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GDP環比暴跌4.1%背後:科技創新巨大投入低產出

@ 2016-10-25

[摘要]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徐岩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對於科技創新和創業的投入,但卻不夠重視產出,這一思路的失誤,影響了創新的投入產出比例。

時代周報記者 劉巍 發自深圳

作為一個在全世界備受肯定的成熟經濟體,新加坡陷入了負增長。

在過去六年經濟增速急速下滑,起起伏伏之後,新加坡貿工部在一份獨立報告中披露,2016年三季度,新加坡GDP環比萎縮4.1%,成為2012年以來第三季度最差的一個季度;同比增長0.6%,遠低於經濟學家預計的1.7%。

據報道,新加坡政府在今年4月就預計到了這場負增長來臨,當時已經在匯率政策上採取措施。

同時,新加坡當局也做好了迎接一個經濟不景氣的2017年的準備—新加坡金管局在一份聲明中稱:「新加坡經濟增速放緩,並且預計2017年不會大幅擴張。」金管局還表示,今年的GDP增速將接近1%-2%預測範圍低端,2017年GDP可能僅會更小幅增長。

近年來,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科技創新,並進行大量投入,希望科創企業能成為繼物流、金融、總部經濟之後的增長新動力,但情況不盡如人意。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徐岩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對於科技創新和創業的投入(input),但卻不夠重視產出(output),這一思路的失誤,影響了創新的投入產出比例。新加坡政府的大量投入,並未能在新加坡孵化足夠多的科創企業。

李光耀去世後的新加坡經濟,在外界的擔憂中陷入黯淡。

外貿連續25個月下滑

在中國航油集團原副總經理、清華大學法學博士陳九霖看來,早在2015年,新加坡經濟已經陷入僵局。

據公開報道,在2015年,新加坡以美元計價的GDP就出現了近十年來的罕見下跌。2015年新加坡GDP為2927.39億美元;與2014年相比減少近150億美元。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去年虧損240億新加坡幣(約合172.45億美元)。

今年前兩季度,新加坡GDP增速也維持在2%上下。第三季度,新加坡整體製造業產值環比減少17.4%,服務業陷入停滯,金融業優勢不再。

因為扼守馬六甲海峽,世界上有近1/4的貿易和能源份額從新加坡運輸經過。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非洲和歐洲來的貨物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新加坡迅速發展,不僅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物流中心,也成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

當前,全球經濟陷入低增長,原油等大宗貨物價格大幅下降,海上貿易減少—波羅的海指數的節節下降已經逼得多家大型船運公司破產。

作為航路上服務區的新加坡,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外向型的海洋工程、石油與天然氣等支柱產業也遭受不小衝擊。

據新加坡統計局數據,2016年9月,新加坡出口額同比減少1.34%,進口額更是同比大跌6.16%。而這也是其對外貿易自2014年7月以來連續第25個月萎縮。

除了大環境之外,新加坡也面臨不少競爭。自2010年起,新加坡的世界第一大港位置被上海替代—但原本兩個港口的吞吐量差距並不明顯。2015年,新加坡港貨櫃吞吐量為3092.23萬箱,同比下跌8.7%;而上海港貨櫃吞吐量為3653.7萬箱,同比增長3.55%。

原模式乏力,製造業下跌

新加坡在經濟方面,曾是中國多年的老師—淡馬錫模式、總部經濟模式、以物流帶動金融和貿易的港口貿易模式等,都是大批中國城市的學習對象,但這一切開始變得黯淡。

新加坡曾通過「總部經濟」模式招商,引來大量公司入駐。

而淡馬錫模式是新加坡的「國企」發展模式—通過國家控制的私人企業來進行投資,主導以私營企業為主的資本市場。

淡馬錫控股成立於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的全資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

《海峽時報》稱,數據顯示,製造業和服務業均為拖累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受運輸工程、生物醫藥和一般製造業拖累,第三季度新加坡整體製造業產值環比減少17.4%,上一季度為擴張2.1%。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數據顯示,新加坡製造業去年全年只有1月產值取得0.6%的微弱增長,其餘11個月都萎縮,是2001年以來製造業產值持續時間最長的萎縮期,較2008-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時期製造業產值連續萎縮6個月更長。

同時,曾經的經濟支柱製造業占經濟的比率已低於20%,與經濟戰略委員會建議的20%-25%的區間有一定差距。

高工資也是拖累經濟的一個因素。

6月的一篇報道指出,目前,新加坡工資成本約占GDP的43%,雖然低於55%的全球均值,但已達到1985、1997和2001年歷次經濟衰退之前的水平。

科創投入大,產出小

新加坡在科技創新投入的資源方面已是連續六年全球第一,但產出指數則同去年一樣,仍然排在第20名。

在創新效率方面,新加坡已從2013年的121位上升至今年的78位,這顯示投入指數和產出指數的差距已逐漸縮小—但產出效率仍然並不盡如人意。

全球創新指數是由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聯合國下屬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以及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創立的年度排名,衡量了全球128個經濟體在創新能力的表現。

事實上,新加坡早就前瞻性地意識到,光憑總部經濟、貿易、物流和金融業不能夠支撐長遠的發展。1989年,新加坡公布了《新的起點》(The Next Lap),提出要聚焦研發,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以此在未來20年內追趕已開發國家。20多年來,新加坡政府在科技發展方面的預算投入增長了8倍。

據公開報道,2000年前後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讓首次出現經濟乏力的新加坡意識到,引入大型跨國公司、外資企業到新加坡辦公司設廠遠遠不夠,如何把他們帶來的管理、經驗,包括推動技術的更新轉變為「島內」創新更重要—矽谷式的創新驅動力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於是,新加坡開始開設各種「創業中心」,從各大教育機構開始。

2013年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未來五年,政府撥款3.3億新加坡幣實施研究、創新與創業計劃,繼續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知識經濟體。其中,1.3億將用於發展網絡安全研發項目,另外2億將投入醫療診斷、語音和語言、薄膜和添加層製造這四個創新群。與此同時,政府也將系統化地吸收旅居海外的優秀新加坡籍科學家回國,提高本地的研究能力,並發展壯大以新加坡人為核心的研究隊伍。

其中,2002年設立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企業機構(NUS Enterprise),已經與八個海外創新中心城市的最著名大學建立合作項目,包括矽谷、費城、上海、斯德哥爾摩、印度、北京、以色列、紐約。

新加坡政府對於企業,也選擇了補貼的政策—從具體方式看,其資助可謂慷慨。

比如,新加坡稅務局推出的一項旨在鼓勵提高生產力和提高科技創新力的信用基金(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credit,簡稱PIC)。PIC對於企業的6種商業投資行為(甚至包括買電腦和軟體)進行補貼,補貼包括三方面:400%減免稅務,加60%現金返還,再加上1.5萬新加坡幣的一次性補貼。減免稅務指的是,你每在這6項投資行為中花費10塊錢,政府會在稅收中減去40塊錢。稅務減免的上限是每年40萬新加坡幣(對應10萬元投資)。「60%現金返還」則更有利於初創企業—企業每花出10塊錢,政府會補貼6塊錢。補貼上限為每年6萬新加坡幣(對應10萬投資)。

新加坡第四個科技規劃中,就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第五個科技規劃被直接命名為《研究、創新、創業2015:新加坡的未來》。

徐岩認為,新加坡政府大力投入創新,的確帶來了不少研究型成果,但轉化為產出,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創新應該是something new can make money(創新應該是可以賺錢的創新)。」徐岩對時代周報記者總結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