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和未來數年,印度經濟增長率有可能保持在與中國相當甚至略有超過的水平,從而縮小與中國經濟的差距。但在中長期內,由於基本國情等因素,印度經濟難以趕上中國。
綜合媒體10月23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福布斯》雜誌的宏觀經濟預測認為印度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到2030年它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實際上,《福布斯》甚至認為就經濟增長而言印度可能超過了中國的速度。這些預測是根據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作出的。過去兩年,印度GDP一直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長。另一個對印度有利的因素是其謹慎的財政政策和干實業的寬鬆環境。
然而,一個更大的問題是GDP是否是決定一國人民福祉的有效衡量標準。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0月18日報道稱,印度正緩慢走出中國的陰影,這是事實,但將教育、醫療衛生服務、住房、環境等其他社會指標考慮進去時,會發現印度是落後的。
在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本月公布的《2016年全球飢餓指數》排名中,印度在118個發展中國家中位列第97名。這凸顯了印度普遍存在的飢餓狀況的嚴重性。甚至連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這樣的國家,排名都高於印度。實際上,印度的排名在過去20多年裡已從第83名滑落到第97名。《全球飢餓指數》的排名結果應該給印度敲響了警鐘,如果它想要被認為是一個崛起中的世界大國的話,它就需要更關注與「所有方面的不平等(包括地區、種姓和性別)」相關的問題。
莫迪上任以來,印度經濟吸引力上升,但產業結構失衡和雙赤字問題仍存。在直觀的層次上,土地制度和征地困境、稅制導致國內市場分割、勞動法導致勞動力市場僵硬被國內外商界視為妨礙印度經濟增長三大體制癥結。
此外,從全局來看,作為初級產品凈進口國和持久的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國,印度長期受困於「保增長」與「抑通脹」無法兼顧的窘境;當前的初級產品熊市給印度創造了一個緩解上述困境的機會,加之中國經濟集中遭遇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結構升級調整、資產泡沫膨脹等問題,在當前和未來數年,印度經濟增長率有可能保持在與中國相當甚至略有超過的水平,從而縮小與中國經濟的差距。但在中長期內,由於基本國情等因素,印度經濟難以趕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