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心目中,恆星都是內部不斷進行核聚變反應,外部烈焰橫飛,噴發著熾熱高溫氣體,可以焚毀靠近它的一切物質的可怕天體,只可遠遠欣賞,不可近處觀之。否則像你我這樣的碳基生命燒得連灰都不剩,只能在孤寂的太空里漫遊,等待遙遠的下一次輪迴。
但並不是所有恆星的溫度都這樣高不可測,事實上恆星有很多種類,主序帶上的恆星,其表面溫度最高可達60000K以上,最低的只有2000K左右。我們的太陽是一顆G型主序星,表面溫度5778K(5505°C),是銀河系邊緣一顆不起眼的黃色「黃矮星」,其能源來自於內部氫融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
在主序星之外,還有一種次恆星,其質量介於最小的恆星和最大的行星之間,不能維持大規模的氫聚變反應。其中能維持氘聚變反應的,稱為褐矮星,質量在13-80個木星質量之間;連氘聚變都不能維持的,被稱為次褐矮星,質量低於13個木星質量,但體積卻和木星相差無幾,最小的次褐矮星甚至只有1個木星質量。次褐矮星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但它們仍然是以恆星形成的方式,由氣體雲坍縮而成。由於其無法進行核反應,不能成為主序星,在原恆星階段結束後即開始冷卻。次褐矮星的溫度在1000K左右,因為亮度低,很難在宇宙空間中被發現。
表面溫度最低的次褐矮星稱為Y型褐矮星,其質量只有幾個木星質量,溫度只有幾百K,甚至和人體溫度差不多。在Y型褐矮星溫和的大氣層中,水常常以水汽滴的形式存在,一些科學家建議這種恆星可以允許生命的存在。2014年4月,美國天文學家凱文·魯赫曼通過分析廣域紅外望遠鏡(WISE)的資料,確認發現了一顆褐矮星「WISE0855–0714」,這是已知溫度最低的恆星,表面溫度只有225至260 K(−48至−13 °C),幾乎和地球的北極一樣寒冷。
ISE0855–0714質量在3-10個木星質量之間,是離太陽系第四近的恆星系,第七近的恆星,只有7.2光年,其表面看來擁有水冰雲層。一顆恆星,表面溫度竟然和地球最寒冷的地方差不多,這種冰凍「太陽」的存在,完全可以顛覆許多人的宇宙觀了。不過人類竟然還能在太空里發現它,估計它的宇宙觀也有些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