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小船為何一挑就翻?中國還要適應大國的孤獨!

@ 2016-11-02

一個孤獨的過程,其實就是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國必然會成為大國強國,也必然學會適應孤獨。

第一軍情作者:徐壯志

經歷了30多年高速發展,國力軍力都日益強大的中國,在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後,周邊風波疊起:東海,日本突然把釣魚島爭端引發到一個更激烈的水平;南海,菲律賓等不斷興風作浪,直到鬧出了裁決風波。

在美國處心積慮的引導下,中國似乎正在被形容為一個「孤獨」的大國。

「中國確實是在崛起,但只是個孤獨的崛起中國家。」美國《時代》周刊如是說。

既然美國在孤立中國。那麼,中國必須設法打破孤立。但是,作為一個大國,中國還必須意識到,孤立需要打破,但大國必然是孤獨的。

金庸小說中境界最高者,莫過於獨孤求敗。聽聽這個名字,你就能感受到絕世高手必然的「寂寞如雪」——最智慧的人是孤獨的,最強大的人是孤獨的,最有權力的人是孤獨的……同樣,最有實力的大國也必然是孤獨的。

資料圖:美軍派出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海域。

中國為什麼越來越孤獨?

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說,按購買力衡量,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為什麼生意越做越大,這麼多錢卻沒有吸引來全世界友誼的小船呢?

不管怎麼說,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力軍力都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舉世矚目的程度了。

根據馬斯洛的理論,一個人富足以後,就會產生更高的需求層次。同樣的道理,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對國家安全和尊嚴的重視日益提高,正如同習近平所說的:「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所以,當美國重返亞太,增兵力,派航母,進行系列演習,陳大軍於亞太,挑動菲律賓在南海無禮取鬧,縱容日本在東海與中國對峙相爭,又準備把極具爭議的薩德部署到韓國……面對這一系列涉及到中國主權和安全的挑釁,中國當然不能退讓。

於是,美國又發動它所主導的另一支優勢力量:輿論,在地球村的「朋友圈」里掀起了「孤立中國」的風潮。

這像不像小孩子拉幫結派?

作為一個在地球上獨大了幾十年的霸主,美國習慣了按自己的意思為這個世界制定遊戲規則,也習慣了用規則或規則之外的武力來制約可能的競爭者。但一個有尊嚴的大國,不可能容忍自己總在它國制定的不公平的規則下開展遊戲。所以,中國的崛起,邏輯上必然有一天會觸及美國的規制紅線。因為美國的規則並不是普世的,它的公平民主的底褲下,是赤祼祼的美國利益。

作為地球村裡的霸主,美國在現實中擁有最大的「朋友圈」,它當然要利用這個「朋友圈」來孤立中國,制約中國。

從這個角度看,孤獨對於中國,也是發展途中的一道必然出現和必須跨越的障礙,是一種資格的認可。

資料圖:美國將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

孤獨的大國並不可恥

曾經的那些「窮朋友」們,如今許多都友情難續,有的甚至還與中國反目,成為制約中國的急先鋒。而美國所代表的西方大國「朋友圈」,對曾經的殖民地今日的崛起,除了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外,從現實利益出發,更有各種制約中國的動機。

中日關係,磕磕絆絆幾十年,隨著日本右翼勢力實際登台,面臨巨大挑戰。

中韓關係,被美國冷不丁拋出的一個薩德系統,澆得冷嗖嗖的。

中越關係,越南海關甚至下做到用污辱中國護照來顯示敵意了。

中菲關係,裁決鬧劇未終,南海爭端怎麼解決?

還有許多。不必一一細數。有人形容說,中國處在世界上環境最為複雜的一個地緣政治地區。

我們中國人最愛交朋友,可是,最愛交朋友的中國,遇上這麼多的敵意、排斥和懷疑,怎麼辦?

要明確兩點認識。第一,從國際環境來說,孤立是不好的,必須破。第二,從大國利益來看,孤獨是必然的,也必須接受。

先說第二。孤獨是大國的必然嗎?美國不是盟友多多嗎?

這樣想你就「圖樣」了。舉個例子,前陣子英國公布調查結果,說當年跟美國一起,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滅了伊拉克,結果過了13年後英國卻發現,伊拉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什麼意思?就是當年美國信誓旦旦地說有證據,拉了最親密的最信任自己的兄弟英國一起出兵滅了伊拉克,現在看來,完全是一場騙局。

這就非常尷尬了。

然而,面對英國的調查結論,美國的新聞發言人表示,那份調查太厚了,他們不會有時間去看的。

你看,美國和英國,從血緣上,是真正的血脈相連。政治經濟上,是國際上罕有的信任與依賴關係。美國依然分分鐘坑英國一把。

不用多說,瀕臨分崩的歐盟,最近已經快被美國玩垮了。雖然歐盟和美國被統稱為西方世界渾然難分,然而美元打垮歐元毫不留情。美國在北非中東一點火,歐洲就被難民潮搞得焦頭爛額了。

日本不用說,不管怎麼宣揚美日親善,都掩蓋不住它脖子上被美國牽著的那根繩。還有韓國。

乍一看,美國有的是盟友,但在美國人的眼中,所有的盟友,都是用來為它的利益服務的,不過它手中的棋子而已。它永遠不會把所有的底牌給盟友看。你說,美國是不是孤獨的?

小國有時候沒有選擇,只能依賴大國。而大國無可依賴。

資料圖:日本防衛大臣稻田朋美是「日本右翼」的「標杆人物」。

如何做一個「孤獨」而不「孤立」的大國

普通人不懂,往往把寂寞當孤獨。但,孤獨是一種境界。在國際政治生活圈子中,它其實是大國的專享品。小國是消受不起的——小國只能在不同權重的棋子角色間運籌掙扎,無足輕重或舉足輕重。

作為一個人口比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人口總和還多的國家,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要崛起,就必須學會孤獨,甚至習慣孤獨。

孤獨並不意味著孤立。

近年來,中國已經漸漸顯出接受孤獨、勇於孤獨的風範了,不管你眾口嘵嘵,我堅持一定之規不動搖。近之不遜,就教訓它;遠之則怨,則安撫它。

但是,我們的民間輿論風頭,似乎還難以接受孤獨。

爭端一起,就視彼為敵,蜂起言戰,不共戴天。得一言力挺,立即友朋視之,酒勁上頭就不分你我。這些,與大國的孤獨境界,還差著一截兒。

大國的孤獨,說的是這事是由我定的,你要與我為敵,但是不是真做敵人,得由我來看看情況,是不是符合我一個大國的利益。你圍著我送花,我也不稀罕,做不做朋友,我也要自己思量決定。總之,在大國眼中,棋手只會在贏棋所必要的時候吃子。

所以,日本一跳,網上就群哄發飛彈。如果別人一點就著,中國還是有自己思想和戰略的大國嗎?

俄羅斯一挺,網上又高呼,大喊中俄結盟,世界戰慄。讓全世界害怕一下就崛起了嗎?

是的,中國與俄羅斯,彼此都要需要。但同時也必須要清醒地意識到,俄羅斯也是一個大國,是一個曾經與美國對弈的棋手——雖然不幸輸了大局,但目前它依然是一個棋手。運籌棋子已然不是易事,利用棋手,一個長期以來贏慣了你的狠辣棋手,自然風險和難度更高。

打破孤立,有許多途徑和辦法。比如,英國在欣克利角核電廠的兩難境地。兩難就說明,它需要來自中國的投資。

在全世界,類似欣克利角這樣的事例不少。國家畢竟不是無知覺的棋子。再小的國家,利益都有多元性。需要的是耐心,和耐心基礎上的努力。最初,中國產品質量也曾飽受詬病,然而中國產品最終行銷全世界。世界能接受中國製造,也能接受中國投資、中國控股。同樣,也能接受中國成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之一。只要我們配得上,做得好。

先要接受成為大國的孤獨。然後,學會以棋手的心態和視角,來打破孤立,推動制定有利於己的規則環境——也只有到那時,中國才更有機會營造大同和諧的世界。

一個孤獨的過程,其實就是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國必然會成為大國強國,也必然學會適應孤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