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懂做飯炒菜熬湯,四人集資1萬,四張桌子起家,20年後每年營收50億!中國火鍋大王見證農民創業奇跡!
種種跡象表明,張勇正悄然為海底撈「換鍋底」。建立一家「以中為本」但又「中西合璧」的現代化先進企業,顯然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
【1】四張桌子,一個傳奇
1971年,張勇在距成都80公里的簡陽縣出生。父親是農機廠廚師,母親是小學教師。小縣城開啟的草根人生,幾乎就是「貧窮」的代名詞,張勇也不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好學生。初中畢業,想孩子儘早工作的父母安排他進了一所包分配的技校學電焊,叛逆期的張勇則以逃課來應對。好在,他在技校里結交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好基友」施永宏,他幾乎幫張勇包辦了所有的作業、考試,連畢業證都不例外。
1988年,張勇技校畢業,被分到國營四川拖拉機廠當電焊工。他連最基本的電焊都不會,整天遊手好閒,卻總憋著要干點大事。他看到賭博撲克牌遊戲機異常火爆,便不惜借債去買,結果路遇金表騙局,買賣戛然而止;後來又想過收購汽油、倒買倒賣,再次當眾受辱。神經大條的張勇漸漸總結出一條道理:凡是做生意,千萬別先想著占便宜,否則太容易上當受騙。
作為一個滿腦子只想著發財的人,他依然敢於嘗試,並成功將成都麻辣燙複製到簡陽,結果欲罷不能地乾上了癮。對比93.5元的拖拉機廠月工資,他的麻辣燙一天最多能暴賺500,這在90年代初簡直是台印鈔機。他再也沒回拖拉機廠,還在攤子上結識了女友舒萍。可惜為了談這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張勇把小店關了張,後來又被拖拉機廠除名,積蓄也花了個精光。
一無所有的張勇終於認識到,一個沒背景、沒學歷又不認命的人,只有用「雙手改變命運」這一條路。1994年,他召集了身邊的三個死黨:好女友舒萍、好基友施永宏和好基友的好女友李海燕,湊了一萬塊,打了四張火鍋桌,創辦了海底撈。
實際上,張勇壓根不懂廚藝,不會做菜、不會炒料、不會熬湯,只能拿著本書現學現做。結果生意冷清,無人問津。好容易有幫鄰居壯著膽子嘗了個鮮,卻對火鍋的口味褒貶不一。但他們都愛上了這個幹活勤快、為人熱情的小伙子,竟沒嫌棄海底撈口味一般,還成了常客。張勇開始覺得,這買賣有戲。
張勇知道,自己干火鍋是外行,好在優質服務能彌補味道上的不足,便在這方面越發賣力。他幫客人拎包、帶孩子,有求必應。鄰居有次誇他的辣醬好,結果張勇馬上送一瓶;一位幹部下鄉吃火鍋,張勇發現他走遠路鞋髒,二話不說就給擦了又擦,把客人感動得無以復加。從此,海底撈就有了給客人免費擦鞋的服務。
張勇想法也多,腦子裡面沒有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條條框框,只要顧客有需求就做。海底撈很快在當地家喻戶曉,成了簡陽火鍋第一家,連市長都跑過來捧場。生意做大了,張勇開始琢磨著去外地開連鎖。很快,機會就從天而降。
【2】出川
1999年的一天,海底撈來了位西安客人,吃完火鍋就拉著張勇要去西安開店,第二天就送來機票拉他出發。就這樣,張勇把四川外的第一家店開在了西安。
但讓張勇大跌眼鏡的是,西安海底撈開張後,接連猛虧,幾乎把張勇攢下的老本都要賠光。原因無他,大城市店面貴、成本高,西安合伙人對成本控制得太嚴,讓海底撈的服務特色盡失,無人問津。
再不扭轉局面,海底撈就要垮。張勇痛下決心,從合伙人手裡回購了股份,再把自己手把手培養的門徒愛將楊小麗派往西安,全權經營,重拾「服務高於一切」的理念。結果僅三個月,西安海底撈扭虧為盈,日益火爆。
這是海底撈在大城市干火的第一家店,它讓張勇第一次見識到海底撈能多火爆。有次,他去西安巡店,發現海底撈門口人山人海得不正常,連人行道上都擠滿了人。他以為店裡打架出了大事,頓時慌了。結果跑過去一看,竟然是大家在排隊。
西安的曲折經歷,讓張勇對海底撈究竟為何成功,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只有像對待家人一樣待顧客,才是海底撈最大的法寶。有了這個底,張勇開始進軍鄭州、北京、上海、天津……他的夢想是把海底撈開遍全國,做成中國火鍋的第一品牌。
【3】上帝愛上海底撈
2004年7月,海底撈進入北京,刷新了人們對傳統餐飲行業優質服務的三觀。消費者們在網上津津樂道地分享自己在海底撈享受到的驚喜服務,不僅令人愉悅,簡直堪稱上帝。
吃火鍋成為一場禮遇:客人一落座,服務員就會為長發女士送上橡皮筋,防止頭髮垂落;手機會被手機套裝起,以防油星濺落;眼鏡客被奉上眼鏡布,不止用來防水霧,而且免費贈送;菜點多了,服務員會善意提醒免得浪費;熱毛巾每隔15分鐘被主動奉上;帶小孩的客人有福了,服務員不僅會幫著帶孩子、喂飯,甚至領孩子去兒童區做遊戲;宴席漸殘,服務員又送上口香糖……
更難得的是,服務員們不僅手腳麻利,有求必應,且熱情飽滿。客人提需求,服務員幾乎是小跑著過來的,臉色還洋溢著微笑。
顧客對如此貼心的服務受寵若驚,簡直愛上了「當上帝」的感覺。更多人蜂擁而至,讓每家海底撈都成了火鍋店中的「爆款」。
人們很快發現,吃上頓海底撈不容易。要是沒有提前兩三天預訂,便要等上兩小時。即便如此,等待的體驗也堪稱完美,客人可以免費吃水果、喝飲料、擦皮鞋、做美甲;要是呼朋喚友人夠多,服務員還會拿出撲克和跳棋讓你玩過癮……如此「五星級服務」,也難怪客人們甘願花錢、花時間,成為海底撈的忠實擁躉。
消費者為海底撈所痴迷,同行和競爭對手們也不斷光顧,連百勝中國這樣的餐飲巨頭都不例外;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也悄然出動,還派出「臥底」,潛伏進入;海底撈甚至感動了揚州市政府,連城管局、環衛局的領導都前來取經……所有人只想知道一件事:張勇為何能讓員工如此真誠地付出一切?海底撈的秘密是什麼?
張勇則表示海底撈沒秘密:「我們的管理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員工都很簡單,年紀輕、家裡窮,都是受教育不多的農民工。只要我們把他們當人對待,就行了。」
把人當人待,也算管理創新?或許,這正是海底撈最大的秘密。
【4】海底撈的理想國
按照張勇的說法,海底撈與富士康一樣,員工大都是80後、90後的農民工。他們農村長大、家境貧寒、缺乏教育,加上背井離鄉、受人歧視。但在海底撈工作待遇不高、勞動強度更大,員工不但沒跳樓,還能主動、開心地工作,不得不說是一個管理的奇蹟。
張勇的邏輯很簡單,就是要「公平」。海底撈的每個人都需要關心與被關心,這基於一種最基本的信念——「人生而平等」。只要做到這點,員工便會視海底撈為家,甚至為此拚命。
平等從管理層開始。張勇自己就干過火鍋店裡的所有雜活,其他管理人員都從底層做起。張勇覺得,這樣的領導,才能真正和員工打成一片。就像袁華強,進海底撈時只是個門童,洗碗工、廚師、領班、會計乾了個遍,一步步干成大區經理、集團董事。榜樣的力量最無窮,大家都從草根來,只要自己肯努力,便會誕生成長的奇蹟。
每個海底撈員工,都憧憬著在這家蓬勃成長、不斷擴張的企業中獲得人生進階的好機會。員工升遷三條路:管理線,可升為大堂經理、區域經理;技術線,成為功勳員工,待遇僅次於店長;後勤線,成為文職人員或技術開發人員。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
進階機制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與誘惑。對缺乏機會的農民工來說,往往很難通過教育或經商迅速改變命運。於是,海底撈的工作成為在城市中改變人生的新機遇。2007年,門童出身的海底撈董事袁華強就在北京望京買房置業,成為「用雙手改變命運」的最佳例證。這樣的情況並不少,所有大區經理,幾乎都是袁華強的人生翻版。
張勇說,我就是要讓他們相信:海底撈能幫他們實現夢想。只要肯努力,學歷、背景都不是問題,他們身邊榜樣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未來。
張勇知道,好員工是海底撈最大的資產,一定要盡心照顧!為此,他不惜打造出民營企業中的「理想國」。
當絕大多數餐飲企業服務員都租住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室時,海底撈卻煞費苦心地規定:必須給員工租小區房,不能是地下室;空調熱水、電視電話、電腦網絡要配齊;宿舍距店面步行不能超過20分鐘;夫妻都在海底撈的,要儘量提供單間房;宿舍還要專門配保潔阿姨。僅住宿一項,海底撈每年就開支巨大。
吃飯更不用說。海底撈為員工又特聘廚師,一天三頓雞鴨魚肉不重樣,還有麵包酸奶當宵夜。
張勇見過不懂事的農民工,為了好得快,加倍亂吃藥。所以員工生病了,會安排專人照顧,同事幫帶飯,領導來看望。另外又明文規定,只要是員工直系親屬,得病無錢醫,公司管到底。
海底撈的員工工資在業界屬中等偏上,並不是最高。但張勇會通過每月給員工父母寄幾百塊獎金的方式,將企業、員工與家庭的情感巧妙聯繫在一起。子女在海底撈做得越好,父母拿的獎金就越多。張勇想用這種方式,給農村的員工父母做成個養老保險。另外,這筆錢還能幫張勇穩定軍心:員工要是在海底撈不好好乾,父母就拿不到這筆錢,立刻會幫自己好好管教。如此草根的民間智慧,不禁令人絕倒。
為了解決員工子女的上學問題,張勇在簡陽投資千萬建了所學校,員工的孩子可以免費上學。而店長級別的高管,則可以把孩子弄到北京來。
員工福利大大壓低了海底撈的毛利率。但張勇覺得,不能把盈利當成唯一的事,員工勞動強度大,海底撈所能提供的仍然不夠,只能說盡力而為。而員工的反應則很直接,有這麼好的發展平台和員工福利,能不好好工作嗎?
這正是張勇想要的。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員工們同樣期盼過上體面舒適的生活,並願意為追逐夢想而努力,用雙手改變命運。
【5】信任的力量
與中國大多數的企業家相比,張勇的生活一度瀟灑得不可思議。他沒有辦公室,不太愛上班,把海底撈的戰略、班子、價值觀確定後,也就每周開幾次會,剩下的時間就看看書、旅旅遊、看著小區退休老頭打麻將。連公司的財政大權都基本上交給財務總監,不怎麼管批錢的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授權,成為張勇的管理風格。照他的說法,高管們要是談不下來的合同,他也談不下來。
人們覺得董事長該乾的事,張勇幾乎都不做。IDG曾找他談過風險投資,他還挺煩人家,因為很多細節他一問三不知。海底撈的權力被分散在了整個管理層,連普通員工都有權給老主顧免費送菜或果盤,甚至能給不滿意的客人打折乃至免單。這在其他餐飲企業中簡直不可想像。
這種奇葩的授權方式,大概緣起於一碗湯圓的故事。
多年前,海底撈北京牡丹園店剛開業,因為生意不好,早早黑了燈,只有個值班的服務員。那天張勇正好來巡店,遇到個50多歲的男人衝進來,原來這人低血糖,不吃東西就要暈倒,服務員馬上做了碗湯圓救了急。
客人很感謝,堅決要給錢,服務員則堅決不收,跟他說要不下次來吃火鍋吧!
服務員並不認識張勇,客人走後張勇便好奇地詢問服務員這麼做的緣由。服務員說,一碗湯圓成本不到一塊錢,請他權當打廣告了;萬一他跟別人說起海底撈的好,馬上就賺了。
張勇記住了這事,並關注著事情的後續進展。結果完全印證了服務員的話:那個男人是某證券公司老總,他回單位後就下了個文,要求公司今後餐飲只能報銷海底撈的發票。這事讓張勇的印象極為深刻。
任正非曾說過,「要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張勇敢給員工免單權,就是一種莫大的信任和尊重,也會給客人帶來極佳的消費體驗。當然,不可避免地會有害群之馬,一旦被發現,這樣的人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實際上,海底撈就發現過「吃單」的員工。他們有時會趁著公款請客或客人不審單的機會渾水摸魚;或者跟收銀說給客人免個菜,卻背地裡收了客人全款。但海底撈的管理層都草根出身,對這些伎倆一清二楚,看到店裡對不上單的情況超出範圍,就知道有貓膩;而獎勵舉報人制度,很快就會把具體的人挖出來;要找證據怎麼辦?很簡單,找人吃兩頓「釣魚執法」,就能找到最確鑿的證據。
有人認為,權力會摧毀人,卻不知道權力也能鍛鍊人、尊重人。一旦把權力交給員工,頭腦就開始迸發智慧。這一點,讓張勇自己都始料不及。
實際上,海底撈為人稱道的諸多服務細節,比如提供橡皮筋、眼鏡布、手機袋等,都來自員工創意。只要覺得可行、靠譜,就會相互交流,大面積推廣。像手機袋被就稱為「包丹袋」,因為創意是一個叫包丹的員工想出來的,海底撈用命名的方式體現出對他的尊重。為了鼓勵創新,海底撈甚至還會給員工「智慧財產權費」。
▲圖:抻面表演,也是員工群策群力搞出的創意,後來成為海底撈的一大特色
當然,世界並不完美,權力下放了也會出問題。海底撈有個工程部長在一個改造電梯的問題上,就因為想給公司省錢,折騰了20多萬改造失敗,最後還是要換新。這種事在別的企業里絕對會被狠批,但張勇卻沒處罰:人家又不是為了貪污,還是為了給公司省錢。要是上面光想著處罰,下面就會只想著掩蓋。每個決策,不管誰做,其實都有風險。企業犯錯很正常,我們能容忍,而且必須容忍。
有些事張勇想得特別開。他不明白的是,有些老闆不管什麼事,都非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他更喜歡自己去玩,讓別人來干。很多老闆很累,把下屬的活都幹完了,人家還照樣拿工資。何苦呢!
就這樣,海底撈如日中天地繼續火爆著。然而物極必反,很快一連串始料不及的事件接連發生,令張勇措手不及。
【6】物極必反
2011年年初,北大教授黃鐵鷹的《海底撈你學不會》熱賣,讓海底撈成為現象級品牌。關於海底撈和張勇的報道鋪天蓋地,商學院列為教學案例,各行各業推崇關注,這都讓張勇感覺無所適從。
出名是把雙刃劍。張勇深切知道海底撈問題不少,在讚譽環繞的2011年,他在微博上表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就是海底撈的現狀。」人們說張勇太謙虛,實際上,問題已若隱若現。
首先,海底撈的擴張漸入瓶頸,難在沒有足夠多的合格老員工。新店的核心人員,至少要在老店幹個三五年。而當年的新店中,因為老員工不足,已經讓顧客感覺滿意度不如以往。談及於此,張勇都直言不諱:「有一部分員工能夠做到很好,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員工是做得很差的,只是有時候你們忽略了。」
如何培養出大量符合「老兵標準」的「新兵」,成了張勇最頭疼的事。但這塊沒捷徑,只能穩紮穩打。如果沒有足夠的合格員工卻盲目擴張,可能是海底撈最快的死法。
其次,「海底撈服務好」的概念漸被人們接受,有人不免吹毛求疵。比如挑剔服務員熱情過度、話太多;或是聽說店員有免單權,無理要求免菜免單,否則就差評……對此,張勇無奈表示,海底撈的員工大都來自農村,有人對服務的火候可能把握不當。但積極服務總比不服務好,海底撈還是不忍挫傷員工的積極性。
另外,蹭品牌的假海底撈,也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華商韜略梳理資料顯示,「海里撈」、「海中撈」、「味佳海底撈」、「海底撈歡樂」等「李鬼」紛紛湧現;有的乾脆就叫海底撈,連名字都不改。海底撈只好年年打假,至今都沒完沒了。
隱憂若隱若現,已經讓張勇倍感憂慮。但讓他更加意外且不知所措的,是網絡上的「捧殺」與「棒殺」。
【7】捧殺
網絡上,有很多關於海底撈的經典小故事。一個流傳甚廣的是:一位顧客結完帳,臨走隨口問了一句:「怎麼沒有冰激凌?」5分鐘後,服務員拿著冰激凌氣喘吁吁地跑來:「讓你們久等了,這是剛從超市買來的。」
還有網友說:一次在海底撈吃完飯,要趕火車卻打不到的。門口的小哥見我帶著行李箱,問了情況轉身就走。緊接著海底撈店長把自己的SUV開出來,說「趕緊上車吧!時間不多了!」海底撈要衝出宇宙了……
這些點滴小事很動人、很真摯,卻很快被微博上的段子手盯上了。2011年夏天,一種以戲謔、搞笑為特徵的「海底撈體」在微博出現。它以匪夷所思的橋段,把海底撈服務員描繪得如機器貓一樣無所不能,很快把海底撈玩壞了。比如:
「在海底撈吃火鍋,剩兩片羊肉,喊服務員:請幫我打包吧。服務員微微一笑:抱歉先生,不能打包,涮過的羊肉打包會不新鮮。我雖愕然但表同意。起身到門口,電影發生了,海底撈的服務員牽一頭羊等在我面前:先生,涮過的羊肉不能帶走,但這隻羊您可以帶走。」
「在海底撈吃飯,席間與朋友閒聊,焦慮於稿子沒寫完,等買單離席時,一服務員在身後狂追,以為落下什麼東西了。只見她氣喘吁吁地遞給我一個U盤後便轉身離開,回家打開一看才驚呼:哇,稿子已經寫好了。作為記者,我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的進攻了。」
「在海底撈吃飯,不小心把手機掉進湯里,當我站在鍋邊哭泣時,服務員突然脫掉衣服跳進湯鍋里,然後她探出頭,舉起一隻金殼iphone4:是你的嗎?我說不是。她又潛下去,舉起一隻銀殼iphone4:是你的嗎?我說不是。她又舉起個破手機,我破涕為笑:是我的!她笑著把三隻手機都給了我:你很誠實,都拿去吧。」
人們剛開始覺得搞笑,後來連送房子、送汽車、送女友等不切實際的內容都編造出來,漸漸引髮網友的質疑和厭惡,並誤以為是海底撈發起的病毒式營銷。
張勇對海底撈可能遭受「捧殺」的擔心隨即出現。他很快在微博上表示:幾家火鍋店而已,能走多遠實在難說。過度關注增加了我們生存的難度。但我們會竭盡全力,努力改進。因為我們除了開火鍋店啥都不會。
張勇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很快,一場真正的危機驟然襲來。
【8】棒殺
「海底撈體」還在網上大熱,緊接著有媒體爆料稱:臥底青島海底撈,發現骨頭湯鍋和飲料是勾兌而成。消息一出,立刻引爆網絡輿論。海底撈官網隨即發布聲明,承認白味湯鍋、檸檬水、酸梅湯確實是勾兌而成,但都由正規廠家提供,合法、合規、合乎食品安全。
但「勾兌」一詞太過聳動、充滿偏見,「海底撈體」的熱傳又讓人們對海底撈抱有超出尋常的品牌期望,一時間媒體蜂擁而至,質疑海底撈缺乏誠信、良心何在?
很快有食品專家表示,沖兌早已是食品工業常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對身體有危害,公眾不必大驚小怪。商家這樣做,一是為節約成本,同時也正是為保證食品安全。只要是正規廠家供貨,就沒有問題。公眾之所以反應強烈,還是對現代食品工業不了解。
網民中也不乏理性聲音。有人調侃說:我買了罐可樂,拿去一化驗,是用水、苯甲酸鈉、阿斯巴甜、檸檬酸鈉、咖啡因、二氧化碳等勾兌的,不知道能不能告他們公司啊?但輿論是感性的,海底撈品牌受損已確定無疑。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張勇的應對卻非常坦蕩。他先聲明,責任在管理,而不在下屬;接著,派出心理輔導師前往青島,防止員工壓力過大造成不測;最後,他對飲料和湯底的合法性給予保證,如果有責任,一定一肩擔。
這個表態,一不怪曝光媒體,二不怨競爭對手,三不苛責員工。張勇只是坦承自身責任、公司不足,不迴避、不狡辯,讓人們看到海底撈直面問題的勇氣。
當然,張勇也在微博上感慨:「這半年,一會捧,一會揍,有點亂,有點難。」有識之士則呼籲,人們對合法合規的餐飲企業不應過度吹毛求疵,應給予他們正常的生存空間。張勇則繼續表示,海底撈的服務還不夠好,媒體指出的一些不足,海底撈都會認真反省、認真整改。但不管怎麼說,海底撈就是個火鍋店。
【9】管理換「鍋底」
「海底撈體」、「勾兌門」等一連串負面事件發生後,張勇已深切感受到危機四伏。這種擔心並非沒道理,以前店少他能親自把控。如今家大業大,上百家店面靠層級把控。一旦有嚴重問題未及時發現,十幾年心血可能瞬間毀於一旦。
以前,張勇躲避風投,不願靠壓低員工福利來滿足資本利益。但企業上規模後,他不得不考慮上市的問題,理由則令人心酸:海底撈是個平民公司,沒根基、沒背景。現在生意越大,麻煩越多。如果是上市公司,碰到惹不起的人和事,就能多一層保護,至少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會股東會幫幫我們。
這並非張勇博取同情,海底撈在各地曾遭遇過各種無理糾紛。甚至有黑社會頭目拉來60多人進店打砸,上百海底撈員工為護店奮起反擊,結果反被公安機關拘捕關押的事例。碰到這種事,張勇總是急得不知所措,四處求人托關係。有次病急了亂投醫,竟求北大教授黃鐵鷹這樣的教書匠幫忙,讓人哭笑不得。
張勇希望,等商業模式可複製且能盈利後,就打算讓海底撈上市。但要上規模、有效率,海底撈就必須流程化、制度化。不過,這樣的海底撈,還是以前的海底撈嗎?
在以往的媒體報道中,海底撈以員工親如一家著稱,員工流失率僅有10%。但近年來,隨著規模擴大,有新員工進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有報道稱新員工流失率曾達70%。對此,張勇無奈地表示,問題一直存在,這或許是最初媒體報道的選擇性偏向,「家文化本身是他們的想像」。張勇坦言,我不太相信一個人在加班工作時還會發自內心地笑,一個簡單的方法是,讓那些不愛笑的人出局,剩下的就都是會笑的。
楊小麗是將海底撈擴張至西安的悍將。當年在西安打百人大群架,她敢站在頭前與黑社會頭目對峙,眼皮都不眨,為海底撈敢豁出老命。但她也坦言,剛來海底撈時常被老員工嫌棄,被指使著吃苦受虐啥都得干,哭過好幾次,這才熬出頭。
當然,張勇對員工確實好,願意為他們提供極佳的福利待遇,哪怕降低海底撈的利潤率也在所不惜。但他又敢於自黑,「他們把我想像的太好了,我就是個資本家」。
張勇從不諱言海底撈的盈利模式。他把錢花在員工和客人頭上,讓員工開心、顧客滿意,形成口碑,從而讓品牌和銷售構成良性循環。這筆錢在別的企業里,可能就是筆巨額廣告費,只不過海底撈把它花在了員工和顧客頭上。這筆帳,張勇其實算的很清楚。
對任何老闆來說,企業的首要使命是活下去。海底撈的管理層和外界都對做大海底撈興趣盎然,但張勇近年來不再無憂無慮,總擔心海底撈的生死,甚至官網上都赫然寫著海底撈的兩種死法:一是管理出問題,死亡過程持續數月乃至上年;二是食品安全出問題,明天就關門。
焦慮逼迫著張勇四處學習、整日思考。華商韜略梳理資料顯示,張勇去美國考察,回來就大刀闊斧改革員工薪酬體系,改為計件工資;為提高單店效率和盈利水平,又引入分店競爭分級制,搞起了末位淘汰;為提高食品安全性,海底撈在北京、上海、西安、鄭州建立物流配送和原料基地,集中處理食材,改善食品供應鏈……
巨大的顛覆性變革,在海底撈內部掀起驚濤駭浪。原有的顧客滿意度、員工滿意度兩大考核標準,完全被業績考核所取代。海底撈的伊甸園時代漸漸過去,內部文化則面臨新整合。有人據此調侃,海底撈已踢翻了自己的「老鍋底」,不知道是不是還有人學?
但張勇顯然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舉旗占山頭,要靠兄弟姐妹一家親的義氣;如今海底撈是兩萬人的「正規軍」,不可避免要靠流程、靠制度、提效率。儘管企業高管們會制訂出一些愚蠢的制度,扼殺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卻是規模化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張勇的努力是,在更規範、更標準的同時,儘量減少這樣的愚蠢。
如今,張勇依然強調「用雙手改變命運」,前提是必須學會改變。世界在變,海底撈在變,張勇則逼迫著所有人跟著改變。
2016年7月13日,海底撈旗下的底料供應商「頤海國際」在港交所正式上市,讓人們見識到張勇變革帶來的真正成效;而另一子品牌「蜀海」,也上市在路上。
應該說,海底撈過去的成功,更多是建立在「忠義仁孝禮智信」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充滿了親情化、人性化的關愛管理和人情世故的包容體貼。這是很多中國企業的缺失,因而彰顯著可貴,並喚醒了人們對人性化管理的深刻意識。而要真正建立起一家規模龐大、永續發展的現代企業,西方的流程制度與規範化動作,更是企業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撐。將海底撈做成一家「以中為本」但又「中西合璧」的企業,顯然是張勇正在努力的方向。
這是第三年春天,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堅持把每兩個月一次的高階主管會議,選在四川簡陽縣三岔湖水庫上的花島。
原因很簡單,「妳不覺得很美嗎?」他望著滿山遍野的油菜花,層層疊疊金光閃閃,漂亮極了,那種美不是人工造作,而是自然天成的,「我從小就在油菜花田間長大。」
張勇給人的感覺,也像油菜花般曖曖含光。中等身材,皮膚黑黑的,理個平頭。
說是三天的高階主管會議,但扳指一算,圍坐在一起討論公事的時間,不到兩小時,大多數時間都在油菜花田間玩,騎腳踏車,採草莓或摘野菜。
主管們討論最多的反倒是張勇當天的最新規定,每天要走1萬步,少1步罰1塊人民幣。他當天走1萬3949步,高居第一。
身為中國最出名的火鍋店領導者,巨蟹座戀家的張勇,現在大多數時間留在新加坡陪太太和孩子,偶爾飛回成都探視父母,除非是上長江管理學院的EMBA課程,才順便回北京總部辦公室看看,至於巡店,已經不大去了。
問張勇對這個年營收50多億人民幣、已開向世界的餐飲集團有什麼期待?「活下去,堅強地活下去,」張勇正經地說。
他對創業有企圖
「看到別人生意好 就想打敗對方」
做為一個企業經營者,張勇看似瀟灑、其實卻十分細心。
拿著海底撈副總經理楊小麗的未來開店計劃詢問張勇,他一派輕鬆的說,這完全是幹部定的:「是有這麼一個方向,沒完成就算了,我無所謂的。」
張勇說,他經常在後面拉著主管,要他們不要跑太快,還成立一個督辦小組,檢查主管有沒有按時休息,違規者罰1萬人民幣。
只不過,張勇的瀟灑,碰到服務細節,又會很在意,不斷叮嚀。
當他看到掌管資訊部的海底撈副總經理張碩軼時,不忘提醒,有台灣朋友反應,iPad菜單複雜,「台灣開店前,要想辦法改善。」
談到成功,張勇常常自嘲:「不,照我太太的說法是,老娘旺夫,」說時,活靈活現的揣摩太太口吻,把旁人笑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