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把創新擺在我軍建設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創新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跨越,是決定我軍前途命運的一個關鍵。
必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戰鬥力標準,下大氣力抓理論創新、抓科技創新、抓科學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實踐創新,以重點突破帶動和推進全面創新,不斷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
靠改革創新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應該怎麼看,具體怎麼辦?
今天,學習小組聯合全軍政工網,推出《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2016》第九部分內容《從追趕向領跑發力——怎麼看依靠創新驅動謀取軍事競爭優勢》。
【第九章摘要】
一、如何理解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軍事領域的永恆主題。
創新是戰鬥力生成和提高的加速器。
創新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這次改革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上有哪些舉措?
成立軍委科技委。
發展新型作戰力量。
三、如何提高創新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
下大力氣抓理論創新。
下大力氣抓科技創新。
下大力氣抓科學管理。
下大力氣抓人才集聚。
下大力氣抓實踐創新。
【第九章原文】
從追趕向領跑發力
——怎麼看依靠創新驅動謀取軍事競爭優勢
2016年6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超算大會(ISC)公布了新一期世界500強排名,我國自主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全球運行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國際TOP500組織在一份聲明中寫道:「中國在國際TOP500組織第四十七期榜單上保持第一名的位置,憑藉的是一個完全基於中國設計、製造處理器而打造的新系統。」5厘米見方的薄塊「申威26010」作為「神威·太湖之光」的心臟,成為我國自主研發打破已開發國家30年技術封鎖的一柄利器。「中國芯」「神威起」的背後,是我國科技創新步伐的加速升級、換擋提速。
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當今世界,誰走好創新驅動這步先手棋,搞出別人沒有的一招鮮、幾招鮮,誰就能掌握制高點和主動權。科技領域是這樣,軍事領域尤其如此。在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推進、國際軍事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與時俱進大力推進軍事創新,我們才能從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一、如何理解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靈魂,也是一支軍隊發展進步的靈魂。軍事力量的較量說到底是創新的較量,作戰能力的落差實質是創新能力的落差。大力推動改革創新,是一支軍隊保持生機活力的不竭源泉。
創新是軍事領域的永恆主題。軍事領域是競爭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最少保守的領域。」一部戰爭史其實就是一部軍事創新史。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為軍隊設計了一種全新的拋石裝置,被應用於古希臘的錫拉庫扎之戰,取得了摧枯拉朽的效果。19世紀以來,馬漢的海權論、杜黑的制空論、富勒的機械化戰爭論等一經提出,迅速引起作戰樣式的變化,同時有力牽引推動了艦艇、航空、裝甲技術的迅猛發展。今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制天、制網、制電磁、制信息、制心理能力將成為新的軍事競爭焦點,從世界範圍看,天軍、空天軍、信息戰軍、心理戰軍等新型軍兵種從幕後走到前台。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創新都始終涌動著澎湃向前的力量,深刻影響並改變著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面。
創新是戰鬥力生成和提高的加速器。恩格斯講過:「每個在戰史上因採用新的辦法而創造了新紀元的偉大的將領,不是新的物質手段的發明者,便是以正確的方法運用他以前所發明的新器材的第一人。」這充分說明創新對戰鬥力提升的引領作用。從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進程看,往往首先是技術創新引發武器裝備革命,然後才會對軍人素質提出不同的時代要求,最後才有作戰方式的變革。滑膛槍炮的發明,使長矛大刀退出戰爭舞台;飛機火箭的發明,又使輕武器處於從屬地位。可以說,軍事上每一次創新突破,都把戰鬥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當今時代,唯有改革創新,才能點燃戰鬥力躍升的引擎,引發戰鬥力幾何級增長。
創新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2016年2月,習主席在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提出「五個更加注重」,為軍隊建設發展明確了新的戰略指導,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更加注重創新驅動」。這些年,我軍建設發展主要靠投資要素驅動的特徵比較明顯,這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是必要的,但到了目前這個階段,再一味靠大水漫灌式的增加投入,作用有限而且邊際效用遞減,很難持續下去。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五個更加注重」戰略指導上,就要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這個新軌道,靠改革推進軍事理論、技術、組織、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創新,注入新動力,激發新潛能,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這次改革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上有哪些舉措?
「創新驅動」,一個熱詞的流行,背後反映了實踐的需求和人們的期待。這次改革,著眼於搶占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精心選擇突破口,超前布局規劃,出台了一系列新招實招。
成立軍委科技委。2016年4月22日,軍委科技委首次公開亮相第12屆重慶高交會暨第8屆國際軍博會,從全軍範圍內遴選參展的122項優勢技術和成果,立即成為熱門展區。這一消息引發各方關注,多家西方媒體評論稱:「中國正致力於創建自己的DARPA。」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重要的是從頂層上加強統一領導和謀劃設計。這次改革,專門組建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要履行國防科技戰略管理、組織指導前沿科技創新、推動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等職能,著力打造一個有方向有動力有速度的科技「火車頭」。科技委組建後,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統籌將進一步強化,創新機制將進一步健全,探索與預研、基礎與應用有機銜接,國家與軍隊科技資源融合共享,必將帶動培育一批具有我軍特色的國防科技創新特區、高端智庫。
發展新型作戰力量。軍人謀劃準備的,永遠應是明天乃至後天的戰爭。新型作戰力量代表著軍事技術和作戰方式的發展趨勢,是一個時代軍事發展的風向標,是國家戰略前瞻力量。現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不遺餘力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對我軍來說,發展新型作戰力量事不宜遲,不能消極等待,必須積極培育,否則就會錯失良機,被對手拉開差距。2015年12月31日,戰略支援部隊正式誕生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家庭」。這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以原總部相關機構及部隊為基礎,整合了各類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保障力量,為聯合作戰提供信息支撐和戰略支援保障。這一新生力量,將成為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和決勝未來戰爭的「殺手鐧」。
三、如何提高創新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把創新擺在軍隊建設的核心位置,堅持戰鬥力標準,堅持以重點突破帶動和推進全面創新,在增強我軍現實戰鬥力上聚焦用力。
下大力氣抓理論創新。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出現在雷鳴之前一樣。」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重大先導作用。科學的軍事理論就是戰鬥力,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有科學理論作指導。美國前任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威廉·麥克雷文,1995年就推出了《案例分析:特種作戰的理論與實踐》,並於2011年5月1日運用特種作戰理論,指揮「海豹」突擊隊擊斃本·拉登,為歷時10年之久的「貓鼠遊戲」畫上了句號。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創造性提出遊擊戰十六字訣、十大軍事原則等一整套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現在,我們一些軍事理論研究,外軍理論的「山寨版」或者翻版比較多,支撐我軍進行現實軍事鬥爭的理論成果少,有的對上同決策脫節、對下同部隊脫節、對外同對手脫節。針對這些問題,在理論創新上,我們既要開闊視野又不亦步亦趨,既要開動腦筋又不好高騖遠,著力發展能夠改變戰爭「遊戲規則」的新戰法,加快形成具有時代性、引領性、獨特性的軍事理論體系,切實為強軍制勝提供科學理論支撐。
下大力氣抓科技創新。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後要看誰的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實踐一再證明,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靠進口武器裝備是靠不住的,走引進仿製的路子是走不遠的。有專家講,「登山的保險繩絕不能交到別人手裡」。從事實上看,「門上裝上自家的鎖才安全才放心」。一些已開發國家高度重視推進前沿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提升軍事能力優勢的顛覆性技術。英國2015年底宣布,今後將確保每年1.2%的國防預算用於技術創新,並斥資8億英鎊設立軍事創新基金。我們要實現強軍興軍,必須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主動,否則只能處處受制於人。要見之於未萌、識之於未發,制定正確的跟進和突破策略,選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緊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一些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
下大力氣抓科學管理。古人說:「兵何以為勝?」「以治為勝。」科學管理,對降低軍隊建設成本、提高軍事系統運行效率、增強戰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軍隊能不能打仗、打勝仗,管理往往起著關鍵作用。一支軍隊,歷史再輝煌,武器裝備再先進,力量體系再龐大,如果管理一團糟,各項要素不能集成發揮作用,也是打不了勝仗的,甚至可能是打不了仗的。這些年,我軍建設發展一些領域還存在資源分散、管理多頭、職責不清、效益不高等問題,嚴重製約現代化建設步伐。必須著眼新體制新格局,探索現代治軍特點規律,努力實現軍隊治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準型、由區域性向全局性、由經驗化向專業化轉變。
下大力氣抓人才集聚。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做後盾,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年我們搞「兩彈一星」,正是因為有一批像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那樣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和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在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投入和較短時間,突破了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積極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保留、使用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以更加開放的視野集聚人才,以更加有效的途徑培養造就人才,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吸引人才,允許「奇思妙想」,營造勇於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著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下大力氣抓實踐創新。「群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實現強軍目標需要全軍官兵共同奮鬥,推進軍隊改革創新需要全軍官兵共同努力。我軍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能,歷史上著名的王克勤運動、郭興福教學法等,都是源自於普通官兵的「草根智慧」。近些年來,部隊湧現出一大批技術能手、業務尖子、崗位標兵,他們活躍在各條戰線,成為我軍創新發展的生力軍。陸軍軍官學院教練勤務團無人機隊技師、一級軍士長巨孝成,這位初中學歷入伍的士官,在數百次複雜條件下成功放飛無人機,培養的無人機骨幹遍布全軍,獨立完成「無人機火箭助推模擬訓練器」研製,領銜多項科技革新,參與編寫了我軍第一部《無人機訓練與考核大綱》,被稱為「士官教授」。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推動軍事創新也要樹立「眾創」意識,尊重官兵主體地位,發揮官兵首創精神,大力弘揚創新文化,激勵大家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全軍官兵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