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少數政客煽動抵制中國貨,中方回應:受損的是印度自己

@ 2016-10-29

近期,印度社交媒體有極少數人宣布抵制中國商品,參與者包括一些高層政客。

據印度《經濟時報》10月26日報道稱,印度全國貿易商聯合會當日表示,在抵制「中國製造」的呼聲在社交媒體傳播後,印度有零售商不願再囤積更多中國貨,並抱怨今年「排燈節」對於中國產品的零售需求同比下降45%。

對此,26日,中國駐印度使館新聞發言人謝立艷參贊回應表示,此舉對中國的出口不會造成多大影響。在沒有合適替代品的情況下,中國商品的滯銷、積壓,受損的終究是印度商人和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他說,同時,中國更為關注的是,印度部分勢力鼓動抵制中國商品,會影響中國企業到印度來投資,衝擊中印合作。

抵制者認為「中國偏袒巴基斯坦」

印度媒體報道稱,印度執政黨人民黨秘書長凱拉什·維亞瓦吉亞10月3日在社交網站推特上發表言論稱: 「無論中國商品多便宜,國家安全和聲譽才是最重要的利益。」聯合人民黨的沙拉德·亞達夫次日在推特上響應稱:「我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已經失衡。」

據邏輯印度網近期的一篇文章分析,造成印度國內出現抵制中國貨現象的原因,是受到媒體影響的一部分印度民眾認為在近期與巴基斯坦的一系列衝突中,中國「偏袒」巴基斯坦,加之在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等問題上的不同觀點,引發了印方的不滿。近期正值印度重要傳統節日「排燈節」,因此,有政治勢力藉助社交媒體掀起抵制中國商品的浪潮作為抗議的方式。

印度全國貿易商聯合會也承認,抵制中國貨目前並不會影響到中國,因為通常情況下每季度的貨物提前兩到三個月就已進口。但若抵制運動繼續下去,中國將在即將到來的聖誕節和新年購物季,遭受貿易損失。

報道稱,受到需求量減少衝擊的中國產品包括鞭炮、燈泡、廚房用具、玩具、禮品、電氣配件、電子產品、消費品、家居裝飾品等。

印度有機構不看好「抵制」

不過,印度媒體報道稱,目前,印度國內雖然已經出現部分中國商品庫存積壓的現象,這反而使印度貿易商蒙受損失。

作為呼應,數據提供機構「印度消費」近期的分析報告也得出結論稱,印度此舉很可能失敗。在製造業方面,印度仍難以與中國競爭。中印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的29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015年的716億美元,15年間增長了24倍。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而中國對印度的出口只占中國對外出口總值的2%。

對於這一點,印度駐華機構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

同樣於10月26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印合作論壇上,印度駐上海總領事古光明指出,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評級、人口優勢和經商容易度,都給中國投資者創造良好機遇。

古強調,要著眼中印的互補性和各自的優勢協同增效,不要受政治分歧的影響而失去創造雙贏的機會。

論壇上,印度工業聯合會貿易政策部前部長T. S. Vishwanath介紹,印度政府正在實施戰略性規劃「印度製造」,將印度轉變成一個全球設計和製造中心。這一戰略的主要舉措包括促進投資和創新、保護智慧財產權和建立一流的製造業基礎設施等。「(希望)印度可以獲得像中國這樣程度的經濟發展」,Vishwanath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