踏坡為代表的鄉村情趣游,以華潤﹒萬象城、青秀萬達廣場等城市綜合體、中山路特色餐飲一條街為代表的歡樂購物游等精品線路,深受市民遊客的歡迎和好評,塑造了青秀區「旅遊聖地、購物中心、美食天堂、娛樂天地」的品牌形象。
(青秀山)
青秀區第三屆黨代會以來,進一步明確了城區旅遊創新與發展方向:
強化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及服務,確保旅遊產業有序發展。
城區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組成發展旅遊產業領導小組,強化了城區各職能部門協作配合,積極幫助協調解決城區旅遊產業發展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出台了《青秀區旅遊產業發展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旅遊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完善了獎勵扶持機制,每年安排1000萬元的城區級旅遊發展專項經費用於城區扶持重大旅遊項目、加大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以及城區旅遊宣傳促銷活動。
(民族廣場)
科學規劃整合城區旅遊資源,推進城區旅遊精品化、品牌化建設。
城區編制了《青秀區旅遊產業近期發展規劃》,進一步整合好城區優勢旅遊資源,找准青秀區旅遊產業發展定位,為做大做強做優青秀區旅遊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加大旅遊景區(點)提檔升級力度,指導、服務旅遊景區、旅遊酒店等開展創建A級景區及星級酒店評定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優勢和影響力的精品項目和旅遊名牌。
規劃精品旅遊線路,擴大城區旅遊吸引力與影響力。為使青秀旅遊從「接待型」向「產業型」轉變,青秀區積極構建以商務會展、都市休閒和鄉村旅遊為重點、民俗風情文化為底蘊、綠色濱水休閒為構架、紅色旅遊資源為補充、「一站式」商貿購物休閒街區為特色的大旅遊格局,不斷助推轄區最具代表性與市場推廣潛質的文化旅遊精品景區景點客源互送、聯動發展。
(南陽鎮古岳藝術村)
努力挖掘旅遊資源歷史、民俗、文化內涵,為城區文化旅遊提供強有力支撐。依託主題節慶活動大力保護和弘揚軍山廟會、斑山廟會、壯族芭蕉香火龍舞、斗竹馬、麒麟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文化資源的巨大旅遊經濟價值和富民效應。還將會展旅遊、節慶旅遊、購物旅遊、養生旅遊、文化旅遊等概念有機地融合一起,打造青秀區節慶文化旅遊盛典。青秀區先後推出了「文化旅遊節」、「風情青秀」主題旅遊年系列活動、活力「五月天」健康旅遊節、青秀區新春花市(廟會)、青秀區中秋月餅文化旅遊節、青秀區葡萄酒文化旅遊節等多個旅遊節慶活動,均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中「青秀區伶俐鎮淥口坡『百家宴『活動」、「青秀區甜瓜文化旅遊美食節」、「青秀區民族風情文化旅遊節」等一批的特色節慶品牌,成為青秀區利用節慶活動平台開拓市場、激活經濟、培育旅遊消費熱點的成功代表,達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以推進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建設為突破口,著力將青秀區打造成為「南寧文化旅遊中心」。城區制定了《青秀區打造南寧文化旅遊中心的實施方案》,以整合城區「會展中心、購物勝地、美食天堂、遊樂天地、居住福地」的優勢旅遊資源為抓手,推進旅遊與民族傳統文化、商業文化、會展文化、餐飲文化融合,推進融演藝、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體建設。
(伶俐鎮橫龍景區沱江漂流照片)
青秀區注重加強對旅遊項目的建設升級與招商服務,2014-2016年三年投資118億元升級、建設15個文化旅遊項目,同時積極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影響力強、帶動面廣的休閒文化旅遊項目,豐富青秀區休閒旅遊文化內涵。截止目前,青秀區打造「南寧文化旅遊中心」三年計劃四大類文化旅遊產業項目的招商與建設已初見成效:
通過豐富鄉村旅遊文化體驗內涵,突出創意農業、科技農業、休閒農業主題,提升現代農業基地的觀賞性、參與性、科普性、休閒性、娛樂性等功能,使多彩田園、特色果園、四季花田,培育發展休閒農莊、家庭農場、星級農家樂、生態文化休閒度假園等業態得到蓬勃發展,以南陽鎮花雨湖生態休閒旅遊區、南陽鎮古岳藝術村、長塘鎮花滿人間生態農業觀光園、長塘鎮團岩坡特色旅遊名村為代表的「鄉村文化旅遊類」重點建設項目初具規模,成為青秀區鄉村旅遊拳頭產品。
(南寧花雨湖生態休閒旅遊區)
通過開發打造一些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體驗性強的旅遊演藝節目和體驗式旅遊項目,同時挖掘、利用各種民俗文化蘊藏的人文典故、特色餐飲、物化紀念品等文化資源,加快完善文化旅遊產業鏈配套建設,以廣西民族村、南寧孔廟、金匯如意坊休閒旅遊區為代表的「民俗風情旅遊類」項目得到提升完善。
通過實施中國綠城、中國水城、城市景觀通道、城市遊憩商業區、購物街、美食街、城市公園、風景區、城市文化活動及設施等的規劃建設,構建青秀區都市旅遊吸引體系,以華潤·萬象城、青秀萬達廣場、民歌湖現代藝術酒吧街等為代表的「都市休閒文化類」項目被打造成為集文化娛樂、美食購物、時尚休閒等於一體的都市休閒時尚旅遊勝地。
(綠野音樂節現場)
通過發揮中國—東協商務區是我國與東協各國商貿、文化、旅遊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優勢,以力促東協各國使領館、商務聯絡部對公眾開放為抓手,以建設東協各國文化藝術展覽區、風土人情體驗區、特色商品展銷店及東協特色餐飲聚集區為重點,推動青秀區「商務會展東協文化類」項目向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發展。
加大旅遊宣傳營銷力度,樹立青秀區旅遊良好形象
積極通過利用區、市旅遊部門組織的旅遊開年活動、「南寧旅遊大篷車」和旅交會平台,在區、市主要媒體開設城區旅遊形象宣傳專版,組織開展青秀區旅遊形象宣傳口號徵集大賽等,全面宣傳、推薦青秀區精品景區(點)和旅遊線路,提升青秀區旅遊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大力加強青秀區旅遊信息服務平台建設,設計建設了青秀區旅遊宣傳網站,充實了青秀區旅遊電子政務公開與旅遊信息內容,切實發揮好青秀區旅遊信息服務網站形象窗口作用,為打造「數字青秀」、「智慧旅遊」作好良好表率。
積極利用旅行社的市場推廣及組織遊客平台,通過旅行社旅遊產品的銷售、運營方式,宣傳、推廣青秀區精品旅遊線路,提升青秀區旅遊強區形象。
(美麗南寧青秀區)
南寧市青秀區將以榮登「最美中國榜」為契機,圍繞國家「五位一體」總體戰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結合「全域化、新融合、大數據」旅遊業發展新趨勢,以「青·翠南寧,秀·美天下」為「最美宣言」,進一步推動全域旅遊和城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讓青秀區成為天下遊客眷戀的地方。
(來源:南寧市青秀區委宣傳部 通訊員:陳萬開)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第四屆旅遊業融合與創新論壇」詳情
編輯▕ 農 衎
校審▕ 向丁玲
終審▕ 陳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