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新加坡人講述在朝鮮的親身感受:根本不像傳說那樣落後

@ 2016-10-27

導讀:

朝鮮已試射了8次、共24枚飛彈,但只有一次成功。

除了飛彈,核武、人權、饑荒、獨裁、叛逃、處決……幾乎就是外界所認識的朝鮮。

聯合國因朝鮮的頻頻「違規」而加以譴責,並通過各種制裁手段,意圖迫使朝鮮屈服。

然而

朝鮮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

朝鮮人過著怎麼的生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23日刊文報道,四名長期在朝鮮工作的新加坡人,包括攝影師、建築師、餐飲業者、招商專家,為眾人掀開鐵幕,展示另人驚訝的朝鮮。

新加坡攝影師潘君瀚是第一個坐上輕型飛機航拍平壤的外國人,他說乘坐輕型飛機是很受當地人歡迎的活動,他要排上一小時才有機會升空。(潘君瀚攝影)

潘君瀚(40歲,攝影師)

三年訪朝鮮15次 看見它的好

看到潘君瀚拍攝的朝鮮照片,你應該會很驚訝他如何在那裡到處走動,拍到那麼多普通遊客無法看見的景觀,甚至還能坐上小型飛機從高空拍攝首都平壤的城市美景。很多人難免會問:「這是真的嗎?」「朝鮮竟然那麼美?」

這一切要從2013年說起。那一年,擅長360度錄像的潘君瀚對神秘的朝鮮產生興趣,希望能公開地拍攝朝鮮人的日常生活。他毛遂自薦,向各國的朝鮮大使館提交了過去的攝影作品,最後獲得朝鮮駐新加坡大使館的青睞,允許他展開攝影計劃。那年至今的短短三年內,在幾家外國旅行社贊助下,他已到訪朝鮮15次,從南到北,鄉村到城市,也創下兩個第一——第一個在朝鮮進行360度錄像的攝影師第一個乘小型飛機航拍平壤的外國人回國後,他把這些旅遊照片和影像上載到自己的「DPRK360」網站和面簿,讓全世界免費欣賞。

談到在朝鮮最難忘的經歷,潘君瀚笑說有太多美好回憶,若要講一個,他指朝鮮的飲食文化與韓國很不一樣,風味獨特:「我吃過汽油煮蛤蜊,當地人把汽油直接淋在蛤蜊上然後點火,火滅後就可以享用,沒有添加任何調味料,全天然的味道,沒有汽油味。另一個例子是,你可以在打靶場內用氣槍射雞,射中的話,廚師就會用那隻雞煮人參雞。」

很多新加坡人對朝鮮的印象相當刻板——危險、備戰、政府製造假象給外國人看。潘君瀚則認為朝鮮人待客有禮,犯罪率低,大家都儘量過正常生活,絲毫感覺不出備戰氛圍。

「如果我看到的每樣東西都是政府製造的假象,那就說明我一定是很重要的人,須要那樣勞師動眾。那也表示朝鮮政府的統籌能力比任何西方國家還厲害,果真如此倒不如把精力都用在軍事發展上。我很難跟你解釋朝鮮的現狀,你必須親自去看看。」潘君瀚強調,他沒收朝鮮政府任何酬勞,也不設政治立場,所有攝影作品純粹是想展示朝鮮人的日常生活,讓大家能看到該國的另一面。

他坦承曾經幫助一名女「脫北者」(逃離朝鮮的人)與她在平壤的女兒取得視頻聯絡,不過後來由於抨擊聲浪太大,而被迫終止計劃。他解釋:「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理解這對母女的心情,只是想幫助完成她們的夢想,但這項計劃後來演變成政治議題,很多人指責我在幫朝鮮政府宣傳,我因此決定放棄。提到朝鮮,大家就自動想到它的壞,不過,我卻看見它的好。」那朝鮮的好是什麼?潘君瀚低頭想了想說,當地生活還沒那麼物質化:「由於沒有太多廣告,朝鮮人對品牌沒有強烈的認知,消費文化不強,他們購物注重的是該物品能用多久。世上很多地方已經不是這樣。

潘君瀚希望能幫朝鮮融入國際社會,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貿易和投資,他認為制裁只會讓普通百姓受苦。「西方媒體對朝鮮的報道總是偏向負面,讓我們忘記朝鮮人也是人,他們是世上最被誤解的國家,我希望能繼續通過我的作品,讓其他人更了解他們,因為只有通過真正了解才能帶來和平。」

蔡優進(31歲,建築師,「朝鮮交流」設計項目統籌)

民眾住得不錯建築風格待加強

八年前的一趟朝鮮之旅開啟了建築師蔡優進與這神秘共產國家的關係。他說:「我在華初修讀歷史時,讀過共產和資本主義之爭。後來赴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留學時,對社會主義建築風格產生興趣,所以決定到朝鮮旅遊看一看。」那趟旅行引起蔡優進對朝鮮更大的興趣,想更深入了解這個封閉的國家。2010年,他的高中同學成立非盈利組織「朝鮮交流」(Choson Exchange),邀請他加入,成為設計項目統籌。該組織致力於帶領志願工作者進入朝鮮,主要為當地年齡介於20至40歲的人提供經商、金融、經濟和法律等方面的培訓課程。此外,也為當地年輕人安排到國外實習的機會。

蔡優進目前在本地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也是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的客座助理教授。至今,他已到訪朝鮮六次,最近幾次負責籌劃英國建築聯盟學院與平壤建築大學的交流培訓計劃。他發現平壤這幾年的市容有很大變化,不少新建築冒起,設計也摒棄早期的蘇聯風格,趨向多樣和個性化

平壤的公共住屋外觀看起來就像新加坡的政府組屋,這是外人較少看到的朝鮮。(蔡優進提供照片)

當地建築師想建造比較鮮艷、更獨特的建築物,然而它也必須體現社會的集體意識,這是一個矛盾,我覺得他們還在探討適合的建築風格例如,平壤中央動物園有一個爬行動物館,內部屋頂設計結合鋼條與玻璃,現代感與其他城市的生物園類似,然而它的外觀卻設計成一隻烏龜,直接帶出爬行動物館的主題,這儼然是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

平壤中央動物園的爬行動物館,外觀設計是80年代的風格。(蔡優進提供照片)

外國媒體不時報道,朝鮮民眾的居住環境條件很差,蔡優進通過交流計劃發現這些報道並屬實。他曾到訪平壤人的住家,發現規劃和設計類似新加坡的政府組屋,素質並不差。「他們的建築可能面對一些隔熱、防水問題,不過簡單的居住空間相當充裕,有廁所、睡房、客廳等。周圍環境也不錯,道路清潔整齊,有腳踏車道等,跟世界其他城市大同小異。」另個有趣的觀察是平壤的「百貨小店」。原來平壤到處可見這些小店,面積雖然只有兩間四房式組屋那麼大,但貨品琳琅滿目,有衣服、家電,甚至是太陽能板等。

蔡優進認為朝鮮人跟其他國家的人無異都想從工作中得到樂趣,也追求升職加薪,希望獲得認可。「很多人覺得朝鮮人很死板,沒有自己的思想。其實他們尊敬國家領導人,也有自己的意見,英語不錯,能進行深入的學術討論。他們對政治議題不太感興趣,只希望能通過交流汲取知識,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蔡優進說朝鮮問題很複雜,除了政治層面,也有平民百姓的另一面。「政治局勢當然會影響交流計劃,不過這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我覺得與朝鮮接觸能起正面作用,希望有一天那裡的建築師能走出來,與世界各地建築師合作。我比較像人類學家,只想多了解朝鮮社會,不會戴任何有色眼鏡。」

李偉明(43歲,仁德亞洲總裁)

朝鮮人做生意講信用

李偉明可說是一個「朝鮮通」,早在1996年就到朝鮮工作,當時他是一家本地企業的業務代表,每年得到朝鮮洽談生意。2014年,他決定離開老東家,自己出來創立仁德亞洲(Jentech Asia),專門帶領東南亞和歐洲公司參加平壤國際商品展覽會。

平壤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舉行為期4天的國際商品展,展出貨品琳琅滿目,包括電腦、家電、美容保健品等,任何人都可以買票進場,每次吸引約三萬人。剛在上個月舉行的秋季商品展,李偉明就從東南亞帶領了30人的商隊參展。

他說:「很多公司對朝鮮有興趣,卻不知道如何接洽。由於朝鮮管制信息,所以外人不可能直接與朝鮮商人聯絡,反之亦然,因此國際商品展就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展覽不只針對當地企業,也直接面向普通消費者,是測試市場的好機會。」李偉明透露,目前有超過20家新加坡公司和朝鮮有生意往來,一些是知名的本地品牌,例如超級咖啡、貓頭鷹咖啡等。不過由於朝鮮受到國際制裁,很多企業雖然做的是正當生意,卻寧願保持低調,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朝鮮人喜歡新加坡的什麼產品?李偉明說:零食、食用油和飲料「其實朝鮮人很喜歡東南亞的食品,他們認為我們的產品又便宜又好。由於他們知道中國出現黑心食品,所以雖然很靠近中國,卻不太喜歡進口中國貨。前幾年,當地掀起喝咖啡的文化,年輕人愛喝咖啡,所以朝鮮進口了很多咖啡產品,現在則開始流行運動飲料。」

與朝鮮打交道20年,李偉明是所有受訪者中資歷最深的。他以吃雞翅膀為例,說明朝鮮這些年所取得的經濟成績:「我剛去的時候,多數餐館員工都不會英語,菜單只有韓文。我想吃雞翅膀,只能拿出韓語字典,指著自己的胳膊,比手劃腳,店員才明白。記得當時的雞翅膀瘦瘦的,營養不良,不像現在售賣的,比較肥美,哈哈。」

朝鮮人愛喝酒,到那裡做生意,難免要應酬。李偉明說,當地人愛喝烈酒卻不喜歡自己倒酒,喜歡替彼此倒酒,「因為自己倒酒表示賺不到錢,彼此互倒就表示大家有錢賺,我花了一些時間才適應這種飲酒文化。」

朝鮮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信用第一」,只要找到好的合作夥伴,就算沒有白紙黑字,只有口頭協議,他們依然會守信用李偉明說:「我在那邊做生意,20年來從沒被騙過,重點是要花時間了解生意夥伴,也給他們機會了解我。」

朝鮮並不如外界想像落後,平壤國際商品展上可以看到電腦、高畫質電視等商品。(潘君瀚提供照片)

對很多外國生意人而言,朝鮮的信息管制對溝通造成很大困擾。李偉明介紹,當地人沒有個人電郵,為方便審查,所有電郵只能通過企業的統一郵箱接發,所以與朝鮮人電郵溝通一般會耗上好幾天。如果有急事須要打電話,也得先發電郵通知,約好時間,再通過接線員接駁。

此外,朝鮮的國際電話費也很昂貴,一張售價40美元(1美元約1.40新元)的SIM卡其實只有15美元的儲值,從平壤打電話到新加坡每分鐘是2.50美元。如果要有上網功能,一張SIM卡的售價則是240美元,只有200MB的數據量,超高價令人咋舌。李偉明笑說:「如果要打國際電話,我會建議參展商先準備講稿,哈哈……由於信息和行動受到限制,很多本地商人乾脆把參展當成度假,白天專心展覽工作,晚上就聚在一起喝酒,反而有助於大家建立感情,有時甚至還談成新的生意合作。」

雖然距離明年春天還有半年,李偉明已開始為春季國際商品展招商。面對朝鮮的各種負面新聞,他說那些都與政治有關,外國商人只要遵守聯合國制裁,談生意就好:「不是所有消息都是真的,我鼓勵大家親自到朝鮮走一走。其實,朝鮮人挺尊重外國人的,因為他們相信我們是有一點身份地位才能來到他們的國家。入鄉就要隨俗,我們也要尊重他們的法律和文化。希望朝鮮未來能更加開放,人民消費能力增強。」

蘇炳強(63歲,三太星餐館經營顧問)

對經濟有貢獻獲頒金日成徽章

2009年5月,平壤開設了朝鮮第一家快餐店「三太星」(Samtaesong),當時這可是一件大事,全球媒體競相報道。三太星其實是一家聯營企業,幕後推手有三個新加坡人,其中一人是蘇炳強。回憶起當年的決定,蘇炳強說:「我擁有一家美國快餐店的連鎖經營權,另外兩個新加坡投資者沒有餐飲業經驗,於是邀我一起進軍朝鮮。我認為是個商機,便決定放膽一試。」

三太星目前在平壤有三家大型餐館,29家外賣店,一個中央廚房和最大冷藏庫,員工超過130人。餐館售賣漢堡、薯條、炸雞、華夫餅、熱狗等,售價介於1.70歐元(約2.50新元)至5.40歐元(約8.20新元)。

蘇炳強在三太星的外賣店外留影。(蘇炳強提供照片)

三太星在平壤有三家大型餐館和29家外賣店,售賣漢堡、薯條、炸雞、華夫餅、熱狗等快餐。(潘君瀚提供照片)

在朝鮮開快餐店,本以為蘇炳強會碰上一大籮問題,他卻說一切相當順利。「或許是因為我的朝鮮夥伴有很好的背景,所有員工都很合作、好學、有紀律、有禮貌,沒有黑箱作業。這跟中國很不同,我曾經在成都和上海開過連鎖餐館,很快就撤出,因為實在太黑暗了。」

開店初期,蘇炳強曾在平壤呆上兩個月,現在他一年會到朝鮮兩次,很多朝鮮人從生意夥伴變成了他的好友。有趣的是,鑒於他對朝鮮經濟做出貢獻,當地官員還頒給他一個金日成徽章。他自豪地說:「這個徽章不隨便給外國人,這表示他們把我當成半個朝鮮人看待。有一次,我從平壤搭飛機到北京時碰到一位朝鮮外交官,他很驚訝我竟然有這個徽章。這應該是個傳奇吧,新加坡有幾個人有這個徽章?」

過去八年,蘇炳強見證了平壤市的翻天變化,高樓林立,新地鐵線,新機場等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民生獲得極大改善。「以前連原子筆和紙都難找,現在能買到LCD電視、平板電腦、國產車等。路上汽車也越來越多,人們的思想變得更開放,女性穿著自由多了。」物質生活不斷改善,但朝鮮人純樸善良的個性依然不變,蘇炳強舉例說:「我每次到朝鮮公幹,當地導遊覺得酒店洗衣費太貴,所以會主動幫我洗衣服,分文不收。我活到這把年紀,在新加坡都沒碰過這樣的事,他們還保留儒家的敬老思想。記得三年前,三太星員工在我生日當天送我一束花,還帶我到凱旋門前照相留念。」

蘇炳強特別欣賞朝鮮人的民族性,面對國際制裁,他們依然充滿自信,不屈不撓,不抱怨,對未來充滿憧憬。「我覺得制裁對朝鮮不公平,大家都是人,應該有各自的生存權利,不該因為某種政治原因而打壓它的發展。」由於平壤市的快餐市場接近飽和,三太星現在也進軍資訊和房地產業。蘇炳強也被朝鮮生意夥伴介紹到高麗航空集團,協助訓練餐飲部員工,並提供諮詢服務。他認為,朝鮮在食品和基礎建設上有許多商機,新加坡人應該抓緊機會,到朝鮮做生意。

「當初很多人笑我進軍朝鮮,嫌他們窮、封閉,根本賺不了錢,結果我的生意做到今天,還看到朝鮮的進步。朝鮮人對新加坡沒有戒心,我們應該利用這機會去做生意。其實他們的現代化不遜於新加坡,一旦國際制裁解除,相信全世界都會衝去跟他們做買賣。」

兩名朝鮮女生在遊樂場玩碰碰車,重拾童年。(潘君瀚攝影)

每到周末,朝鮮中老年人都喜歡聚集在公園唱歌跳舞,互相交流同時也娛樂身心。(潘君瀚攝影)

三個女生在朝鮮東部的海灘上追逐玩樂,附近也有人在玩沙灘排球,這畫面可見到當地人的消閒生活。(潘君瀚攝影)

一對新人在平壤民俗公園拍結婚照,靦腆中帶新婚的喜悅。(潘君瀚攝影)

朝鮮逢節日或重要場合都會舉行大型歌舞活動,年輕男女都會盛裝參加。(潘君瀚攝影)

潘君瀚在朝鮮東北部的清津旅遊時,一群學生用手機拍他,他後來索性與她們一起玩自拍。(潘君瀚攝影)

朝鮮估計有超過300萬個手機用戶,他們使用的都是國產品牌手機。(潘君瀚攝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