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輸尿管結石,痛起來要人命,但是要到大醫院看診治療,通常要等三到五天,不過在高雄有位仁醫,願意24小時為病患服務,只要有需要就可以緊急幫結石患者治療,曾深夜或假日緊急治療客運司機、機師等,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患者。
因為他說,「結石疼痛僅次於生產痛」,甚至有患者痛到在地上打滾,但即使急診,通常也僅先止痛,治療得另安排門診做檢查,所以決定24小時幫大家服務,不過醫勞盟擔憂,醫師會有過勞的問題!
輕忽不得的『腎結石』
【彰醫訊】發現腎結石應儘速治療,可避免嚴重的合併症。腎結石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0%,50%的人在5~7年內會再度復發,夏季因氣溫高,排汗量增加,尿量相對減少,濃度提高,容易使尿液形成結晶,就是俗稱的腎結石。
埔心鄉一名55歲賴女士,務農為生,有高血壓、糖尿病疾病13年,去年接受免費成人健康檢查,腎功能指數報告異常,由部立彰化醫院腎臟內科安排超音檢查,發現賴女士右側腎臟有鹿角型結石,左側多處腎結石,轉由泌尿科進一步治療。
部立彰化醫院泌尿科周欣霈主任說,賴女士右側完全性鹿角型結石約12 × 6.6公分,尿液常規檢查已經出現泌尿道感染情形,以抗生素(Ciproxin)先行治療,並安排氣球擴張式經皮腎造口截石手術,取出鹿角型結石,手術後6天辦理出院,門診追蹤。
周欣霈主任進一步指出,賴女士在左側多處結石,建議以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但因沒有明顯的疼痛感,未接受醫師建議治療。今年2月賴女士再回診,有發高燒,畏寒,左腰劇烈酸痛情形,以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左側已經有急性腎盂腎炎、左側上段輸尿管結石(0.7x1.2cm)合併嚴重腎水腫,因高血鉀症,代謝性酸中毒緊急住院治療,以抗生素(Tienam)治療敗血症,安排左側經皮穿刺腎造口引流術讓腎臟減壓穩定後,再以輸尿管內視鏡碎石手術治療,7天恢復良好出院,以門診追蹤即可。
周欣霈主任提醒,結石未即時治療會有嚴重的併發症後果,如結石導致輸尿管堵塞,將造成腎臟積水;繼發性的感染有畏冷顫抖、發高燒、全身虛弱症狀、菌血症或敗血性休克,若未及時處理,病況持續進展,甚至有死亡的危險;結石合併雙側尿路阻塞或嚴重感染,可能出現腎功能不全;迷信偏方或吃草藥,結石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變大,發生阻塞,甚至引發急性腎盂腎炎,千萬不可輕忽。
周欣霈主任表示,腎結石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0%,50%的人在5~7年內會再度復發,男性發生率比女性多出4倍,好發年齡在30-50歲,兒童跟老人比較少發生。夏季因為氣溫高,排汗量增加,尿量相對就減少,濃度會提高,就會使尿液容易形成結晶。提醒高溫環境工作者,如勞動工作、外務員、司機、鋼鐵工人,有結石家族史,長期解尿解不乾淨的人,是結石的危險群。
腎結石通常是沒症狀的,所以常常被忽略,日積月累,當結石掉入輸尿管時,就會出現症狀,腰痛、下腹痛,疼痛常會延展到腹股溝或股內側,女性則會延展到陰唇;臉色蒼白、盜汗、噁心、嘔吐、腹脹便秘、排尿痛、解尿困難、頻尿、尿量減少、血尿等症狀。
手術治療方式有,輸尿管鏡碎石術或膀胱鏡碎石術、體外震波碎石、經皮腎造口截石手術、氣球擴張式經皮腎造口截石手術及腎盂輸尿管截石術。
預防結石,可以增加飲水量,降低尿液的濃度防止尿液濃縮結晶體沉澱,不要有憋尿情形,減少食用高蛋白食物、減少草酸的吸收、適量的鈣質攝取,作適當運動,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每三~六個月定期做追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