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死刑判決!慢慢剝奪犯人存在感
日本在死刑制度的本質上,更加偏向發展中國家的執行政策。(圖/獵奇網)
儘管死刑是社會上備受爭議的命題,但日本在死刑制度的本質上,卻更加偏向於發展中國家的執行政策。在美國,死刑執行是公開的,並常常伴以反對死刑的遊行和支持死刑的示威,甚至進行死刑過程的電視直播。儘管這種激進和公開的表達,至今看來仍稍顯荒謬,但美國公開、完善的公言體系,卻秉承了已開發國家的一貫律法作風。
在死刑主張上,日本卻鮮見的「語意模糊」、「含混不清」。(圖/獵奇網)
儘管日本的法律師承德系律法,但在死刑主張上,日本卻鮮見的「語意模糊」、「含混不清」。表面上,社會中關於死刑存廢問題的爭論,從二戰前延續至今,一直沒有停止,但實際上,正如一位日本前任法務大臣曾經指出的那樣,在日本這樣的國家中,死刑「壓根就不是一個社會問題」。
死刑犯的監獄示意圖。(圖/獵奇網)
1、日本的死囚直到處決前一小時左右,才會被告知自己的行刑時間。
20世紀70年代,一名死囚在接到絞死通知的第二天自殺身亡,促使日本法務省進一步強化對死刑的控制。死刑的支持者們,將這種當天告知行刑的政策稱為「突然襲擊」,這種隨時命懸一線的心理懲罰,使日本死刑犯面對巨大的心理煎熬。
2、死刑犯的親屬只能在事後得知處決消息,並被要求在24小時內收屍。
而在這之前,被害人家屬無法得知任何有關犯人處決的信息。
3、辯護律師不會得知自己的當事人被處決的消息。
4、日本民眾事先不會被告知死刑犯被處決的消息。
這將反對處決的社會聲浪降至最低,且限制了人們對死刑的討論。
日本死囚直到處決前一小時,才會被告知行刑時間。(圖/獵奇網)
5、在許多情況下,處決小組事先也不會得知將要行刑的命令。
授權機關會在提前一天將行刑信息告知行刑人,行刑人不得拒絕,且不得告知他人。
6、死囚處決後,政府會向通訊社發布「死囚被處決」通知。
通知中不會透露發布機構名稱和死刑犯的姓名,甚至,這種聲明也是自1999年才開始實行,在此之前,除了上文所表述的可以在行刑後得知消息的死刑犯的家屬和律師外,無人獲知囚犯的存亡。
7、在下達死刑判決與實際處決的時期內,國家就通過嚴格限制,使死囚「從社會上消失」。
無法參與社交活動,只能與近親屬或辯護律師進行短暫的、透明的接觸。國家宣稱這種隔離政策,可以使死囚「心神安定」而「從容就死」,而事實上,一切行為都為了儘可能的降低社會關注度,以便順利的完成處決。
8、任何私人不得參與行刑。
除了一名檢察官、一名檢察事務官、所在監獄典獄長和行刑處決小組外,不得有其他人圍觀行刑
日本絞刑---示意圖。(圖/獵奇網)
日本的死刑制度為何如此「不見光」?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二戰對日本社會的重要影響,日本歷經二戰慘敗,造成了民眾對「為國家而殺人」的反感情緒,這卻與「忠於使命,忠於天皇」的民族信仰背道而馳,因此,遮遮掩掩的死刑制度,是日本政府維繫政權穩定的關鍵一環。在日本,關於死刑的存廢問題,更像是高層與高層間的博弈:
東京拘留所內的死刑刑場。(圖/獵奇網)
1、死刑命令的簽署:
日本法務相擁有廣泛而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權,死刑是否執行,全憑其一人之命。在安倍內閣上台前,日本就曾因為法務相信奉佛教,反對執行死刑,對簽字多有牴觸,而致使其掌權時期內,日本死刑行刑數量銳減。
2、漫長的牢獄等待:
日本的死刑犯在被處決前,一般需在牢房中度過5~10年的時間,甚至長達30年。
日本死刑刑場示意圖。(圖/獵奇網)
3、惡劣的牢獄條件:
如同前文所說,一旦下達死刑判決,日本政府就會以使其「從社會上慢慢消失」的姿態,剝奪死囚的存在感。沒有社交;沒有隱私;除睡眠外不得躺下;只可坐在固定位置,不得依靠牆壁;只許做簡單工作;僅以囚號相稱等等。對於日本來說,死刑,似乎是一道難以邁過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