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奇怪,2戰各主要參戰國都有很大損失,為什麼只有日軍損失過後戰鬥力下降極為嚴重,最近終於分析明白了,很可能這是武士道精神導致的。
擁有武士道精神的日軍確實勇猛,打出了硫磺島,沖繩島這樣瘋狂阻敵的漂亮戰役,但武士道對日軍也有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日軍中的軍官很多都以和自己的下屬一起戰死為榮,日軍中的技術兵種和參戰經驗豐富的士兵在戰局不利時會去「萬歲衝鋒」,也就是說日軍經常「全體玉碎」,成建制損失。
這固然勇氣可嘉,但關鍵是軍官和技術兵種陪訓時間長,無法迅速補充,而參戰經驗豐富的士兵也是極為寶貴的,「玉碎」搞一次兩次行,多了就是大腦有問題了。經常成建制損失會導致新補充的部隊缺乏有經驗的軍官,士兵和熟練的技術兵種,這對戰鬥力影響極大。反觀其對手美軍雖然也損失很大,但除麥克阿瑟當年在菲律賓外,部隊從未成建制損失。
也就是說軍官和技術兵種損失極小,參戰經驗豐富的士兵也有許多保存下來,如此對比日軍精銳逐漸損失殆盡,倉促換上的新的軍官技術不合格,士兵是菜鳥,技術兵種工作效率低下,所以日軍戰鬥力急劇下降,而美軍的軍官,士兵和技術兵種經過多次戰鬥,工作逐漸積累經驗,素質越來越強,所以越到二戰後期,美,日雙方軍隊素質相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