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和中國總理李克強星期二(11月1日)在北京舉行了會談
中國官員星期二(11月1日)在北京表示,馬來西亞政府同意從中國購買四艘近海巡邏艦,並且同意通過與北京的雙邊對話解決就南中國海存在的領土爭端。
有觀察家認為,這項發展可能意味著美國在同中國爭奪這一地區影響力的過程中遭遇到了新的挫折。
馬來西亞媒體同時在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訪問中國並同中國總理李克強舉行會談之後報道說,馬來西亞購買的四艘巡邏艦中的兩艘在中國建造,另外兩艘在馬來西亞建造。
上個星期,馬來西亞國防部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宣布,馬來西亞將在總理納吉布於星期日(10月30日)開始的為期一周的訪華行程期間簽署一項合同,從中國購買巡邏艦。
但是,馬來西亞國防部隨後刪除了這個帖子。
馬來西亞從中國購買巡邏艦的決定標誌著,在南中國海局勢仍然緊張之際,馬來西亞和中國簽署了歷史上第一筆重要的防務交易。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在李克強同納吉布舉行會談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對記者們說,雙方領導人同意通過雙邊對話為妥善解決南中國海問題作出努力。
他還說,「很明顯,雙方開始海軍合作對我們的雙邊關係非常重要,這反映出我們兩國間的非常高水平的政治互信。」
在納吉布訪問中國之前,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曾訪問中國,簽署了有關中國在菲律賓投資的諒解備忘錄,並宣布了同美國的「分離」。
馬來西亞如何在南海悶聲發大財?
圖中紅框處為巴生港
3日,馬來西亞交通部長表示,馬方計劃與中國合資建設巴生第三港口,他說:「由於70%至80%航經馬六甲海峽的船隻的目的地是中國,所以馬國交通部希望中國參與該港口計劃。」
目前兩國正在就項目可行性進行商討。
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也是南海主權的聲索國,但是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安全地玩」路線,即綜合運用外交、法律、安全和經濟措施保證對南海領土主張的同時,確保維持與中國的安全關係。基於這一路線,馬來西亞通過聯合開發協議,實現了自己的經濟利益。
1978年馬來西亞派一支小型艦隊到南沙群島南端的部分島礁來活動,並樹立「主權碑」。1979年馬來西亞出版新地圖,將12個島礁和南沙2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劃入其版圖。
它們分別是柏礁、安波沙洲、南海礁、司令礁、光星仔礁、彈丸礁、皇路礁、光星礁、南通礁、榆亞暗沙、簸箕礁、北康暗沙、南康暗沙。
北康暗沙、南康暗沙、曾母暗沙都位於九段線內
1980年馬來西亞政府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馬來西亞政府認為,南沙群島位於馬來西亞的大陸架上,其主權符合1958年《日內瓦公約》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我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被馬來西亞劃入專屬經濟區內。
馬來西亞的南海利益:石油、航道、中國
作為東協的第二大油氣生產國兼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馬來西亞的大部分油氣資源來自南海。油氣產業構成馬來西亞政府年收入的1/3,而其中有多個油田和平台就位於中國的九段線內。
此外,南海是一條貿易、航運的重要通道,世界貿易總量的1/3從這裡通過。由此導致自由貿易、安全和海上交通線以及整體區域秩序對於馬來西亞一類的貿易和航海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大馬貿易相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超過150%,其中95%屬於海上貿易。
通行南海的貨船
另外,與中國維持強大的雙邊關係也是馬來西亞重大利益之一。目前,中國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兼東協以外最大的旅遊者來源地市場。這意味著,馬來西亞將與中國的關係放在國家的中心議題之中。
基於以上邏輯,馬來西亞始終強調所有的南海主權要求國必須和平解決爭議,避免武力,因此奉行一條務實的路線,被學者形容為「安全地玩」。
馬來西亞如何在南海「安全地玩」?
在外交方面,馬來西亞從2009年以來就試圖通過積極管控馬中雙邊關係,同時運用區域組織和機制確保利益的外交工作方式。一方面,馬來西亞嚴格控制南海上涉及中國的事件,同時期待與北京溝通。
馬方相信,刺激民族主義將限制政府的策略選項,並且損害雙邊關係。
馬來西亞學者埃利娜·努爾談到:這是政府刻意的政策,也是因為外交和國防課題在馬來西亞常常被視為精英課題,普通人並不關心這些高層戰略級問題。大馬政府對南海問題非常低調的原因是,媒體報道此事、民族主義情緒被煽動對外交關係沒有好處,因為原本不知道這一爭端的人們可能會因此而過於情緒化,以致不能好好了解。
另外,馬方也在私下與其他東協國家縮小分歧,並呼籲加速制定具有約束力的南海行為準則。
2015年8月,王毅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同馬來西亞外長阿尼法舉行會談。
在法律方面,馬來西亞謹慎選擇進行領土主張的方法,拒絕刺激中國。雖然美國和菲律賓一再勸說,馬來西亞仍然無意公開支持菲律賓提起的仲裁。
在主權爭議的背景下,中馬兩國在爭議水域的相遇就顯得非常微妙。
一方面,馬來西亞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存在,並推動與美國的情報合作,但同時又避免採取攻擊性舉動,馬來西亞還建立了旨在阻止升級的各種機制,包括在艦船接觸時,部署數量比中國少一艘,所謂「少一艘路線」。馬來西亞還繼續通過增加防務磋商和信心建設措施,改善與中國的安全關係。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對於爭端的管控一直處在良性的狀態。
2015年6月3日,據馬來西亞媒體婆羅洲郵報報道,中國海警船1123號在瓊台礁附近海域(南康暗沙和北康暗沙)與馬來西亞海軍與海事執法局艦機對峙。
馬來西亞方面拍攝的中國海警船1123號
今年2月13日,據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道,馬來西亞國防部部長希沙姆丁確認中國的一艘巡邏船停靠在沙撈越北部美裏海岸84海里的南康暗沙海域外,並稱「馬國尋求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南海局勢升溫,目前馬來西亞國內也出現了一些反對聲音。
馬來西亞在安全上秉持這一態度,一方面與馬來西亞海軍兵力不足有關,另一方面,馬來西亞也要面對諸如海盜、走私、綁架、恐怖主義、違法捕魚等問題,另外其鄰國印尼和菲律賓也常常進入爭議海域,實在是捉襟見肘。
總體來說,在這樣的政策基調下,馬來西亞得以悶聲發大財,與菲律賓形成了鮮明對比。南海部分產量最佳的石油地儲備位於馬來西亞沙巴州和沙撈越州離岸,屬於馬屬婆羅洲。
這些油氣板塊提供了馬來西亞政府收入的1/3。而且作為,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海洋經濟在大馬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實現「2020 宏願」國家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口石油的70%來自南沙海域。
馬來西亞油氣田分布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來西亞與國際石油公司合作,擴大自己的經濟利益。比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與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國際石油公司一起合作,在南海開採碳氫產品。2014年,這些公司組成的國際能源聯盟還獲得了重大勘探發現。
2011年,馬來西亞提出在爭端解決前通過成立特設機構實現共同開發、資源共享的建議。這也是其南海政策和平、務實和積極特點的具體體現。
此外,馬來西亞「悶聲發大財」還表現在,馬來西亞在和汶萊於2009年3月曾通過換文謀求解決其海洋和陸地邊境爭議。雙方最終同意在兩個地塊聯合開發石油和天然氣。2011年仍存在島嶼主權爭議的馬來西亞和印尼已經在2011年1月初就合作勘探靠近南沙群島的婆羅洲西海岸海域油氣的計劃達成共識,兩國運用雙方的經濟資源,進行互補互利的合作計劃。
這一模式是否會應用在中馬關係中,不得而知。
馬來西亞立場:南海問題引發的爭端不應超過外交範疇
作為東協的創始成員國之一,馬來西亞一直努力縮小與其他國家在南海問題的分歧,同時也希呼籲各國保持南海局勢穩定。
2009年,美國「重返」東南亞,馬來西亞等國對此表示歡迎,但在南海局勢日益緊張之後,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2011年6月,在南海各國頻繁舉行軍事演習以試圖鞏固各自在南海的權益之時,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哈米迪在東協國防部長會議上提出了解決南沙爭端的四條建議: 爭端國家需要加強雙邊會晤以尋求解決方法,避免發生無益於各方的軍事危機;舉辦多邊對話;進行聯合探測以開發南海海底的油氣資源;在需要的時候,涉及南沙爭端的東協成員國以股權參與的形式共同成立一家企業性質的特設機構。
馬來西亞認為,雖然南沙爭端是一個由主權聲索重疊引起的複雜問題,但由此引發的爭論或爭端都不應該超越外交的範疇,而應該以《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解決問題的依據,對話和協商則是最好的外交途徑。
這種現實的態度,不啻為一種政治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