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網指出,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長沒有滿足他的慾望時大聲哭鬧、在地上打滾,或撕扯自己的頭髮、衣服,或抱著成人的腿部賴著不走。這些行為稱為暴怒發作。暴怒發作中的孩子往往不聽勸阻、除非成人滿足他們的要求,否則會僵持下去。
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的原因:受到了挫折委屈,想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情感,餓了累了興奮了,有時候孩子可能想乖乖聽話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不到也會發脾氣的。對於孩子發脾氣,我們要找到正確的原因,用正確的方法,多點耐心去對待。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很多時候,當孩子出現難纏情緒時,我們應先覺察自己的情緒發生了什麼。正如,金星在她的一期脫口秀《青春期那些事》提到的:「當你了解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時,你才會幫助到孩子。因為,我們能給孩子的,永遠是我們自己擁有的東西。」因此審視一下自己的家庭裡面是否有暴躁的因素存在。而有一些父母當改變了自己的暴躁脾氣之後,發現孩子的心也漸漸地安靜下來了。
首先要區別急躁和暴躁,急躁常常是性格的表現,有人就是性子急,同樣的事兒,有人不著急,或者很冷靜,有人就騰地一下要採取行動了。性格無所謂好壞,任何性格都會幹好事兒,也可能幹壞事,急躁的性格也不是壞性格。性格不能簡單劃分好壞,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但是家長應該有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一進家門就變成「小霸王」這種事兒,可能不是一個壞習慣或者壞情緒的事兒,這可能是一個錯誤解讀情境導致的問題,在解讀情境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到孩子的情感體驗與當下情景匹配不匹配,而非直接探討情感體驗本身的對錯。
如果家長細思量自己和孩子平時相處的關係,你會發現,自己經常會動不動責備孩子,有些時候你的責備可能會有道理,比如孩子正迷戀於網絡遊戲,或者手機聊天,或者正沉醉在小說世界裡,你突然就粗暴地打斷了孩子,或者無理地拒絕他繼續。再看孩子,保證和你鬧不快,當你再喋喋不休時,孩子會用粗暴面對你。
小孩子在公眾場所鬧彆扭是最令父母尷尬的情形,但是大人這時必須讓自己先冷靜下來,不要大聲喝斥他。小孩子鬧情緒、發脾氣,有時是帶點試探性質的,大人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分。此時,父母應該先深呼吸,由一數到十,平靜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跟他說話,這也是給他一個調整情緒的時間。
所以對於容易發怒的孩子,應該在孩子的心理層面下手,多去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當發生不可控制事件導致他心情暴躁不安的時候,可以通過活動的方式去讓孩子宣洩內心的緊張和無助,並為他們樹立講道理的概念供孩子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