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創世界紀錄!一條「巨龍」穿越荒漠無人區!

@ 2016-10-29

2016年9月25日,全長930公里的京新高速臨白段全線貫通。京新高速公路位於內蒙古西部,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長的高速公路。

而聯通臨河與白疙瘩的臨白段,更是亞洲最大的單體公路交通工程。16個月的時間裡,3萬多名建設工人就在無水、無電、荒無人煙的「三無」環境下,建成了我國最高等級的高速公路。

施工的需水量達100萬噸 茫茫荒漠中如何尋找水源?

24歲的桂武松是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五項目部的質量安全員,今天他的工作特別繁忙,在施工現場跑前跑後,一刻不停。

9月25日京新高速臨白段主線全線貫通,主線工程接近尾聲。桂武松隨時會接到一紙調令,調到其它的工程項目中去,桂武松對京新高速的依戀變得越來越強烈。

中國中鐵京新高速臨白段第五項目部質量安全員 桂武松:我現在每一天都很珍惜,我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雖然說現在比較冷了,我每天吃完飯之後,我就是從項目部後面,一直走到我們高速路,在那塊也是散步吧,也是走一走,看一看,看一眼少一眼。

而一年多前,桂武松卻是每天都想逃離。

桂武松:就是想走,也不要什麼工作了,也不要工資了,這個工資我也不要了。

桂武松所在的中鐵京新高速第五項目部施工管段全長42.5公里,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境內的無人戈壁灘區域,地處臨白段中部腹地,是全線最缺水、自然環境最惡劣的標段。方圓千里的管段境內只生活著三戶牧民和少數的駱駝。

2015年3月,武松來到京新項目部時,當地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沒下過雨。項目部初創階段,不僅是修路沒有水,甚至連生活用水都非常緊張。條件最艱苦的時候,項目部職工的生活用水全靠運水車從一百公里以外拉過來,而且要實行配給制,每人一次只能領到小半桶水,還得用上好幾天。

桂武松:去年的3月21號到項目部的,然後到了4月底的時候,沒有洗過一次澡,也沒有洗過一次頭髮,然後當時就特別難受。

相比職工的生活用水,施工的需水量更大,達到100萬噸。但由於多個項目部施工管段地處戈壁深處,距離水源遠,買水運水成本非常高。為了保證建設用水,各項目部想盡了辦法在荒漠無人區尋找水源。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三項目部副經理 李海峰:我有辦法從谷歌地球的衛星地圖上,看咱們當地,我們這個項目所在的位置,這個地表植被比較多的地方,還有地勢比較低洼的地方,可能雨水地表水會聚集起來,然後我們就從谷歌地圖上找到這樣的位置……找到這樣的地方以後,我們就用人工挖探的方式挖下去。

李海峰和隊友們在戈壁灘上挖了好幾百個坑。他們一早出發,找到天黑,扛著鐵鍬走上十幾里地。戈壁灘上沒有地表,非常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水源的時候,隊員們就要被迫和荒漠上的駱駝「搶水」。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三項目部黨工委書記 王繼河:跟著駱駝走,這也是我們當時找水的一種方法,跟著駱駝走,到那快一看有水,有時候我們去過幾次,奔波了幾十里地,到那一看,就是一個小水坑。

一邊是路基填築工程、混凝土工程在進行,一邊是不斷尋找水源。2015年春夏季,第三項目部終於找到了水源,每天可以提供五百到八百立方米的施工用水,供給了工程總需水量的70%以上。

現在主線工程已經結束,工程取水量減少,項目部挖的這一條飲水溝和集水坑,已經成為這一片戈壁灘上的一道風景線。

李海峰:相當於在這麼乾旱貧瘠的戈壁灘上,我們人工修築了這麼一條河流引過水,然後我們的集水坑現在已經成為當地牧民放牧駱駝的一個飲水點,也是解決了這個牧民的大牲畜飲水問題,也是給當地提供了一些幫助。

而剩下的30%施工用水則還是需要遠途拉水。綜合算下來,成本高達一立方米60塊錢,比起其他地方10塊錢一立方米的工業用水成本高出了5倍。

除了李海峰所在的第三項目部管段,位於戈壁更深處的其它項目部的水源問題依然是個大難題。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五項目部經理 謝秉軍:最後我們也是請了一些當地的打井有經驗的打井隊,然後也諮詢他,一跟他們說,我們現在是在哪個地段的話,人家告訴,你打井可以,但是我保證不了把你給你打出來……我們試探性的打過一口井,我們已經是打了380米,最後沒打出來水,最後我們感覺實在是有點失望,或者是感覺很絕望的。

缺水曾經讓謝秉軍一籌莫展。90%的施工用水最後都靠從100多公里以外的水源地拉水來供給。買水運水的成本高達100塊錢一立方米。

沙塵暴颳得越大!施工人員流失的越嚴重

對京新工程的建設者來說,很多人是來到阿拉善才真正見識到沙塵暴的威力。

中國中鐵京新高速臨白段第五項目部 質量安全員 桂武松:4月中旬有一次刮沙塵暴特別特別大,這是我有生以來就是見過最大的一次沙塵暴……遠處看的話整個就是黃沙漫天,你和我站在一塊,距離一米我可能都看不清你的面容。

桂武松在施工管段的第一份工作是----測量。每天桂武松和同事們都要扛著幾十斤重的設備在戈壁灘上行走十幾公里進行測量。

桂武松:當時把儀器架好準備測量工作了,老遠就看見遠方起沙塵暴了,當時是黃沙比較瀰漫,當時就是心裡特別的恐懼……放眼望去戈壁灘沒有地方讓你躲的,當時我們就趕緊把儀器收一收,當時儀器也是比較貴的,儀器收了就抱在懷裡不動等著沙塵暴過來。

年輕的測量隊員們只能蹲在地上,背對沙塵暴,把頭埋在膝蓋里,緊緊靠在一起。黃沙打在身上特別疼,隊員們戴著防身口罩都不管用,沙子還是會從縫隙鑽到衣服、褲子裡。

不僅是安全問題,沙塵暴颳得越大,施工人員流失的越嚴重。各個項目部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千方百計把人員留住。

今年三月份,沙塵暴最嚴重的時候,第五項目部一個附屬組主一周內進了110人農民工,但是不超過半個月,這110人全部都都走了。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五項目部黨工委書記 何明江:還是以人為本,搞好福利這方面的工作。爭取打造像家一樣的概念,以感情留人。

京新高速取土場,工人們正在進行「悶料」作業。

建築高速公路,路基填築工程耗水量最大,過去的做法比較簡單,直接從取料廠取土鋪到路基上,撒一些水,用碾壓機碾壓就可以了。可是沙漠戈壁靠水車拉回來的水非常金貴,撒水的方法就不合適了。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五項目部經理 謝秉軍:現在我們目前看這個土,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含水量的……作為我們路基填料的話,想要達到最佳的含水量的話,要達到8%的含水量。

經過反覆實驗嘗試,工程隊創新性地發明了一種叫做「悶料」的工藝。就是在取料場,把土挖成幾條溝,然後頭一天晚上把水放進溝里,讓水充分滲入到土壤裡面去。第二天再用挖機進行取土,相當於用水和土壤進行了攪拌。

看似簡單的「悶料」工藝,效果卻非常明顯。

謝秉軍:我們至少要節約30%左右的一個水量,就是對我們整個施工成本的話,也是會有所降低,包括質量也有所保障。

由於大大節省了水資源,創新的「悶料」工藝在京新高速臨白段全線採用和推廣。

治沙靠啥新技巧?黑色沙袋暗藏玄機

在水的問題初步解決後,又一個難題出現了。京新高速臨白段不僅穿越數百公里的戈壁無人區,部分路段還穿越了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而那裡,有上百公里的移動沙丘。

當地的沙土較細且流動性強,年平均移動速度約有18米,如果不固定住移動沙丘,流沙很容易覆蓋公路。

而解決這個難題的,竟然是一個個兩米長、20公分寬的填充式黑色沙袋。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一項目部總工程師 王大偉:這個沙子人工裝之後,我們擺放到這個區域,沙袋是需要疊放到一起的,就是這個有個交叉,起到一個固定作用。

施工工人將裝滿沙子的沙袋依次擺放到公路兩側,呈田字形交叉疊放。形成了一個個一平方米的小方格,連成一片。看似簡單的黑色沙袋實際上暗藏玄機。

王大偉:我們有三公分的穗子要把這個絲抽掉,這個穗子對這個風也是起到一個擾動作用,風進來之後在這個小範圍之內就產生漩渦,最後對這個土的固定,對土壤的改善效果比較明顯。

原來沙袋在設計上是有鰭沙袋,編織袋邊沿都會留出來三公分長的穗子。別小瞧了這些穗子,這樣的設計不但能減緩風速,還能把吹起的沙留在框格內,起到固沙作用。據介紹,這些沙袋採用耐寒耐曬的材質,至少可以保持20年。此外,根據風向,不同路段不同方向鋪設的沙帶的寬度都有精確的設計。

王大偉還告訴記者,沙袋不僅可以阻止移動沙丘,還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環境,恢復沙漠中的植被,環保效應巨大。

除了在公路兩側鋪設沙袋固沙,工程隊還在沙袋外圍設置了高立式沙障和阻沙堤,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構成了一個整體的防沙系統,將流動沙丘阻隔在外。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總經理 孫玉國:我們在中鐵這一段,先後採取了將近20餘新的工藝,這些小的工藝都研究了幾十次,最後才適合了這個地方的一些特點,對於保障這個項目的工期,保證工程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荒漠無人區里的嘆息:我們虧欠家人太多…

在僅僅16個月的有效工期內,在荒漠無人區里建起了一條沙漠巨龍。然而,工程隊隊員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卻是:我們虧欠家人太多了。

29歲的張寧是京新高速工程的資料員,今年4月她和同在工程隊的丈夫生下了女兒妞妞,被大家叫做「京新寶寶」。由於工作的需要,襁褓中的嬰兒還未滿3個月,張寧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24歲的趙國棟是京新高速工程的物資管理員,由於工作任務艱巨,母親生病也不能回家,急得在戈壁上嚎啕大哭,最後他在母親的病房裡堅持做完了自己的工作。

謝秉軍是京新工程的項目經理,2015年工程推進最艱難的時候,小女兒出生,他留妻子在家獨自一人面對。為了主線順利貫通,送兒子上中學的許諾也沒有實現。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五項目部物質管理員 趙國棟:在小學近6年來的話我從來沒有去過學校,也沒有參加過家長會……所以孩子有的時候在說爸你能不能找個時間回來一趟,你在我們學校的門口接我一次放學,讓我同學知道我爸爸長啥樣……對家人對孩子虧欠太多。

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總經理 孫玉國:能在這麼艱苦的環境里,與這麼多的,最多的時候八千的人並肩戰鬥,創造了建設了一項世界超級工程,是我一輩子的驕傲和榮耀。

半小時觀察:百年夢想終成現實

早在一百年前,孫中山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要建設「東起北平(北京)、經阿拉善,西至迪化(烏魯木齊)的第二條進疆大通道」的規劃與夢想。然而由於連年戰亂、國力不濟等原因,一直未能實施。京新高速的建設,讓百年夢想終成現實。

新建的京新高速將使北京通往新疆的行車裡程縮短1300公里。京新高速公路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一環,它如同一條玉帶,構聯起北京和西部遼闊的疆域,經濟的互補交融,人財物的快捷移動,將使這兩個區域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進而進一步推動整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