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家族,祖孫多為官員,800年興盛不衰,至今仍受愛戴

@ 2016-11-02

中國有句老古話"富不過三代",但歷史上有一個名人之後足足興旺了八百年,他就是范仲淹。范公的樂善好施和為政清廉毫無保留的遺傳給了他的兒子們,子孫後代中為官者也不在少數,所以有一個說法:世人若想後代子孫昌綿久遠,當學范公積善造福之方。

正是這樣一個清正廉潔的典範,因為他經歷過貧寒的歲月。那時候他到一個寺院求學,寒冬時他把稀飯盛在碗里並放在室外讓它結成冰,然後將一碗稀飯劃成四個格子,並規定自己每餐只能吃其中的一格。"窮則致富",他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中了舉人做了官,文官做到宰相、武官坐到元帥,做到如此高的職位自然收入也不會少,而范仲淹生活依然過得很清聘,因為他賺到的所有錢都拿來興辦義學、義田,為國家培養人才,有三百多戶人家的清貧子弟是靠著他的俸祿生存下來的,到死他連喪葬費都不夠。

他在寺院求學時還發生過一個小故事:一天夜裡范仲淹正在月下苦讀,寺中長老見他沒吃飯就拿出一塊麵餅靜靜放在桌上走了,范仲俺估計已經一心扎入書海壓根沒注意到,忽然他聽到耳旁傳來一陣陣"吱吱」的叫聲,才發現不知道從哪鑽出來的一隻老鼠竟叼起他的麵餅就跑,他覺得好奇,一路跟隨老鼠到一棵紫荊樹下的一個老鼠洞,一時興起他拿起鐵鍬去挖老鼠洞,黃土下有一塊石板,他搬開石板,結果眼前發生驚人的一幕——石板下竟然全是燦燦的金元寶!換作是誰看見這個不心動?而且他是孤身一人,加上家裡很貧窮,但他只是看了看就把石板和黃土重新埋上,將這個秘密埋藏在心中,待他為官也沒有說出。

幾十年後的一天,他年輕時求學的寺院醴泉寺不幸被大火燒毀,寺院長老派人求助范仲淹,他突然想起當年的那些元寶,寫了一張紙條叫來人交給長老,紙條上寫著: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

他常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人不免會問,我們不都是秉持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嗎,范仲淹這樣做對子孫後代有什麼好處?既然范公能名垂千史那就自然有他不同於常人的品性,正是他的榜樣力量促使他的四個兒子個個都做上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個個都道德崇高,舍財救濟眾人。

到了他的曾孫輩,甚至出過也七十多位做到部長級以上的官員,延續至今仍有范家後代,經久不衰,依然流傳著他們的始祖興辦義田、義學的傳統,極受世人的愛戴。范仲淹一生都秉持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行義,就像司馬光的態度:「積書於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那還「不如積陰德於冥冥當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這也是范公後代能延續千年的道理。

據說他有一次在蘇州買了一處住宅,被一位風水先生誇獎說"此屋風水極好,後代必出大官"。聽聞,范仲淹立刻把宅子捐出來改作學堂。因為在他看來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孫都能出人頭地,比起一家獨自享福,豈不更好?有這樣的祖先做了榜樣,後人又怎麼可能無才無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