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嬌嫩的肌膚是保衛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由於寶寶肌膚的薄嫩,發育尚未成熟,免疫系統功能較弱,容易被細菌感染,所以媽媽們一定要做好寶寶的日常清潔,守好寶寶皮膚的這道防線,讓寶寶少生病少受罪!
寶寶常遇到的皮膚問題:
1、豬毛風
王媽媽:出生才20天的兒子原本是好好的,但一個多星期前,突然就哭鬧不停,並且吐奶。聽了鄰居大媽的話,找來一個「仙婆」算命,說是孩子撞邪了,結果聽信她說的,然而燒了紙錢、做了法事,孩子不但沒好,反而更嚴重,後來帶孩子去醫生,才被告知孩子因受寒引起了「豬毛風」。
媽媽需知:「豬毛風」是民間的一種說法,搓出來的黑毛在醫學上被稱為「毳毛」,父母千萬不要輕易拔寶寶身上的毳毛,因為新生兒皮膚嬌嫩,拔去胎毛會傷害毛囊,輕則造成皮膚發炎,重則會造成感染。
若是寶寶在晚上因此事無法安睡,父母最好帶寶寶去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遵醫囑去處理,一般情況下,新生兒的胎毛會自動脫落的,父母不用過於擔心。
2、蕁麻疹
小貝殼:上個月,無意間發現29個月的兒子脖子上長了很多小疹子,剛開始還以為是天熱長痱子,於是用爐甘石洗劑幫兒子止癢,結果沒想到小疹子越來越多,還開始發紅、發癢,看了醫生才知道孩子是得了蕁麻疹。
媽媽需知:小兒蕁麻疹俗稱「風疙瘩」、「風疹塊」,是皮膚黏膜的暫時性血管通透性增強和水腫,是孩子常見的疾病,蕁麻疹最初為煩躁、皮膚瘙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風團,呈淡紅色或蒼白色,形態不規則,還伴有燒灼和刺疼。
當蕁麻疹還伴隨著呼吸困難或面部腫脹時,很可能按時疾病的嚴重性,食物(雞蛋、海鮮貝殼類等)、藥物(如青黴素)、細菌病毒感染,或花粉、灰塵等都可能是引起蕁麻疹的過敏原。家長應在醫生指導下查找出引起蕁麻疹的原因,避免過敏原對孩子的刺激。
3、手足口病
星媽:寶寶疑是得了手足口病,怎麼辦?今天看手上腳上長有紅點像水泡一樣,去看醫生說先觀察看看嘴巴還長的話就是手足口,好擔心!
媽媽需知: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多發於五歲以下嬰幼兒,夏秋換季之時是高發期,家長應多注意,開學季尤其要小心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最明顯的症狀數出現在手腳、口腔中,這三個患處會出現類似米粒大小和顏色的皰疹,患兒能感受到疼痛,有的孩子可能會在臀部或肛部長有一些。患兒還可能伴有低燒38°C左右、皮疹等症狀。
極少數手足口病患兒會出現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或循環系統的併發症,其中比較嚴重的病症有腦膜炎、腦脊髓炎、心肌炎、肺水腫等等。雖然說很少出現重症病例,有可能性就得不得不防,媽媽要隨時觀察孩子的情況,如有異常,及時送醫接受治療。由於此病可以通過咳嗽、噴嚏和使用過的紡織品來傳播,若家裡不止一個小朋友,一定要將患兒和健康的寶寶隔離開來。
4、濕疹
愛心:我家寶寶最近臉上長了一片濕疹,起初我以為慢慢會好,沒想到半個月了還不見好,只是有些干皮掉,還是紅紅的,寶寶老愛用手去抓,該怎麼辦?
媽媽需知: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患兒起初皮膚發紅、出現皮疹、繼之皮膚脫屑、發糙,撫摸孩子的皮膚就像觸摸在砂紙上一樣,遇熱或遇濕都可能會使濕疹更嚴重。主要原因是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
濕疹表現不一,用的藥物劑型也不一樣,若是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不可用油膏;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皰、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濕疹可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嬰兒濕疹的根本原因是消化引起的過敏,所以日常飲食方面也需特別注意,少吃辛辣食物,配合外用藥用,利於濕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