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尿or不把尿 ?什麼時候開始如廁訓練合適呢?

@ 2016-10-24

博士媽媽說:

初為父母,煩惱一堆,首先要面對的是寶寶的大小便問題。經常聽到媽媽們抱怨和上一輩老人在育兒方式上的分歧,其中把不把尿就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問題。

不論現代觀點如何進行科學論證,長輩們們一句話:「你不就是這樣好好地長大了嗎?「沒法溝通了!甚至有人把」已經不穿尿布「當做」比別人家孩子厲害「的一種比較方式。

相信大部分被把尿的寶寶家裡一定有一個自認經驗豐富的長輩,他覺得你小時候、你爸小時候、她小時候都是這麼帶大的...哪兒能給孩子包著紙尿褲到處走!讓親戚朋友看見多丟人啊...所以很多老人甚至從你的娃一出生起就開始「噓噓」~還有隨著把尿成功的歡呼聲。

到底能不能把尿呢?先來看看國內外育兒專家都是怎麼說的吧。(以下內容來摘資源新浪微博或新浪博客)

@崔玉濤

寶寶的便尿排泄時無條件反射,在神經系統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是無法自主控制的。既不能主動通過小腹肌運動來擠壓排便,也不能克制住便尿不排泄。

所謂的」識把「,不過是家長通過動作姿勢、聲音等,幫助寶寶建立的條件反射,甚至是爸爸媽媽觀察判斷寶寶即將排泄立刻採取把尿把便的行動結果,這些都不意味著寶寶學會了控制大小便。

給嬰兒把尿並不是一件好事。把尿既不利於嬰兒髖關節的發育,也容易造成嬰兒 脫肛、肛裂等現象。1歲半左右的孩子就逐漸有自主排尿意識了,到時因勢利導很容易形成 排尿習慣,戒掉尿布。有人擔心尿布使用時間長,可能影響孩子的生育能力,其實國外已 經使用了幾十年,也未發現這種現象。

@張思萊醫師

一般我不主張對於小嬰兒把尿,因為家長很少把握住孩子要尿的時機,往往把尿孩子會抗拒的,反而不利於排便排尿的訓練。會坐後可以坐盆訓練。

@西爾斯(摘自西爾斯育兒經)

晚訓練要比早訓練好:今天的父母不必再因為要早早的訓練孩子上廁所倍感壓力了,那些把上廁所訓練視為好父母標誌的時代過去了。在那些日子裡,孩子越早一日吃三餐,越早斷奶,越早獨自上廁所,越早獨立媽媽就越「稱職」。這也難怪,以前的尿布都是手洗、晾乾。

父母當然希望寶寶儘快學會上廁所。大部分寶寶18~24個月時,控制排泄的肌肉才成熟。還有一個支持晚訓練的理由:較晚接受訓練的寶寶比早早接受訓練的寶寶學得快。

@小巫(摘自小巫《讓孩子做主》)

五個月的孩子就會控制自己的排泄肌肉?可能嗎?規律排便?連成年人都不容易做到,更何況這麼小的孩子?所謂「認把」,不過是訓練大人能夠揣摩出孩子什麼時候該拉該撒而已。

西方流行的觀念是,過早逼迫孩子規律排便,會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負擔,造成逆反情緒,甚至遺留長期身心問題。在我看來,不給孩子帶尿片,大人要麼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擔心他什麼時候撒,要麼把大部分時間浪費在盥洗被孩子弄髒的衣物被褥,還如何魚孩子進行其他方面的交流?

說的不好聽點,這就叫做顧了屁股,顧不了腦袋。相比之下,是屁股重要?還是腦袋重要?

@鄭玉巧

寶寶從出生到五六個月有一個對排便功能的學習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如果成人能夠對寶寶的排便要求做出及時的反應,可以幫助寶寶慢慢建立起條件反射。以後只要將寶寶抱成排便的姿勢,並配合噓噓、嗯嗯的誘導聲,寶寶就會排便了。

但是,這樣訓練成功的幾率並不高。這裡提醒媽媽們不用著急,更不要強迫寶寶,因為此階段訓練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幫助寶寶形成條件反射。等到寶寶慢慢明白了尿便的意義,便會主動向媽媽示意。

@鮑秀蘭

一般情況下,我們主張鍛鍊把尿有一個逐漸的過程,當孩子有明確的表達排尿要求時,才可以考慮逐漸停用紙尿褲。

簡單的來說,專家們的意見是不建議過早訓練把尿把把便。

1、對孩子脊椎不好,不利於髖關節的發育,也容易造成嬰兒 脫肛、肛裂等現象

2、對孩子的括約肌不好,排尿過勤不利於膀胱功能的成熟,會讓孩子可能有尿不會自己尿,而一把沒尿也會憋出尿。

3、對孩子的心理不好,很多大一點的孩子都非常排斥把尿。你想,本來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來小便啥的,能不排斥嘛?本來是個自然而然的生理現象,被強制執行,會讓孩子對排尿排便產生壓力。

4、對孩子不尊重。

說實話,我們這一代人,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上幾代人甚至更多,都是把尿把便、穿開襠褲長大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國的孩子才這樣,我很堅定的不給自己的孩子把尿、不穿開襠褲。

《斯波克育兒經》也反對把尿:一歲以內的嬰兒對大便的排泄幾乎沒有什麼意識,所以他們也不會主動排便,他們的排泄都是自動進行的。斯波克博士建議大多數孩子在2歲或者2歲半的時候再進行上廁所的訓練,18個月前接受過多訓練比較困難而且效果不見得令人滿意。給寶寶把屎把尿需耗時且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還不如用來陪寶寶玩兒。

寶寶要做到大小便真正的自理,一般要到2歲左右。這時寶寶才能識別需要排泄的感覺,並通過語言、動作或其他方式表達這種感覺。

一般而言,如果採取恰當的方式,孩子在接近18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學習自己上廁所,不會產生什麼危險。家長需要做的是,摒棄揠苗助長、希望速成的心態,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慢慢適應。如果孩子學不會或弄髒了家裡的衛生間,也千萬不要強迫其訓練。不過,大部分兒童專家認為,等到孩子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後再進行入廁訓練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表明,在18個月大之前就進行如廁訓練的孩子通常要到4歲之後才能完全掌握相關技能。相反,那些2歲左右才開始入廁訓練的孩子只需要1年時間就可以獨立上廁所了。訓練完成的平均年齡為2歲半左右。

要想成功地完成入廁訓練,孩子需要能分辨出想上廁所的感覺,並理解這種感覺所表示的含義。然後用語言向家長表達上廁所的意願,直到最終完成上廁所的過程。在孩子真正準備好之後再進行入廁訓練不僅可以縮短訓練時間,而且可以快樂地教授與學習。

也許我們也要再等一代人,才能徹底接受這一切吧。對家裡有堅決支持把便、堅決反對紙尿褲的老人的媽媽們,我不禁有些擔憂:不讓嬰孩隨意大小便的人,恐怕在孩子長大一些後,還會更加嚴格地控制他們的其他行為。

對待孩子排泄的態度,其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對待孩子其他成長需求的態度:是以家長為準,一切家長說了算呢,還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做主、給孩子自由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