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你那麼窮,因為富人賺錢的遊戲你不懂!
在《富人是怎麼想的》(How Rich People Think)中,作者Steve Siebold在近30年對各地符號的採訪中總結出:富人之所以為富人,與金錢的關係不是很大,而與富人群體的獨具的思維方式有關。
一、富人總是在不停的尋找機會
聚財富小編了解到,富人總是在不停的尋找機會——做生意的機會,投資的機會等等。他們投資的時候會話時間與經歷來研究,從而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向,持續的增長自己的財富。你可以想想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思維?
聚財富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個輕鬆獲得1000萬的玩法——拉高套現
舉個栗子:假如我有一套房值1000萬,我公司資金流緊張。於是我找中介勾結,拉漲到1500萬「賣」給我親戚或鐵桿朋友。首付三成,貸款1050萬。於是我手裡有了1050萬現金。而且房價跌多少都與我無關了。而原先若按抵押貸款只能貸五成得500萬現金,還要被銀行捆綁。
高價大房擁有者大部分有實業,而實業普遍日子緊,沒現金流。年初信貸開閘,中央又下任務去房產庫存。於是銀行和房主、中介三方一拍即合,做高房價,國家去庫存,房主得現金流,中介揩肥油,銀行家完成指標。皆大歡喜。最後房子留給壞帳,是幾年後的事了。
看到這個,很多窮人都會納悶為什麼自己與這種玩法完全沒關係。
二、富人懂得把握趨勢
聚財富小編認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致富秘訣,所以,把握趨勢才能賺到更多錢。中國人的財富形式先後經歷了以下四種形式:
1,糧票(花錢權力)
2,存款(現金數字)
3,房產(固定資產)
4,估值(虛擬財富)
未來的財富形式一定是估值或市值,趨於虛擬和抽象,這也是「股權財富」的特徵。
「印股票」模式
聚財富小編了解到,創業者手中的股權,是一種可以坐享其成的財富。怎麼使社會上產生大量的「股權」呢?依靠大眾創業,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初創型企業,幫助其實現直接融資,從而激發大眾創業的熱潮。
「股權」主導型
在未來的股權主導型時代,金融機構將錢「投」給企業,占有企業股份。當企業經營困難的時候,股權能夠風雨同舟;企業高速成長的時候它會獲利退出,能起到調節經濟增速、使經濟可持續發展,所以在國家的主導下,很多銀行的「債權」紛紛變成「股權」了。
聚財富小編認為,未來的有錢人的表現也在變化。未來財富最合理的狀態:你擁有的並不是一捆捆的錢,讓你隨便花,而是擁有支配資源的能力,然後需要讓資源繼續流向最有能力的人身上,才能實現財富增值,同時也成全了他人。
你所謂的身價並不是實實在在的錢,比如馬化騰的身價高達1500億,但是這些錢都在股市裡,他要想把它變成錢就得去賣完股票,但是他一賣公司往往就出問題。
三、富人靠人脈賺錢
「弱關係」的重要性。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繫」,而是「弱聯繫」。
聚財富小編了解到,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周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周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
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見面的人。
聚財富小編了解到,「弱聯繫」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據弱聯繫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有關係。
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
這樣來說,豈不是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了麼?
聚財富小編了解到,富人把至少15%的收入用來投資。他們花錢的時候更注重消費給他們帶來的價值。他們知道他們的錢花在哪裡,並且會做記錄。比如買車,富人明白買了新車後,最開始的三年,車的價值會貶值。
錢來自人的內心,是一種思想狀態。一切財富的根源都來自人的潛意識,心態決定了人窮與人富。